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亚相(亞相)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南史·张邵传:“ 刘毅 位居亚相,好士爱才。”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 汉 道中兴盛, 韦 经亚相传。” 仇兆鳌 注:“ 韦贤 少子 玄成 ,復以明经为相,故曰亚相。”
(3).御史大夫的别称。 秦 汉 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 唐 以后有此别称。 唐 颜真卿 《让宪部尚书表》:“陛下御极,又録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一时猥集。” 唐 白居易 《李昌元可兼御史大夫制》:“亚相之秩,威重宠崇。”参见“ 亚台 ”。
《漢語大詞典》:亚台(亞台)
(1).指职位仅次于宰相的官。古称宰相为台辅。因以谓仅次于其位者为亚台。《南齐书·褚渊传》:“总録之任, 江 左罕授,上隣亚台,升降盖微。”
(2). 唐 代御史大夫的别称。旧唐书·尹思贞等传论:“ 睿 玄 之世,若 李杰 …… 王丘 并位歷亚台,名德兼著。”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
《漢語大詞典》:副相
御史大夫的别称。《汉书·朱云传》:“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晋书·王雅传:“迁领军、尚书、散骑常侍,方大崇进之,将参副相之重,而帝崩,仓卒不获顾命。” 唐 苏颋 《授尹思贞御使大夫制》:“国之副相,位亚中台。” 清 吴伟业 《送杜大于皇从娄东往武林》诗:“副相犹然卧 茂陵 ,侍郎已是归 岭 表。”
分類:御史大夫
《漢語大詞典》:剧宪(劇憲)
指御史大夫。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齐琼:“ 唐 禁军大校 齐琼 者,始以驰骋大承恩宠,以是假御中衔,至於剧宪。”
分類:御史大夫
《國語辭典》:中丞  拼音:zhōng chéng
职官名。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掌兰台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东汉以降,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因此,明清的巡抚也称为「中丞」。
《國語辭典》:三司  拼音:sān sī
三种官职的合称:(1)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司。《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唐。章怀太子。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也称为「三公」。(2)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3)后唐迄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皆理财之官。《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戊寅,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4)明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三司。皆为各行省的文武长官。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國語辭典》:獬豸  拼音: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的异兽。形似牛,一说似羊,独角,能分辨曲直,见人打斗时,会用角触理亏的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也作「解廌」、「獬廌」。
《漢語大詞典》:邦宪(邦憲)
(1).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毛 传:“宪,法也。”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宜加贬黜,用申邦宪。” 宋 曾巩 《张颉知均州制》:“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致兹绎骚,自干邦宪。” 清 严允肇 《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大夫秉邦宪,兢兢志靡他。”
(2).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既领臺纲,又毗邦宪。” 马其昶 校注:“ 陈景云 曰: 元和 十年, 晋公 以中丞兼刑部侍郎,故曰又毗邦宪,非别除也。”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公兼邦宪,以副经纪。”旧注:“十二年,以摠兼御史大夫,充 淮西 行营诸军宣慰使。”
《漢語大詞典》:弄印
史记·张丞相列传:“ 高祖 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孰视 赵尧 曰:‘无以易 尧 。’遂拜 赵尧 为御史大夫。”后因称任命御史大夫为“弄印”。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旧唐书·尹思贞传》:“宜承弄印之荣,式允登车之志。可御史大夫。”
《漢語大詞典》:贡公(貢公)
汉 贡禹 以明经洁行,征为博士。 元帝 时累官至御史大夫。屡次上书言朝事得失,主张选贤能,诛奸臣,罢倡乐,修节俭。后世尊称“贡公”。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 彭薛 裁知耻, 贡公 未遗荣。” 明 陆粲 《赠别王直夫》诗:“ 严子 时闭肆, 贡公 乃弹冠。”参阅汉书·王吉传
《漢語大詞典》:台长(臺長)
古时御史台的长官。一般指御史大夫。 明 代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则以左右都御史为台长。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臺三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见宰相及臺长,则曰某姓侍御。” 宋 苏辙 《谢除尚书右丞表》:“伏念臣衰迟晚节,遭遇圣时,还朝首擢於諫垣,求言终寘於臺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阿内侍:“当时臺长 顾佐 ,号为清正。”
《國語辭典》:五院  拼音:wǔ yuàn
1.现代政治中指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分别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加以行使。
2.古代政治指唐以后的官制,称监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为「五院」。
《漢語大詞典》:佩青
(1).腰边挂着青色的印绶。 汉 代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因以“佩青”借指身为贵官。 三国 吴 张悛 《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 孙氏 ﹞怀金侯服,佩青千里。”
(2).泛指任官。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子衿虽佩青,顽璞尚未剖。”
《漢語大詞典》:宪长(憲長)
古代中央监察机关的首长。如 秦 汉 以来御史台中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明 清 都察院的都御史。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 寳元 中,御史府久闕中丞。一日, 李淑 召对, 仁宗 偶问以宪长久虚之故…… 许公 奏曰:‘中丞者,风宪之长,自宰相而下,皆得弹击,其选用,当出圣意。’”明史·饶伸传:“礼部侍郎 于慎行 以 大壮 文独劣,拟乙置之。都御史 吴时来 及 朝阳 不可…… 时来 附权蔑纪,不称宪长。”
《漢語大詞典》:辱台(辱臺)
唐 代官场旧例:御史大夫往往拜相,如任命御史大夫百日内而改由他人拜相,则视为御史台之耻,谓之“辱臺”。新唐书·李景让传:“﹝ 景让 ﹞为大夫三月, 蒋伸 辅政, 景让 名素出 伸 右,而 宣宗 择宰相,尽书羣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祷 宪宗 神御前射取之,而 景让 名不得。世谓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谓之‘辱臺’。 景让 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 西川 节度使。”
《漢語大詞典》:亚台(亞台)
(1).指职位仅次于宰相的官。古称宰相为台辅。因以谓仅次于其位者为亚台。《南齐书·褚渊传》:“总録之任, 江 左罕授,上隣亚台,升降盖微。”
(2). 唐 代御史大夫的别称。旧唐书·尹思贞等传论:“ 睿 玄 之世,若 李杰 …… 王丘 并位歷亚台,名德兼著。”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