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存老马
   
马识途
 
孤竹马
 
老马知道
 
马知归路
 
马识边秋
 
马识金铃
 
马识山川
 
马知津
 
老马迷路
 
老马知路
 
穷途老马

相关人物
管仲


《韩非子》卷七〈说林上〉~43~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焉。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简释

老马:喻指阅历经验丰富者。唐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例句

风沙移道路,仆马识山川。 姚合 送李琮归灵州觐省

征鸿辞塞雪,战马识边秋。 李频 送友人往振武

蜀马知归路,巴山似旧游。 李频 送友人游蜀

家僮谙禁掖,厩马识金铃。 杜牧 分司东都寓都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 江汉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杜甫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之一(李嗣业以镇西北庭兵同郭子仪讨安庆绪。安西即镇西旧名也。)

负剑渡颍水,归马自知津。 独孤及 壬辰岁过旧居

典故
东都外
 
东门归路

相关人物
疏广


《汉书》卷七十一《东都外》
「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三国魏。苏林注:「长安东郭门也。」

典故
归路指烟霞

相关人物
柳富


《艳异篇续集》卷六《王幼玉记》
王氏名真姬,字仙才,小字幼玉。本京师人,随父流落于衡州。女弟女兄三人,皆为名娼。而其颜色歌舞,角于伦辈之上,群妓亦不敢与之争高下。幼玉又出于弟兄之上。所与往还,皆衣冠士大夫。舍此虽巨商富贾,不能动其意。夏公酉游衡阳,郡侯开宴召之,公酉曰:「闻衡阳有歌妓名王幼玉,妙歌舞,美颜色,孰是也?」郡侯张郎中纪,乃命幼玉出拜。公酉见之,嗟吁曰:「使汝居东西二京,未必在名妓之下。反居于此,其名不得闻于天下。」因命左右取笺为诗,赠幼玉曰:「真宰无私心,万物逞殊形。嗟尔兰蕙质,远离幽谷青。清风暗助秀,雨露濡其泠。一朝居上苑,桃李让芬馨。」由是益有光,但幼玉暇日,常幽艳愁寂,含芳未吐。人或询之,则曰:「此道非吾志也。」会东都人柳富,字润卿,豪俊之士。幼玉一见曰:「兹我夫也。」富亦有意室之,然富方倦游,凡于风前月下,执手恋恋,两不相舍。既久,其妹窃知之。一日,诟富以语曰:「子若复为向时事,吾不舍子,即讼子于官府。」富从是不复往。一日,遇幼玉江上。幼玉泣曰:「过非我造也,君宜以理推之。异时幸有终身之约,无为今日之恨。」相饮于江上。幼玉云:「吾之骨,异日当附子之先垄。」复谓富曰:「我平生所知离而复合者甚众,虽言爱勤勤,不过取其财帛,未尝以身许之也。我发委地,宝之若玉,他人无敢窥觇,于子无所惜。」乃自解鬟剪一缕以遗富。富感悦深至,去,又羁思不得会,并为恨,因而忧枕。幼玉日夜怀思,遣人侍病。既愈,富为长歌赠之,云:「紫府楼阁高相倚,金碧户牖红晖起。其间宴息皆仙子,绝世妖姿妙难比。偶然思念起尘心,几年谪向衡阳市。娇烧飞下九天来,长在娼家偶然耳。天姿材色拟绝伦,压倒花衢众罗绮。绀发浓堆巫峡云,翠眸横剪秋江水。素水纤长细细圆,春笋脱向青烟里。缓步莲花窄窄弓,凤头翘起红裙底。有时笑倚小栏杆,桃花无颜乱红委。王孙送目以劳魂,东邻一见还羞死。自此城中豪富儿,呼童控马相追随。千金买得歌一曲,暮雨朝云镇相续。皇都年少是柳君,体段风流万事足。幼玉一见苦留心,慇勤厚遣行人嘱。青羽飞来洞户前,惟郎苦恨多拘束。偷身不使父母知,江亭暗共才郎宿。犹恐恩情未甚坚,解开鬟髻对郎前。一缕云随金剪断,两心浓密更如绵。自古美事多磨隔,别时两意空悬悬。清宵长叹明月下,花时洒泪东风前。怨入朱弦危更断,泪如珠颗自相连。危楼独倚无人会,新书写恨托传难。奈何幼玉家有母,知此端倪蓄嗔怒。千金器醉属佣人,密约幽欢镇相误。将刃欲加连理枝,引弓欲弹鹣鹣羽。仙山只在海中心,风逆波紧无船渡。桃源去路隔烟霞,咫尺尘埃无觅处。郎心玉意共慇勤,同指松药情愈固。愿郎誓死莫改移,人事有时自相遇。他日得郎归来时,携手同上烟霞路。」富因久游,亲促其归。幼玉潜往别,共饮野店中。玉曰:「子有清才,我有丽艳,才色相得,誓不相舍。我之心,子之意,卜诸神明,结之松筠,久矣,子必异日有潇湘之游,我亦待君之来。」于是,二人共盟焚香,致其灰于酒中,共饮之。是夕,同宿江上。翌日,富作词别幼玉,名《醉高楼》,词曰:「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伊爱我,我怜伊。青草岸头人独立,画船归去橹声迟。楚天低。回望处,两依依。后会也知俱有愿,未知何日是佳期。心下事,乱如丝。好天良夜还虚过,辜负我,两心知。愿伊家衷肠在,一双飞。」富唱其曲以佐酒,音调辞意,非惋不能终曲。乃罢酒,相与大恸。富乃登舟。富至都下,以亲年老,家又多故,不得如约,但对镜洒涕。会有客自衡阳来,出幼玉书,但言幼玉多卧病。富遽开其书疾读,书尾有二句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富大伤感。一日,残阳沉西,疏帘不捲。富独立庭筛,见有半面出于屏间。富视之,乃幼玉也。玉曰:「吾以思君得疾,今已化去。欲得一见,故有是行。我以平生无恶,不犯幽狱。后日当生衷州西门张遂家,复为女子。彼家卖饼。君子不忘昔日之旧,因有事相过,幸见我焉。我虽不省前世事,然君之情当如是。我有遗物在侍儿处,君求之以为验。千万珍重。」忽不见。富惊愕,但终叹惋。异日,有过客自衡阳来,言幼玉已死。闻未死前,嘱其侍儿曰:「我不得见郎,死亦不安,郎平日爱我手、发、眉、眼,他皆不可寄附,我今剪头发一缕,手指甲数个,郎来访我时,子可与之。」后数日,幼玉果死也。
典故
遮归路
 
卧车辙
  
相关人物
侯霸
 
秦彭


《昭明文选》卷五十九〈墓志·碑文下·齐故安陆昭王碑文〉~2552~
攀车卧辙之恋,争涂忘远;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唐·李善注:「《东观汉记》曰:『秦彭,字国平,为开阳城门候。后拜颍川太守,老弱攀车,啼号填道。又曰:侯霸,字君房。王莽败,霸保守临淮。更始元年,遣谒者侯盛赍玺书徵霸。百姓号呼哭泣遮使者,或当道卧,皆曰:愿复留霸期年。』」
《白氏六帖》卷二十一《刺史门》
侯霸……被征,百姓攀辕卧辙,不许去。

简释

卧车辙:指地方官因治理有方而深受百姓拥戴。唐刘长卿《奉饯郑中丞罢浙西节度还京》:“五马嘶城隅,万人卧车辙。”


例句

悬旌风肃肃,卧辙泪纷纷。 刘商 送卢州贾使君拜命

五马嘶城隅,万人卧车辙。 刘长卿 奉饯郑中丞罢浙西节度还京

攀辕人共惜,解印日无多。 岑参 送王录事却归华阴

树皆人尚爱,辕即吏曾攀。 李逢吉 奉送李相公重镇襄阳

解龟逾卧辙,遣骑觅扁舟。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白居易 别州民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白居易 立碑

谁论重德光青史,过里犹歌卧辙风。 萧缜 前望江曲令颂德

《國語辭典》:归路(歸路)  拼音:guī lù
回去的路。《三国演义》第一八回:「刘表助张绣屯兵安众,截吾归路。」
《国语辞典》:不归路(不归路)  拼音:bù guī lù
没有好结果的去路。如:「明知吸毒是一条不归路,他却无法自拔。」
分类:有好结果
《国语辞典》:没寻归路处(没寻归路处)  拼音:méi xún guī lù chù
找不到回去的路。《水浒传》第六○回:「项充、李衮心慌起来,只要夺路回阵,百般地没寻归路处。」
《漢語大詞典》:还道(還道)
犹归路。 宋 尹洙 《皇雅·帝制》诗:“既扰我疆,復利吾宝,无若励兵,袭其还道。”
分類:归路
《漢語大詞典》:归径(歸徑)
归路。 南朝 齐 谢朓 《敬亭山》诗:“緑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分類:归路
《漢語大詞典》:还路(還路)
归路。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 ﹞将就还路, 五原 太守 王智 饯之。”《宋书·谢灵运传》:“西军既反,得据 关中 ,长围 咸阳 ,还路已絶。” 唐 司空曙 《过终南柳处士》诗:“书名一为别,还路已堪伤。”
分類:归路
《漢語大詞典》:还径(還逕)
犹归路。宋书·袁淑传:“如有决罦漏网,逡窠逗穴,命 淮 汝 戈船,遏其还逕, 兗 部劲卒,梗其归涂。”
分類:归路
《國語辭典》:老马识途(老馬識途)  拼音:lǎo mǎ shì tú
春秋时齐相管仲,随桓公出征,在回程时迷路,于是让老马走在前头,其馀人马跟随在后,终于找到原路。典出《韩非子。说林上》。后称经历丰富练达的人。也作「识途老马」。
《國語辭典》:识途老马(識途老馬)  拼音:shì tú lǎo mǎ
称经验丰富的人。参见「老马识途」条。《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既承你以我为识途老马,我却有无多的几句话,恐你不信。」
分類:熟悉经验
《漢語大詞典》:攀辕(攀轅)
见“ 攀辕卧辙 ”。
《國語辭典》:攀辕卧辙(攀轅臥轍)  拼音:pān yuán wò chè
挽留或眷恋贤明长官。明。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八。仕进类。攀辕》:「汉侯霸为临淮太守,被召,百姓攀辕卧辙愿留期年。」也作「攀车拒轮」、「攀车卧辙」、「攀辕扣马」。
《漢語大詞典》:卧辙(卧轍)
东汉 侯霸 为 淮阳 太守,征入都,百姓号哭遮使车,卧于辙中,乞留 霸 一年。见《后汉书·侯霸传》。后常用为挽留去职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三年,解 丹阳 尹,领太子少傅,餘悉如故。掛服捐驹,前良取则;卧辙弃子,后予胥怨。”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解龟踰卧辙,遣骑觅扁舟。”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民戴》:“卧辙攀鞍无计策,离歌别酒众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