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弹指
【佛学大辞典】
(杂语)经中有三意:一为许诺,行事钞下三之三曰:「增一云:如来许请,或默然,或俨头,或弹指。」一为欢喜,法华经神力品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法华文句十曰:「弹指者随喜也。」一为警告,嘉祥法华义疏十一曰:「为令觉悟,是故弹指。」【又】(杂语)时名。戒疏二下曰:「僧祇云:二十念为瞬,二十瞬为弹指。」
【俗语佛源】
原指印度的习俗。其法,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印度人用弹指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声,俱共弹指。」智注:「弹指者,随喜也。」在古代,中国人已熟悉印度人的这个习俗。如《世说新语·政事》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兰!』」后在诗文中,多用「弹指」表示激愤。如宋·文天祥《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不过,今天人们用「弹指」一词,多表示短暂易逝的时间。如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又如郭沫若《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亦作「一弹指顷」。如赵朴初《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一弹指顷恒沙涌,楼殿重重。」此比喻意亦出于佛经。《无量寿经》谓:一心念佛的人,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西方净土)」。「一弹指顷」有多长呢?或说「心九百六十转」康僧会《大安般守意经》序),或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翻译名义集·时分》)等。可见,「弹指」之间虽很短暂,但已有许多念头在生生灭灭了。(李明权)
弹指顷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弹指之顷。观无量寿经曰:「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一弹指
【佛学常见辞汇】
(喻)极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