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拨子(撥子)  拼音:bō zi
1.用以拨弹弦乐器,使其发声的小甲片。形状及材质不一。多用于琵琶、三弦、阮和吉他等。
2.批。如:「调度人马,分五六拨子往目标出发。」
《漢語大詞典》:悲筑
即筑。古击弦乐器名,形似琴,十三弦。其音悲,故称。 晋 陶潜 《咏荆轲》:“ 渐离 击悲筑, 宋意 唱高声。”
分類:弦乐器
《漢語大詞典》:雌弦
弦乐器上较细的弦,音阶属高音部位。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蠧粉实雌絃,灯光冷如水。” 冯浩 笺注:“雌絃取独居之义,律固有雌雄。”
《國語辭典》:老弦  拼音:lǎo xián
京胡、二胡等乐器上所用的粗弦。也作「老弦」、「里弦」。
《國語辭典》:奚琴  拼音:xī qín
乐器名。刳桐木为体,二弦,以木杆系马尾,轧轧发声,因其出于奚族人,故称为「奚琴」。
《漢語大詞典》:弦师(絃師)
对弹奏弦乐器者的尊称。 宋 曾慥 类说·诸山记·武夷君:“絃师 董娇娘 弹坎侯,即箜篌也。”
《国语辞典》:丝竹乐(丝竹乐)  拼音:sī zhú yuè
组合丝弦乐器和箫管乐器所共同演奏的曲子。
《國語辭典》:管弦乐(管弦樂)  拼音:guǎn xián yuè
集合多种管弦乐器共同演奏的合奏曲。也作「管弦乐」。
《漢語大詞典》:散音
弹奏弦乐器时,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指弹弦,发出的空弦音,称“散音”。
《漢語大詞典》:拢捻(攏撚)
弹奏弦乐器的指法。 唐 李群玉 《索曲送酒》:“烦君玉指轻拢捻,慢拨鸳鸯送一杯。”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兴奴 长於拢捻,不拨,稍软。” 宋 晏殊 《玉楼春》词之九:“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条垂双袖捲。”
《漢語大詞典》:牙拨(牙撥)
弦乐器的拨弦用具。多用象牙或骨、角制成,故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 何垠 注:“牙拨,拨弦物也。童蒙训:‘ 高丽 琵琶,以象牙为拨。’”
《國語辭典》:扬琴(揚琴)  拼音:yáng qín
乐器名,击弦乐器。明末由中东、波斯(伊朗)一带传入中国。以木为盒,如扇面状,上张铜丝或钢丝为弦,以琴竹敲击发声。亦称为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现代几乎统一称作「扬琴」,一般多为四桥半,四个八度,普遍使用于民族器乐合奏。
《國語辭典》:轴子(軸子)  拼音:zhóu zi
1.贯穿车轮中心,用以使车轮平顺转动的圆柱形物件。也称为「轴儿」。
2.安装在字画下端,便于捲起的圆杆。
《国语辞典》:揉弦  拼音:róu xián
弦乐器演奏时,丝弦产生颤音的手法。左手按弦时,指尖在弦上来回滚动,使弦连续产生一松一紧的变化,所发出的乐音,则带有均匀的颤动。这种手法即称为「揉弦」。
《國語辭典》:古筝(古箏)  拼音:gǔ zhēng
乐器名,弹拨乐器。外形为木制长方形音箱,板面成弧状,上面张弦,弦下有雁柱,唐、宋时弦数为十三弦,现已增至二十五根弦,最常见为二十一弦筝,传统上按五声音阶排列。古筝在民间极为兴盛,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因流派众多,而有尼龙钢弦、钢弦、丝弦之分,各有不同的特色演奏技法与音乐特质。也称为「汉筝」、「秦筝」、「瑶筝」。简称为「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