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8,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下一页
冉耕之疾
上首徒弟
上色徒弟
孔子学说
马伯乐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十弟子
弟子十德
三品弟子经
五百弟子品
五百弟子授记品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五品弟子位
分类词汇(续上)
如是我闻冉耕之疾
上首徒弟
上色徒弟
孔子学说
马伯乐
佛类词典
十大弟子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十弟子
弟子十德
三品弟子经
五百弟子品
五百弟子授记品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五品弟子位
十大弟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诸经中常见佛特说十弟子之第一: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九、罗睺罗,密行第一。十、阿难陀,多闻第一。天台净名疏曰:「今十子各执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一法门,摄为眷属,虽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长,故称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道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闻欢喜,语来使曰:是男当安名庆喜。后投佛出家,能持三藏之教,故称多闻第一。(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舍利弗,智慧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其母眼如鹙鹭,从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诸法,故称智慧第一。
〔四、须菩提,解空第一〕,梵语须菩提,华言善吉,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宝藏俱空,父母惊异,请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又名空生。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悟空得道,故称解空第一。
〔五、富楼那,说法第一〕,梵语富楼那,华言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满中盛宝,入于母怀,以遂父愿,故名满愿。佛弟子中,善解说法,故称说法第一。(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六、目犍连,神通第一〕,梵语目犍连,华言胡豆。上古仙人好食此物,乃以为姓。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故号目犍连。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
〔七、迦旃延,论议第一〕,梵语迦旃延,华言不空。罗什师云: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论议,故称论议第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八、阿那律,天眼第一〕,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
〔九、优波离,持戒第一〕,梵语优波离,华言上首,或云近执。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出家持律,为众纪纲,故称持戒第一。
〔十、罗睺罗,密行第一〕,梵语罗睺罗,华言宫生。是佛亲子。佛出家时,以手指其妃腹,因而有娠。佛已出家,在宫而生,因名宫生。佛弟子中能行密行,故称密行第一。(密行者,微密之行,人所不能知者也。)
(名数)大小诸经中常见佛特说十弟子之第一: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九、罗睺罗,密行第一。十、阿难陀,多闻第一。天台净名疏曰:「今十子各执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一法门,摄为眷属,虽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长,故称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道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闻欢喜,语来使曰:是男当安名庆喜。后投佛出家,能持三藏之教,故称多闻第一。(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舍利弗,智慧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其母眼如鹙鹭,从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诸法,故称智慧第一。
〔四、须菩提,解空第一〕,梵语须菩提,华言善吉,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宝藏俱空,父母惊异,请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又名空生。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悟空得道,故称解空第一。
〔五、富楼那,说法第一〕,梵语富楼那,华言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满中盛宝,入于母怀,以遂父愿,故名满愿。佛弟子中,善解说法,故称说法第一。(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六、目犍连,神通第一〕,梵语目犍连,华言胡豆。上古仙人好食此物,乃以为姓。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故号目犍连。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
〔七、迦旃延,论议第一〕,梵语迦旃延,华言不空。罗什师云: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论议,故称论议第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八、阿那律,天眼第一〕,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
〔九、优波离,持戒第一〕,梵语优波离,华言上首,或云近执。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出家持律,为众纪纲,故称持戒第一。
〔十、罗睺罗,密行第一〕,梵语罗睺罗,华言宫生。是佛亲子。佛出家时,以手指其妃腹,因而有娠。佛已出家,在宫而生,因名宫生。佛弟子中能行密行,故称密行第一。(密行者,微密之行,人所不能知者也。)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宗镜录二十四谓心王即是师,十数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数,随有一起,十数即随起,虽以一数,当名,然实有十数也。对十弟子者,初想数,即对富楼那,想数遍强,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也。成论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富楼那用想数分明,故能分别名相,无碍辩才无滞,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推之,则欲数对迦叶,更乐数对迦旃延,慧数对舍利弗,念数对优婆离,思数对罗睺罗,解脱对须菩提,作意对阿那律,三摩地对目犍连,受数对阿难。
(杂语)宗镜录二十四谓心王即是师,十数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数,随有一起,十数即随起,虽以一数,当名,然实有十数也。对十弟子者,初想数,即对富楼那,想数遍强,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也。成论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富楼那用想数分明,故能分别名相,无碍辩才无滞,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推之,则欲数对迦叶,更乐数对迦旃延,慧数对舍利弗,念数对优婆离,思数对罗睺罗,解脱对须菩提,作意对阿那律,三摩地对目犍连,受数对阿难。
十弟子
【佛学大辞典】
(仪式)如来有十大弟子,此后大法会之大导师或灌顶式之大阿阇梨等拟之,引率十弟子,以是亦曰阿阇梨弟子。陀罗尼集经十二曰:「阿阇梨把香炉出,领六弟子,一一弟子各执一事,一人执华水,二人共舆煮熟五谷,一人擎食盘,一人擎蜜水盏,一人执炬火,随阿阇梨后行。普施与一切陪从,并及守护诸鬼神等,乃至周遍施与一切饿鬼类,悉使满足。四方上下,总散施已,阿阇梨洗手漱口,入道场中,三礼已,更作赞呗。作法事竟,门外息乐(作观世音之曲曲终止),复次阿阇梨把拔折罗,唤十弟子。至堂前使立,一人执蜡烛,一人捉香炉,一人擎华盘,一人擎香盘,一人执巾,此五人等引阿阇梨在前行。其阿阇梨在后出,随五人后。又使五人从阿阇梨后,一人执澡罐,一人擎三衣,一人擎白芥子盘,一人擎末香盘,一人擎安息香盘,次后音乐次第作行。」
(仪式)如来有十大弟子,此后大法会之大导师或灌顶式之大阿阇梨等拟之,引率十弟子,以是亦曰阿阇梨弟子。陀罗尼集经十二曰:「阿阇梨把香炉出,领六弟子,一一弟子各执一事,一人执华水,二人共舆煮熟五谷,一人擎食盘,一人擎蜜水盏,一人执炬火,随阿阇梨后行。普施与一切陪从,并及守护诸鬼神等,乃至周遍施与一切饿鬼类,悉使满足。四方上下,总散施已,阿阇梨洗手漱口,入道场中,三礼已,更作赞呗。作法事竟,门外息乐(作观世音之曲曲终止),复次阿阇梨把拔折罗,唤十弟子。至堂前使立,一人执蜡烛,一人捉香炉,一人擎华盘,一人擎香盘,一人执巾,此五人等引阿阇梨在前行。其阿阇梨在后出,随五人后。又使五人从阿阇梨后,一人执澡罐,一人擎三衣,一人擎白芥子盘,一人擎末香盘,一人擎安息香盘,次后音乐次第作行。」
弟子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馀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名数)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馀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三品弟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业不同。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言在家弟子有上中下三品。而功德罪业不同。
五百弟子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五百弟子授记品)
(经名)(参见:五百弟子授记品)
五百弟子授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名,此品说下根之弟子,授成佛之记别者。受记别之弟子,总有千二百人,分之为二段,初先授记于富楼那一人,后总授记于馀人。然则自人数上言之。应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品也。惟其千二百人中五百人皆为有同一名号之如来。又此五百人一同有立述领解等之特殊事。故特揭五百为品名。
(经名)法华经卷四第八品之名,此品说下根之弟子,授成佛之记别者。受记别之弟子,总有千二百人,分之为二段,初先授记于富楼那一人,后总授记于馀人。然则自人数上言之。应言为千二百弟子授记品也。惟其千二百人中五百人皆为有同一名号之如来。又此五百人一同有立述领解等之特殊事。故特揭五百为品名。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各说本因。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各说本因。
五品弟子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圆教八位之第一。修观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为外凡,故曰弟子。(参见:五品)
(术语)天台所立,圆教八位之第一。修观行即五品之行之位也。是为外凡,故曰弟子。(参见:五品)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