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马式(馬式)
铜铸而成的骏马的标准式样。后汉书·马援传:“ 援 好骑,善别名马,於 交阯 得 骆越 铜鼓,乃铸为马式……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五寸,有詔置於 宣德殿 下,以为名马式焉。” 元 马祖常 《萧姓渊善鼓琴予尝为之作〈我思操〉又求予诗遂为赋〈汉铜马式歌〉以送之》:“ 汉 家金铜铸马式,求马相比不失一。”
《漢語大詞典》:倒晕(倒暈)
(1). 唐 宋 妇女眉妆式样之一。 唐 宇文士及 《妆台记》:“妇人画眉,有倒晕粧。”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倒晕功夫,画得宫眉巧。” 宋 苏轼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之三:“剩看新翻眉倒晕,未应泣别脸消红。”
(2).花瓣一般近萼处色深,至瓣尖渐浅。若近萼处色浅,至其末反深者,称为倒晕。 唐 王建 《同于汝锡赏白牡丹》诗:“统心黄倒晕,侧茎紫重稜。”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倒晕檀心者,多叶红花,凡花近萼色深,至其末渐浅,此花自外深色,近萼反浅白,而深檀点其心,此尤可爱。”
《漢語大詞典》:五顶(五頂)
古代 印度 童子一种结发的式样。
《漢語大詞典》:直领(直領)
古代外衣领口的一种式样。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及其后,则丝里枲表,直领无褘,袍合不缘。”释名·释衣服:“直领领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服袍方也。”
《漢語大詞典》:新髻
新式样的发髻。旧题 汉 伶玄 《赵飞燕外传》:“ 合德 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髮,号新髻。”
《國語辭典》:十锦(十錦)  拼音:shí jǐn
1.由多种原料制成或多种花样的。《红楼梦》第三六回:「转进十锦槅子,来至宝玉的房内。」也作「什锦」。
2.由多种原料制成或多种花样拼成的食品。如:「炒十锦」。也作「什锦」。
《國語辭典》:新式  拼音:xīn shì
1.新兴的式样。《北史。卷一○。周高祖武帝本纪》:「八月壬寅,议权衡度量,颁于天下。其不依新式者,悉追停之。」
2.新潮、时髦。如:「在民国初年,像她这样读大学,穿西式洋装的女人,是很新式的。」
《國語辭典》:各样(各樣)  拼音:gè yàng
1.各不相同的式样、种类。《红楼梦》第一九回:「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
2.与众不同的样子。《西游记》第三○回:「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
《國語辭典》:背子  拼音:bèi zi
1.古代朝服上所加的衣服,袖子短而较宽大。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背子》:「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加背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
2.古代宫人或官员妻女的朝服。五代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背子》:「隋大业末,炀帝宫人,百官母妻等绯罗蹙金飞凤背子,以为朝服,及礼见宾客舅姑之长服也。」
3.清代妓女婢妾者所常穿的衣服。
4.东西背后的衬托物。如:「纸背子」。
《漢語大詞典》:古仪(古儀)
(1).古旧的式样。 唐 张籍 《古钗叹》诗:“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2).古代的礼仪。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 汉 臣采雅记古仪官书,造周礼。”
《國語辭典》:制裁  拼音:zhì cái
1.用法律的力量,对犯错的人加以约束或处分。《资治通鉴。卷二七六。后唐纪五。明宗天成三年》:「及安重诲用事,稍以法制裁之。」
2.法学上的制裁泛指对于违反法律规定者,国家所给予的处罚。例如民法上的剥夺亲权、契约的解除;刑法上的自由刑与生命刑;行政法上的罚锾、撤销营业许可;国际法上的中断外交关系和人员往来等。
《國語辭典》:试穿(試穿)  拼音:shì chuān
购买衣服、鞋子前先行穿著,以查看是否合身或美观。如:「这家百货公司的服饰即使是在打折期间,也让顾客试穿衣物。」
《漢語大詞典》:内样(内樣)
宫中流行的服饰器皿等的式样。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鋭,谓之内样。” 宋 杨万里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 北苑 龙芽内样新,铜围银范铸琼尘。”宋史·舆服志五:“先是,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倣之,至谓之内样。”
《國語辭典》:中式  拼音:zhòng shì
1.符合规格。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
2.科举时代考试及格。《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史稿。卷八九。礼志八》:「顺治初,会试中式举人集天安门考试。」
《漢語大詞典》:三騣
指骏马鬃毛经修剪而成的三辫式样。 唐 御马多以此为饰。 唐 岑参 《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騣高。”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坡笔记》谓:‘ 李将军 思训 作《明皇摘瓜图》: 嘉陵 山川,帝乘赤驃,起三騣……不知三騣谓何,今乃见 岑参 诗有《卫尚书赤驃马歌》云:赤髯胡雏金剪刀,平时剪出三騣高。乃知 唐 御马多剪治,而三騣其饰也。’”后以“三騣马”指御马。 清 朱彝尊 《癸亥除日侍宴乾清宫夜归赋》诗:“归鞍笑逐三騣马,守岁欢迎五尺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