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梁园(梁園) 拼音:liáng yuán
《漢語大詞典》:梁苑
(1). 西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也称 兔园 。事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南朝 齐 王融 《奉辞镇西应教》诗:“霤庭参辩 奭 , 梁苑 豫才 邹 。” 唐 李白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迭》诗:“ 荆门 倒 屈 宋 ,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张元干 《天仙子》词:“少年油壁记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梦华》;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梁苑
(1). 西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也称 兔园 。事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南朝 齐 王融 《奉辞镇西应教》诗:“霤庭参辩 奭 , 梁苑 豫才 邹 。” 唐 李白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迭》诗:“ 荆门 倒 屈 宋 ,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张元干 《天仙子》词:“少年油壁记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梦华》;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南府
(1).指尚书省。因位于宫廷之南,故称。《北史·柳虯传》:“以 虯 为行臺郎中, 諏 为北府属,并掌文翰。时人为之语曰:‘北府 裴諏 ,南府 柳虯 。’”
(2). 宋 时称 开封府 为南府。《宋史·毕士安传》:“ 士安 没后, 真宗 谓 寇準 等曰:‘ 毕士安 ,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3). 辽 建国前的部落集团之一。《辽史·营卫志下》:“其先曰 撒里本 , 阻午可汗 之世,与其兄 益古 分营而领之,曰 乙室部 。 会同 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遥辇氏 八部以 迭剌部 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4). 清 乾隆 时,移 内中 、 和乐 、 内学 等太监,习艺于 南花园 ,隶内务府,因称南府,以别于 西华门 内的内务府。
(2). 宋 时称 开封府 为南府。《宋史·毕士安传》:“ 士安 没后, 真宗 谓 寇準 等曰:‘ 毕士安 ,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3). 辽 建国前的部落集团之一。《辽史·营卫志下》:“其先曰 撒里本 , 阻午可汗 之世,与其兄 益古 分营而领之,曰 乙室部 。 会同 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遥辇氏 八部以 迭剌部 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4). 清 乾隆 时,移 内中 、 和乐 、 内学 等太监,习艺于 南花园 ,隶内务府,因称南府,以别于 西华门 内的内务府。
《國語辭典》:两都(兩都) 拼音:liǎng dū
汉代的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的合称。《乐府诗集。卷六三。杂曲歌辞三。南朝宋。鲍照。升天行二首之二》:「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