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断离(斷離)
谓经官府判处断绝婚姻关系。《元典章·户部四·嫁娶》:“通姦成亲断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此事不应断离;然才女嫁俗商,不称,故释其背逃之罪,且放归矣。”《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 狄希陈 将太守所説言语,分付补呈,要将 素姐 断离的事体悄悄与 寄姐 説知。”
《國語辭典》:公断(公斷)  拼音:gōng duàn
1.秉公判断。《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
2.公家判断。如:「公事公断」。
《漢語大詞典》:断合(斷合)
男女双方经官府判决结成婚姻关系。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这法堂上是断合的去处,不是你配合的去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妙观 无可推辞,只得凭总管断合。” 清 袁枚 新齐谐·治妖易治人难:“吾今特设一鹊桥在此,能行者断合,否者断离。”
《漢語大詞典》:刑隶(刑隸)
因犯罪被官府判作奴隶的人。亦特指阉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 高祖 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羣丑刑隶,芟刈小民,彫敝诸 夏 ,虐流远近。”
《漢語大詞典》:公案学(公案學)
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谈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
《漢語大詞典》:断还归宗(斷還歸宗)
出嫁或被卖的女子由官府判决回归母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如今认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认定你是哥哥,两口同声当官去告理,一定断还归宗。”亦省作“ 断还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吾随身带有广缉文书,当官一告,断还不难,只是要你一口坚认到底,却差池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