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止戈  拼音:zhǐ gē
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文选。左思。魏都赋》:「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则干木之德自解纷也。」唐。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况我乘破竹,彼继覆车,止戈之期,翘足可待。」
《國語辭典》:止戈为武(止戈為武)  拼音:zhǐ gē wéi wǔ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指合止戈二字为武字,因若止息干戈,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若乃五材并用,谁能去兵?七德兼施,止戈为武。」
《漢語大詞典》:陈俎(陳俎)
陈设俎豆。意谓会盟,止息干戈。后汉书·仲长统传论:“用明居晦,回泬於曩时;兴戈陈俎,参差於上世。”
《漢語大詞典》:奋戈(奮戈)
使劲挥舞干戈,谓奋勇战斗。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甘赴 江 湘 ,奋戈 吴 越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戈 东城 、禽 项 定功。” 孙中山 《致黄兴书》:“ 中国 当此外患侵逼、内政紊乱之秋,正我辈奋戈饮弹、碎肉喋血之时。”
《漢語大詞典》:顿戟(頓戟)
管子·地数:“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后因以“顿戟”指动用干戈引起兵战。南齐书·高帝纪上:“入兵万乘之国,顿戟象魏之下。”
《漢語大詞典》:戴干
一种奇异的相貌。指头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春秋元命包》:“ 帝嚳 戴干,是谓清明。” 汉 班固 《白虎通·圣人》:“ 顓頊 戴午。” 卢文弨 校本谓“午”为“干”之误。
《漢語大詞典》:櫜弓戢戈
亦作“ 櫜弓戢矢 ”。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谓收藏干戈弓矢。后因以“櫜弓戢戈”谓停息战事。后汉书·袁术传:“是以未获从命,櫜弓戢戈。”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比年各省用兵,胜负无常,得失互见,诸臣何不以事无把握为虑,而亟欲櫜弓戢矢耶?”
《國語辭典》:大动干戈(大動干戈)  拼音:dà dòng gān gē
干、戈,古代用以作战的两种兵器。大动干戈原指双方交战激烈,后多用来比喻行事大肆声张、劳师动众或大费手脚。如:「这部机器无多大毛病,你却要拆掉重组,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