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电脑秘书(电脑秘书)  拼音:diàn nǎo mì shū
可帮使用者管理日常生活中的行程、收支、地址电话联络簿、名片、行事历等事项的电脑程式。通常也包括计算、万年历的功能,有些更将电子字典的功能包含在内。将该程式搭配电子电路技术制作成如小型电子计算机般大小的产品,以便使用者随身携带。
《国语辞典》:动用家事(动用家事)  拼音:dòng yòng jiā shì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那但是人家使用的那吃食物件动用家事。」也称为「动使」、「动事」。
《国语辞典》:称薪量水(称薪量水)  拼音:chēng xīn liáng shuǐ
计算柴薪与量水的多寡。形容计算日常生活所须之事。《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安老爷虽是研经铸史的通品,却是个称薪量水的外行。」
《国语辞典》:写实片(写实片)  拼音:xiě shí piàn
一种表现日常生活现象的影片。将日常并不特别引人注意的事物拍摄成影片,表现许多悲欢离合的事件。在无声片全盛时期较为流行。
《国语辞典》:气囊囊(气囊囊)  拼音:qì náng náng
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如:「瞧他鼓著腮帮子,一副气囊囊的样子。」
分类:常生生气
《国语辞典》:疏离感(疏离感)  拼音:shū lí gǎn
1.个体与日常生活、环境、团体或文化互动时,自觉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社会孤立感、自我分离感等复杂的心理状态,称为「疏离感」。
2.马克思(Karl Marx)在其早期著作中使用的一个概念,指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关系对人与心理的影响,尤指个人与生产关系、周遭、自身、他人、产品等产生无法控制与失去关联的无意义感。也译作「异化(alienation)」。
《國語辭典》:风俗画(風俗畫)  拼音:fēng sú huà
一种以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大都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十七世纪风俗画在荷兰独立成为绘画的一支。东方则以中国晋代的女史箴图、日本的浮世绘等为其代表。
《国语辞典》:柴米油盐(柴米油盐)  拼音:chái mǐ yóu yán
泛指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元。兰楚芳〈粉蝶儿。他生的如月如花套。尾声〉:「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娶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小小厮每早到三里路外镇市上买些柴米油盐小菜之类,回家与娘子度日。」
《國語辭典》: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鹽醬醋茶)  拼音:chái mǐ yóu yán jiàng cù chá
日常生活必备的七样东西。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为「开门七件事」。
《國語辭典》:电器(電器)  拼音:diàn qì
指利用电作为动力來源的一切器具。
《漢語大詞典》:出入起居
指日常生活。《书·冏命》:“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
《漢語大詞典》:吃穿用度
泛指日常生活资料及用度。红楼梦第三回:“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僕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國語辭典》:七件事  拼音:qī jiàn shì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七样日用品。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偏我家晦气,养了个退财白虎,开了大门,七件事般般都在老身心上。」
《国语辞典》:起居室  拼音:qǐ jū shì
是人们日常生活作息所使用之空间,类似我们的客厅,而非卧房的别称。为英文living room之意译。
《國語辭典》:气鼓鼓(氣鼓鼓)  拼音:qì gǔ gǔ
形容非常气愤的样子。如:「他无故遭人栽赃嫁祸,只能气鼓鼓地坐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分類:常生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