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5—777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至之。玄宗天宝末举洞晓玄经科。补华阴尉。代宗时以左拾遗召,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卒,谥宪。世称独孤常州。性孝友,喜鉴拔后进,为文彰明善恶,长于论议,与李华、萧颖士等齐名。有《毗陵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777 字至之,排行十四。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中洞晓玄经科,授华阴尉。肃宗至德中避地越州,历佐浙东节度、江淮都统幕。代宗广德元年(763)征为左拾遗,累迁太常博士,礼部、吏部二员外郎。大历三年(768)出为濠州判史,五年改舒州刺史,八年迁常州刺史。十二年四月卒,谥宪。生平详见崔祐甫《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公行状》、《新唐书》本传。今人赵望秦有《独孤及年谱》。及有文名,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先后倡导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又工诗,其论诗主缘情绮靡说。今存《毗陵集》20卷。《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唐诗汇评
独孤及(725一777),字至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中,客游梁、宋,与高适、贾至、陈兼为友。十三载(754),应道举,对策高第,授华阴尉。安史乱起,南奔。上元初为左金吾兵曹,充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征为右拾遗,历太常博士、礼吏二部员外郎。大历中,出为濠、舒二州刺史,治绩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九年,徙常州刺史,卒。及与李华、萧颖士齐名,提倡古文,奖掖后进,梁肃、朱巨川、崔元翰等皆出其门,天下谓之文伯。有《毗陵集》二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独孤及字至之,洛阳人。大历十二年卒,年五十三。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四
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刺史。卒年五十三。谥曰宪。著有毗陵集。

作品评论

崔祐甫《独孤公神道碑》
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论议最长。其或列于碑颂,流于咏歌,峻如嵩华,威如江河,清如秋风过物,邈不可逮。
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其文宽而简,直而婉,辩而不华,博厚而高明,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其馀记物叙事,一篇一咏,足以追纵往烈,裁正狂简。
权德舆《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及谥议》
独孤及刚方直清,根于性术。其修身莅官,确手处中,立言遣辞,有古风格。辩论裁正,昭德塞违,浚波澜而去流荡,得菁华而无枝叶。
皇甫澄《谕业》
独孤尚书之文,如危峰绝壁,穿倚霄汉,长松怪石,倾倒溪壑,然而略无和畅,雅德者避之。
唐才子传
及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诗,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
唐诗归
钟云:少不喜此君诗,其全集近八十首,冗累处甚不好看,故所选止此。然其高处已似元道州矣,以此知诗之难看者,不当便弃之也。使此君止传此数诗,则亦盛唐好手、惟读其全集,故反生厌:
《唐律消夏录》
独孤至之诗笔俱高,中唐时亦一大家。
《国语辞典》:常州  拼音:cháng zhōu
地名。隋开皇九年置州,治所在晋陵。辖境相当今大陆地区江苏武进、江阴、无锡、宜兴等地。元至元中改为路,明太祖改为府,清沿置府,民国废。为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
《漢語大詞典》:常州词派(常州詞派)
清 代词派之一。 常州 词人 张惠言 所开创, 周济 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反对 浙 西词派的寄兴不高,主张意内言外,比兴含蓄,“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 温 韦 周 辛 之面目”,主观上是要提高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实际上是进一步把词引向恍惚迷离、无病呻吟的道路。他们对 清 末词坛影响颇大。
《漢語大詞典》:常州画派(常州畫派)
清 武进 人 恽格 首创,以没骨法写生,一洗时习,海内学者宗之,时号常州画派。
《漢語大詞典》:常州学派(常州學派)
清 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 庄存与 、 刘逢禄 都是 常州 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故鸦片战争前后, 龚自珍 、 魏源 以《公羊》经义,发挥政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光绪 间, 廖平 分析经学,详论 汉 今古文学的歧异,以为古学系伪造,今学乃 孔子 自创新制。后来 康有为 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漢語大詞典》:三吴
(1).地名。 晋 指 吴兴 、 吴郡 、 会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水:“ 永建 中, 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 会稽 )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 ,以东为 会稽 。 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 三吴 ’。 吴兴 、 吴郡 , 会稽 其一焉。”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 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 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军, 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国语辞典》:尤袤  拼音:yóu mào
人名。(西元1127~1194)字延之,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累官国史侍讲,后除礼部尚书。尝取孙绰遂初赋以自号,光宗曾书匾赐之,年七十而卒,谥文简。著有《遂初小稿》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漢語大詞典》:汧国(汧國)
据 唐 白行简 《李娃传》载, 李娃 乃 长安 之娼女, 常州 刺史 荥阳公 之子进京赶考,与之相识,几经曲折,两人结为夫妇。 荥阳生 后为数郡之守, 李娃 遂封为 汧国夫人 。后因以“汧国”借指从良之美妓。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后跋》:“金屋偕归, 汧国 遂成佳妇。”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中:“停驂一顾 鸣珂曲 ,可有他时 汧国 缘。”
《国语辞典》:下江先生  拼音:xià jiāng xiān shēng
长江下游苏州、常州一带的人。《负曝闲谈》第一一回:「又请教隔壁下江先生,说没有毛病。」
《国语辞典》:褒贤遏恶(褒贤遏恶)  拼音:bāo xián è è
褒扬贤善而贬抑坏恶。唐。崔祐甫〈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