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嬉皮  拼音:xī pí
一种崇尚自然形态生活的青年集团。为英语hippie的音译。其思想起源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存在主义,萌芽于欧洲,西元一九六七年左右,出现于美国,后蔓延至世界各国,最后终告自然消散。嬉皮信奉非暴力伦理,舍弃既成社会的风俗习惯,穿著举止率性,经常蓬头垢面,喜欢饮酒、服用迷幻药或吸食大麻烟。
《漢語大詞典》:贵好(貴好)
崇尚和喜好。管子·小匡:“饰玩好,使出周游於四方,鬻之诸侯,观其上下之所贵好,择其沉乱者而先政之。”
《漢語大詞典》:上首功
谓崇尚战功。上,通“ 尚 ”。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鲍彪 注:“战获首级者,计功受爵,时所尊上也。”
分類:崇尚战功
《漢語大詞典》:隆敦
崇尚,重视。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分類:崇尚重视
《國語辭典》:循尚  拼音:xún shàng
遵循崇尚。《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而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洪闻。」
《漢語大詞典》:脩尚
研习崇尚。后汉书·独行传·谯玄:“时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学业, 玄 独训诸子勤习经书。”
分類:研习崇尚
《漢語大詞典》:俗操
流俗所崇尚的操行。晋书·王接传:“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 裴頠 雅知焉。”
《國語辭典》:碑学(碑學)  拼音:bēi xué
1.崇尚碑刻的书派,与帖学相对称。碑学原本相当发达,至唐,由于太宗偏爱王羲之、献之的帖书,一度使碑学趋于衰微,直至清嘉庆、道光以后,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碑学始得以复兴。
2.研究考订碑刻的时代、体制、真伪、内容、鉴赏等问题的学问。如赵明诚的《金石录》、郭宗昌的《金石史》等
《漢語大詞典》:矜谑(矜謔)
崇尚戏谑。文选·潘岳〈西征赋〉:“讯 景皇 於 阳丘 ,奚信譖而矜謔?” 李善 注:“尔雅曰:‘戏,謔也。’”
分類:崇尚戏谑
《國語辭典》:斲雕为朴(斲琱為樸)  拼音:zhuó diāo wéi pú
去除浮华,让事物变朴实。参见「斲雕为朴」条。《汉书。卷九○。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國語辭典》:斲雕为朴(斲雕為樸)  拼音:zhuó diāo wéi pú
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唐。司马贞。索隐:「晋灼云:『斲理凋弊之俗,使反质朴。』」去除浮华,让事物变朴实。唐。杜确 岑嘉州集序:「圣唐受命,斲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也作「斫雕为朴」、「斲雕为朴」。
《漢語大詞典》:偃武崇文
停息武备,崇尚文教。《魏书·咸阳王禧传》:“国朝偃武崇文,偏捨来久,州镇兵人,或有雄勇,不闲武艺。”
《漢語大詞典》:移风崇教(移風崇教)
移转风气,崇尚教化。《韩诗外传》卷八:“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恩,仁不偏与。”
《國語辭典》:兴文匽武(興文匽武)  拼音:xīng wén yǎn wǔ
停息战争,振兴文化经济。《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清和六合,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匽武。」《乐府诗集。卷一。郊庙歌辞一。汉郊祀歌。帝临》:「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國語辭典》:新体诗(新體詩)  拼音:xīn tǐ shī
一种诗体。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特讲求声律和对偶,为过渡到唐代近体诗的诗体。
《國語辭典》:永明体(永明體)  拼音:yǒng míng tǐ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等所创的诗体。特色是讲究声律,以四声对应规律用于诗歌创作。
分類:诗体
《國語辭典》:新诗(新詩)  拼音:xīn shī
1.新作的诗。《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一》:「良朋贻新诗,示我以游娱。」唐。杜甫解闷〉诗一二首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2.一种五四运动后流行的白话诗体。其特色除以白话为主外,也不遵守平仄、协韵,完全不同于古时作诗的体例规则,较为自由、活泼。也称为「白话诗」、「现代诗」。
分類:诗作
《国语辞典》:明章之治  拼音:míng zhāng zhī zhì
汉明帝、章帝时,崇尚儒术,注意吏治,奖励农桑,故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民生富足,为东汉的治世,史称为「明章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