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583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得灵公宠。灵公不君,为赵穿所杀。景公时任司寇,乃以灵公被杀事罪赵氏,擅与诸将攻赵氏灭其族。其后,景公从韩厥之言,立赵武为赵氏之后。武与程婴等攻杀屠岸贾,灭其族。
张次公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河东人。武帝元朔二年以校尉从卫青击匈奴,以功封岸头侯。其后为将军,将北军。后坐法失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京兆杜陵人,字公衡。少有武干,好纵横之术。梁武帝太清中,与弟杜崱随岳阳王萧督攻荆州,归湘东王萧绎(梁元帝),为北梁州刺史,封江陵县侯。时岳阳王察在襄阳依附西魏,与绎有隙。岸请袭襄阳,不克。察夜率军至,岸遂走南阳依其兄杜巘,察遣攻陷其城,岸与巘并遇害。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慧岸者。未详何人。面鼻似胡。言同蜀汉。往来市里默言无准。人不之异。武德三年。科租至岷州。程期甚促。蜀人初不闻。谓在天外。人有僦购科索万钱。转更惊急。谓往鬼国被去者。皆为死计。散费资粮。为不行之计。岸于新繁市大笑曰。但去必见欢喜。捉负租拗折数枚。众人去至鹿头道逢敕停。此前言之验也。武德六年。辄复悲泣不能自禁。曰谁能见烦恼因。没水求死。众人争入水接之。乃端坐水底已卒。卒后其年亢旱不收。疫死众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06—685 《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五作惟岸。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净土宗僧人。《宋高僧传》卷一八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并州人。平生修净土业。每于定中。见观音势至二菩萨。或现全相虚空中。人争睹以为异。岸念欲图之以传示久远。而世无善工。一日有二男子。从西京来曰。且将游五台谒岸愿并力缋事。既而出所画与所见于虚空中者。良肖岸喜遽厚施以酬之。皆不取。独取草屦二緉。以去。久之岸集弟子曰。吾兹必往生。其亦有愿偕者乎。时一小童子旁侍乃前进曰。幸得奉杖屦。于是使其归决父母。父母以为诳而戏之。为沐浴服净衣如法。既入道场果称佛须臾而瞑岸咄曰。竟为此子所先。即索笔赞二菩萨曰。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逢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遂趺坐而卒。垂拱元年。正月七日也。时春秋仅八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岸禅师。并州人也。约净土为真归之地。行方等忏服勤无缺。微有疾作禅观不亏。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持久不灭。岸召境内画人无能画者。忽有二人云。从西京来欲往五台。自乐输工画菩萨形相缋事毕赠鞋二緉。忽隐无踪。岸知西方缘熟。告诸弟子云。吾今往生。谁可偕行。有小童子稽颡曰。愿随师去。乃令往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而令沐浴著净衣入道场念佛。须臾而终。岸责曰。何得前行。时岸索笔赞二菩萨曰。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述赞已别诸弟子入道场。命门徒助吾念佛。端坐而终。春秋八十。时垂拱元年正月七日也。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彼岸法师。智岸法师。并是高昌人也。少长京师传灯在念。既而归心胜理。遂乃观化中天。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汎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馀经论。咸在室利佛逝国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彼岸法师。智岸法师。并是高昌人也。少长京师传灯在念。既而归心胜理。遂乃观化中天。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汎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馀经论。咸在室利佛逝国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光州人,俗姓唐。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居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后辞归,度人置寺。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其先颍川人。晋永嘉南渡迁光州。遂世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学奋。既而悔之。乃求薙染。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且阅经所见。与梦中语合。由是慧解日进。而声名日起。时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越俗号大和尚。岸从之。住会稽龙兴寺。中宗朝。诏偕诸大德见内殿。宠遇隆渥。上因从受菩萨戒。诏图其形林光宫。且制赞其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纵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纪纲僧政。律藏冀以传芳。象教因乎光盛。历任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之职。天下以为荣。锡赉山积云委。俄还乡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星霜之变。复二纪于兹矣。迫钟漏之期。念钓游之地。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寿六十四。弟子。以礼葬。礼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诵至岸为天子师。动以墨敕从事。东南之僧罔敢或戾。而四分之传。繄亦岸之力欤。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岸。姓唐氏。世居颖川。是为大族。汉尚书令琳司空珍吴尚书仆射固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永嘉南度迁于光州。衣冠人物晖映今古。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爰在髫龀有若老成。齿胄胶庠侚齐坟典。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遂浮江淮达洙泗探禹穴升孔堂。多历年所矣。操翰林之鼓吹。游学海之波澜。讨论百家商攉三教。乃叹曰。学古入官纡金拾紫。儒教也。餐松饵柏驾鹤乘龙。道教也。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一音克举四句精通。竖修律仪深入禅慧。夜梦迦叶来为导师。朝阅真经宛契冥牒。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为出世之津梁。固经行之领袖。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议才必总于四科。济世雅符于三杰。有若越中初法师者。秘藏精微罔不明练。道高寰宇德重丘山。岸闻善若惊同声相应。乘杯去楚杖锡游吴。云雾一披钟鼓齐振。期牙合契澄什联芳。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扬越黎庶江淮释子。辐辏乌合巷少居人。罕登元礼之门。且睹公超之市。岸身遗缠盖心等虚空。不择贤愚无论贵贱。温颜接待善诱克勤。明鉴莫疲洪钟必应。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其利博哉。无得称也。时号为大和尚。登无畏座讲木叉律。容止端严。辞辩清畅。连环冰释理窟毫分。瞻仰者皆悉由衷。听受者得未曾有。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捐弃旧闻佩服新义。江介一变其道大行。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闻而异焉。遣使徵召前后数介。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帝因朝暇躬阅清言。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凡厥目对靡不魂惊。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岸人望虽重僧腊未高。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惜帝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皇帝睹其高尚。伏以尊严偏赐衣钵。特彰荣宠。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亲率六宫围绕供养。仍图画于林光宫。御制画赞。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综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象教因乎光盛。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功德义殊。师臣礼异。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有司之任也。以岸盛德广大至行高邈。思遍雨露特变章程。所历都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皆承敕命深契物心。天下以为荣。古今所未有。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先于长安造荐福寺。事不时就作者烦劳。敕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同典其任。广开方便博施慈悲。人或子来役无留务。费约功倍。帝甚嘉之顿邀赏锡。何间昏晓既荷天泽。言酬恩地遂还光州。度人置寺。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拘邻比丘便为人宝。能事斯毕夫何恨哉。江海一辞星霜二纪。每怀成道之所。更迫钟漏之期。遂去上京还至本处。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是称上足也。克传珠髻之宝。俾赐金口之言。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灭度于会稽龙兴道场。时年六十有四。海竭何依。山崩安仰。天人感恸道俗哀号。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慧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秀禀圭璋器承磨琢。荷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思播芳尘必题贞石。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初岸本文纲律师高足也。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岸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伊宗盛于江淮间者岸之力也。
释普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颖慧。性脩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普岸。姓蔡氏。汉东人也。冲弱之龄。迥然聪敏。骨目奇秀。天生不嗜荤膻。长有出尘之意。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秉翰伸辞宛然华藻。因入僧舍暂执经卷。乃叹曰。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决志辞亲。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毳纳之人骈肩累足。时号大丛林焉。岸叩其关。海摄受之。日随普请施役。夜独执烛诵经。曾不惮劳。遂谐剃染。及升戒品。便习禅那壁坐忘疲。观心恒务。瞻卜附风而香远。[虥-儿+巾]猫逢兽而吼高。学者成围。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如是环拱可四百馀众。执器听瞿沙之说。投筹待鞠多之度。大利群机得道者众。大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将游之也。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陈氏。悟师之道得凤之毛。一人唯约。在上元入灭。肉身不朽。岸迁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今上太平兴国三年。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鍊乞重造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焉。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俗姓葛,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参无准师范禅师得旨。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嘉兴府流虹兴圣寺。历住温州雁山能仁寺、越州九岩慧云寺、天台护国广恩寺、临安府崇恩演福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寺。度宗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住福州雪峰崇圣寺,十年,客南山太清(《语录·示宗度禅者法语》)。后再住崇圣寺凡十年,谢院事,退居杭州宝寿寺。元世祖至元(原误作正,据原校改)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继灯录》卷三有传。 释可湘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七九八六
可湘(一二○六——一二九○),号绝岸,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葛氏子。师无准师范禅师,嗣为南岳第二十世。历嘉兴府、温州、越州、临安府诸禅寺讲席,后驻锡福州雪峰崇圣禅寺。至元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五。其弟子编有《绝岸可湘禅师语录》十卷,今存。见《绝岸可湘禅师语录》,《释氏疑年录》卷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56 【介绍】: 元僧。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年十六出家。从全公读天台书,悉通其玄义。文宗天历初,主杭之显慈、集庆二寺,历主苏之万寿、会稽之圆通等寺。改普福寺,卒。有《四教仪纪正》和《天岸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氏。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昙也欤。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七年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书偈而逝。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弘济。字同舟。一字天岸。馀姚姚氏子。投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满公师之从父也。师骏发绝伦。或授法华经。辄能记忆。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持四分律。顷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精教乘以资行解。其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公。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说。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聚精会神。存诚不一髣髴。于观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增。河悬泉涌。而了无留碍。未几。泰定改元。开法于万寿圆觉寺。浙河左右杰伟之士。奔走其室。惟恐后之。议者谓。倡佛海之道。以播芳猷。实自师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字天岸,姓姚氏,世为馀姚人。幼孤,从里中宝积寺舜田满出家。满即其从父也。虽在幼弱,机颖俊发,初授《法华经》,便能成诵。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间不越绳尺。已而叹曰:“戒为初学之门,工之始基,当更精教乘,以资行解。”于是之鄞,依半山全,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光明、净土期忏,歛意凝神,积诚不贰,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谭辩风生,词如泉涌,了无留碍。当是时,大山恢尸松江之延庆,越溪澄主武林之演福,法幢双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济分座说法,而越溪爱之尤笃。诸部疑难,或有未易决者,要其终始而折之。盖谛观圆融,洞若观火,故叩声应响,略无滞机。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若舟,字别岸,槜李人。
槜李诗系·卷三十
《铁网珊瑚》载:元槜李释若舟诗一首,明僧弘秀集云:字别岸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别岸,槜李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 【介绍】: 元僧。湖州乌程人,字宝洲,俗姓吴。博通古今。住持松江佘山昭庆寺。尝考释氏事实,著《释氏稽古略》。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宝洲。名觉岸。吴兴吴氏子。从独孤明禅师。落发受具。与师同参晦机。后开法于松江南禅。讲楞严。至七徵心。忽净瓶水腾涌。注于怀。听众惊愕。师笑曰。此偶然耳。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