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78,分506页显示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4  85  86  8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山水意
山危
山瘴
野山
巾山
风山
燕然山
八公山
山鼠
山胁
山性
山夷
山桑
山菊
清凉山
《漢語大詞典》:山水意
(1).赏玩山水的志趣。 唐 皎然 《奉应颜尚书真卿观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 颜公 素高山水意,常恨三山不可至,赏君狂画忘远游,不出轩墀坐苍翠。”
(2).谓知音人的情意。典出列子·汤问:“ 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 曰:‘善哉,峩峩兮若 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钟子期 必得之。”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试将 钟子 山水意,一洗 退之 冰炭肠。”
《骈字类编》:山危
元 范梈 蕲州城下晚泊与土人语及西方事平有喜而作 洲远怀鹦鹉,山危指凤凰。
《漢語大詞典》:山瘴
山中的瘴气。 隋 王胄 《卧疾闽越述净名意》诗:“ 五岭 常鬱炎,百 越 多山瘴。” 唐 孟贯 《送吴梦闇归闽》诗:“海云添晚景,山瘴灭晴暉。”
分類:山中瘴气
《骈字类编》:野山
唐 皎然 西溪独泛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骈字类编》:巾山
明一统志:巾山在太原府静乐县东七十里,绝顶处状如冠巾,山岩下有水一泓,旁有龙祠。
又巾山,在南雄府城北三十里,府之主山也。其形如巾。
《漢語大詞典》:风山(風山)
(1).谓如风吹山。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扬袂风山,举袖阴泽。” 张铣 注:“言侍从众,扬其衣袂,动山上草木,如风吹山也。举袖则蔽川泽,乃成其阴矣。”
(2).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有穴,风从中出,故名。 晋 张华博物志卷九:“ 风山 之首方高三百里,风穴如电突深三十里,春风自此出也。”
(3).山名。在今 山西省 吉县 附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水 南逕 北屈县 故城西,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國語辭典》:燕然山  拼音:yān rán shān
山名。杭爱山的古称。参见「杭爱山」条。
《國語辭典》:八公山  拼音:bā gōng shān
山名:(1)在安徽省和县北。相传有八仙人在此下棋饮酒,故称为「八公山」。(2)在安徽省凤阳县东南肥水之北。世传淮南王刘安尝于此遇八公。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注》。相传前秦苻坚于淝水之战时,登寿阳城望此山草木皆以为晋兵,乃大败。也称为「北山」。(3)在安徽省巢县西北。也称为「紫金山」。
《骈字类编》:山鼠
唐 王建 寻橦歌 险中更险何曾失,山鼠悬头猿挂膝。
唐 贯休 宿赤松山观题道人水阁兼寄郡守 云敛石泉飞险窦,月明山鼠下枯藤。
《漢語大詞典》:山胁(山脅,山脇)
亦作“ 山脇 ”。犹山峡。 汉 马第伯 《封禅仪记》:“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 伍子胥 从海上穿山胁而持 种 去,与之俱浮於海。” 宋 陆游 《梅市暮归》诗:“白云横谷口,緑篠穿山脇。”
分類:山峡
《漢語大詞典》:山性
(1).山民质朴的性格。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带索披裘,自得山性,雕章丽服,未敢攸同。”
(2).野性。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象耳出油》:“象耳中有油出,谓之山性发,往往奔逸伤人。”
(3).山的生机。 明 刘基 《为董楚芳题山水图》诗:“我住城南隔天镜,朝夕看山见山性。”
《漢語大詞典》:山夷
(1).山势平缓。三国志·魏志·和洽传:“ 荆州 刘表 无他远志,爱人乐士,土地险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
(2).古代对聚集山中的武装力量的贬称。晋书·杜预传:“攻破山夷,错置屯营,分据要害之地,以固维持之势。” 唐 元结 《贼退示官吏》诗:“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漢語大詞典》:山桑
桑树的一种,叶可饲蚕,内皮可造纸,木可制弓。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毛 传:“檿,山桑也。”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上开府广饶公郑常墓志铭》:“山桑野蚕,足克贡赋。” 唐 李贺 《野歌》:“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衝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漢語大詞典》:山菊
野菊花。 唐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诗:“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 张籍 《重阳日至峡道》诗:“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分類:菊花
《漢語大詞典》:清凉山
(1).又称 石头山 。在 江苏省 南京市 西。 战国 楚威王 灭 越 ,于此置 金陵邑 。 三国 吴 筑 石头城 ,故又称 石城山 。山上有 清凉寺 、 扫叶楼 、 翠微亭 及六朝、 南唐 遗井等古迹。其支脉 小仓山 即 清 袁枚 随园 所在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二·江宁府》
(2). 山西省 五台山 别称。参阅 唐 澄观 《华严经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