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40,分236页显示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下一页
张守(字 子固、全真 号 东山居士 文靖 )
衣白山人
华山道人
黄彦平(字 次岑、季岑 号 次山 )
李郁(字 光祖 世称 西山先生 )
刘岑(字 季高 号 杼山居士、杼山老人 )
吕景山
廖瑀(字 伯禹 世称 廖五经 别称 金精山人 )
郑刚中(字 亨仲、汉章 号 北山、观如 )
释宗杲(别称 径山杲 宗杲 奚 字 昙晦 大慧禅师、圆悟 普觉 号 大慧、妙喜、临济中兴、佛日禅师 )
汪任(号 凤山居士 )
吴激(字 彦高 号 东山 )
徐师仁(字 从圣、从信 号 壶山 )
张元干(字 仲宗 号 芦川老隐、真隐山人、芦川居士 )
其它辞典(续上)
沈晦(字 元用 号 胥山 名 杰 )张守(字 子固、全真 号 东山居士 文靖 )
衣白山人
华山道人
黄彦平(字 次岑、季岑 号 次山 )
李郁(字 光祖 世称 西山先生 )
刘岑(字 季高 号 杼山居士、杼山老人 )
吕景山
廖瑀(字 伯禹 世称 廖五经 别称 金精山人 )
郑刚中(字 亨仲、汉章 号 北山、观如 )
释宗杲(别称 径山杲 宗杲 奚 字 昙晦 大慧禅师、圆悟 普觉 号 大慧、妙喜、临济中兴、佛日禅师 )
汪任(号 凤山居士 )
吴激(字 彦高 号 东山 )
徐师仁(字 从圣、从信 号 壶山 )
张元干(字 仲宗 号 芦川老隐、真隐山人、芦川居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9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元用,号胥山。沈遘孙。徽宗宣和六年进士第一。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历知信、明、处、婺、宣州,移知建康府,以论罢。高宗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颇有建言,不果用。后为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招诱诸酋,喻以威信,皆诣府乞降。进徽猷阁直学士,除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生平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累致人言,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有《三沈集》。全宋诗
沈晦(一○八四“《独醒杂志》卷一○”~一一四九),字元用,号胥山,初名杰(《至元嘉禾志》卷一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孙。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宋状元录》卷四),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从萧王枢出质金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归,拜给事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历知信、明、处、婺、宣州,移知建康府,寻以事罢,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起知镇江府,移知静江府、衢州、潭州。十九年卒(同上书卷一五九)。《两宋名贤小集》收有《环碧亭诗集》一卷。《宋史》卷三七八有传。今录诗十二首。其中见于《两宋名贤小集》者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全宋文·卷三七九六
沈晦(一○八四——一一四九),字元用,号胥山,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翰林学士沈遘孙。宣和六年状元,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从肃王枢出质斡离不军。高宗即位,除集英殿修撰、知信州、明州,移处州,累迁知建康府,被劾罢官。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进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编《三沈集》六十一卷,著有《环碧亭诗集》(存)。《宋史》卷三七八有传,又见《南宋书》卷二八,《宋元学案》卷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45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子固,一字全真,号东山居士。徽宗崇宁二年进士。擢监察御史。高宗建炎初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主张恢复中原,反对画江自守。历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除参知政事。未几罢知绍兴府,改福州。六年,复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后历知婺州、洪州、建康府。卒谥文靖。有《毗陵集》。全宋诗
张守(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子固,一字全真,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进士,又举词学兼茂科。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擢监察御史。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迁御史中丞。四年,除参知政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出知绍兴府,改知福州。六年,再除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八年,出知洪州。十年,改知绍兴府,以忤秦桧乞退奉祠。十四年,起知建康府,卒于任。谥文靖。著有《毗陵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五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张守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简称武英殿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七七九
张守(一○八四——一一四五),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登崇宁元年进士第,再中词科。宣和末为监察御史,以忧去。建炎初免丧,复除监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三年,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擢翰林学士。九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五月,拜参知政事。绍兴元年八月罢。其后历知绍兴府、福州、平江府。六年十二月再拜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八年,出知婺州,寻除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十年,移知绍兴府。十四年,为江南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次年卒,谥文靖。有《毗陵集》五十卷、奏议二十五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又见本集《四老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关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二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季岑,号次山。黄庭坚族子。徽宗宣和间进士。钦宗靖康初,坐与李纲善贬官。高宗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旋主管亳州明道宫。南渡后数上札子论事,多所建白,其论赏罚一疏,持论尤为平允。有《三余集》。全宋诗
黄彦平(?~一一四六?),字季岑(又杂出名次山,字次岑,今据清同治《丰城县志》),丰城(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历信阳州学教授,池州司理参军。钦宗靖康初为太学博士。高宗建炎初迁吏部员外郎,未几出知筠州。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复吏部员外郎。七年,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一一○)。寻罢,提举亳州明道宫,凡九年卒。有《三馀集》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其中诗二卷)。事见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 黄彦平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三馀集》为底本。新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七六
黄彦平,字季岑,号次山(一说名次山,字季岑)。洪州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庭坚族子。宣和元年第进士。历信阳州学教授、池州司理参军。靖康初迁博士,坐与李纲厚善谪监虢州铜场。建炎初为吏部员外郎,未几,抚御京东西路。使还,知筠州。绍兴六年复吏部员外郎,数上劄子论事。后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引疾补外,遂罢,主管亳州明道宫,凡九年卒。著有《三馀集》。见《危太素集》卷八《黄次山传》,《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6—1150 【介绍】: 宋邵武人,字光祖。李深子,杨时婿。从杨时学,涣然有得。高宗绍兴初以遗逸召对,除敕令所删定官。秦桧执政,遂遁迹西山,人称西山先生。久之,起为福建帅司机宜,寻告病辞归。有《易传》、《参同契》、《论孟遗稿》及诗文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岑(一○八七~一一六七),字季高,号杼山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迁居溧阳(今属江苏)。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阁,知郑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绍兴四年(一一三四),知太平州,历知池州、镇江府、潭州、信州,以其历守三郡妄费官帑,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一年,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同上书卷一三八、一四一)。三十一年,召赴行在,试户部侍郎。金人入和州,兼御营随军都转运使,沿江措置,旋复奉祠(同上书卷一九○、一九三、一九五)。三十二年,以言者论其前罪落职(同上书卷一九六)。孝宗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景定建康志》卷四九、《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三八八四
刘岑(一○八七——一一六七),字季高,晚号杼山老人,溧阳(今江苏溧阳)人,述曾孙。宣和六年登第,建炎初以著作郎知郑州,宣抚河东。绍兴二年为金部员外郎,除秘书少监,擢刑部侍郎,移吏、户部。出知太平州,寻奉祠。七年,起知池州、镇江府。召为吏部侍郎,复出知潭州,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三十三年复职,知泰、扬州,除户部侍郎,随军北征,为御营随军都转运使,再奉祠。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九、职官七○之一五、职官七○之二四、选举二四之一九、食货六九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五三、五七、七二、一一○、一一七、一二六、一二七、一四一、一七○、一八二、一九○、一九三,《景定建康志》卷四九,《宋史》卷二三、二○三,《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
人物简介
简介
靖康二年(1127)任潼川府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虔州雩都人,字伯禹。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高宗建炎中以茂材异等荐,不第。精堪舆术,卜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有《怀玉经》。又有《九星穴法》,疑为后人依托之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4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亨仲,号北山。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桧所荐,不敢言和议之非。后充陕西分画地界使,金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改四川宣抚副使,选将屯守,蠲去杂税,治理有方。桧怒其专擅,罢官,责居桂阳军,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记》、《北山集》等。全宋诗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九年,为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为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忤秦桧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居住,徙复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事见本集卷末附录郑良嗣《郑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有传。 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授温州军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监察御史,同年十一月迁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枢密行府参谋官。十一年四月,为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刚中初为秦桧荐于朝,桧主和议,刚中不敢言。金归所占地,被桧遣为宣谕司参谋官;及还,除礼部侍郎、川陕宣谕使。改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杂征,请减成都府路对籴及宣抚司激赏钱。又屯兵营田,选将授任。秦桧怒其专擅,责桂阳军居住。绍兴十八年十一月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窥馀》、《经史专音》、《左氏九六编》等。见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宣州宁国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窗戏譃。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明年落发受具。繇是智辩自将。淩跨流辈。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亟往上谒。与闻雪窦奥旨。趋宝峰湛堂准禅师。见师风神爽迈。特加器重。使之执侍。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准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颂解。则为所知障。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结为方外交。准将入灭。师问。孰可依从。准以圜悟勤公语之。已而重趼荆渚。谒无尽居士张公。请铭准塔。公道望倾天下。师登其门。承颜接辞。绰有馀裕。公称誉之。为名庵。曰妙喜。字以昙晦。归宝峰。讫其事。复见无尽。从容问曰。居士谓我禅何如。公曰。子禅逸格矣。师曰。宗杲实未自肯在。公曰。行见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汉。会大阳微禅师。密授曹洞宗旨。寻游东都。宣和六年。圜悟禅师被旨。都下天宁。师自庆曰。天赐我得见此老。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宁。及聆其升堂法要。迥异平日所闻。即倾心依附。阅四旬。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有人问天宁。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于言下。豁然顿悟。圜悟大喜。迁师择木堂。以古今差别因缘。密加研练。一日圜悟饭。超然居士赵公。师预坐。忽忘举箸。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师既为所激。乘问扣曰。闻和尚尝问五祖话。不知记其答否。圜悟曰。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𦘕也𦘕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师廓然脱去。知见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记室。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应机施设。电闪星飞。不容拟议。丛林活然归重。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虏人犯顺。欲名僧十数比去。师为所挟。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密尤敬服。寻得自便。趋吴门虎丘。闻圜悟迁云居。欲往省觐。道金陵。待制韩公子苍。与语喜之。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顷见妙喜。辩慧出流辈。又能道诸公之事业。衮衮不勌。实僧中杞梓也。抵云居。为众第一座。讥诃佛祖。辩博无碍。圜悟亦让其雄。会世扰攘。入云居之西。结庵于古云门寺基。因以为名。阅二年。避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圭禅师。相与还云门。著颂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闽。居海上洋屿。师闵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参政李公汉老。闻举庭柏话。有省。师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弥光。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果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公寻还朝。适径山虚席。必欲致师。师幡然起赴。开法于临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说法竟。侍郎冯公济川问曰。师尝言。不作这虫豸。今日为什么败阙。师曰。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作么生见。公无语。及居径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师无他约束。容其自律。发明己见。率常有之。上堂。僧问。逼塞虚空时如何。师便喝。进云。文殊普贤来也。师云。逼塞虚空。甚么处与径山相见。僧亦喝。师云。文殊普贤为甚在。你脚跟下过。僧拟议。师便打。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答曰。梦里惺惺。进云。将谓和尚忘却。师云。你记得。试道看。进云。虽道不得。要且不失。师云。元来不会。进云。从上来事。分付阿谁。答曰。分付瞎汉。进云。临济一宗。全凭其力。师云。且喜不干你事。问。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进云。为什么在径山座下。答曰。家无小使不成君子。问。一夏百念日已满。出门或有人问。如何是径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师云。径山曾说甚么来。进云。争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师云。你作么生会。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师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众曰。寻常向诸人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语。不得良久。或有人问。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毕竟也无如何正当。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罗笼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且莫错怪径山好。师居数年。法席日盛。宗风大振。号临济中兴焉。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洒然脱去玄解。遂尊以师礼。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毁释迦故像而新之。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师于是月。坐与张厚善。著逢掖编。置衡州。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师既拘文。不与众俱。率令散处。花药开福伊山。时容其受道。门庭益峻。乃裒先德机缘。间与拈提。离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数通书问道。当轴者滋不悦。移师梅州。其地荒僻瘴疠。药物不具。学徒百馀。赢粮从之。阅六稔。毙者过半。师以道处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绘师像。饮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还。明年春。复僧伽黎。寻领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径山。天下宿衲。复集如初。时上潜藩。雅闻师名。遣内都监。诣山问佛法大意。师升堂有偈云。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颂献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复遣内知客。入山供养五百应真。请师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并制赞宠寄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师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皆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瑜如众星拱明月。故今宣扬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湛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寻诏所居为妙喜庵。谥曰普觉。塔曰宝光。师荷佛祖正续。全体作用。扫除知见。无法与人。虽古宗师。无以加之。殆其纵无碍辩。融通宗教。则奄有圜悟之风。是以高峻门庭。容摄多众。若海涵地负。绰绰有馀。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无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学者难于凑泊耳。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所至学徒趋事。虽崭崭露头角。号称诸方领袖者。师目使赜令。如侍执然。所为偈赞颂古。绝妙古今。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并上堂普说法语。凡五帙。行于世。 赞曰。近世吕公居仁尝谓。赵州说禅。如项羽用兵。直行径前。无复辙迹。所当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铢称寸度。较量轻重。然后以为得也。予观大慧说禅。抑居仁称赵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禅师。得非间世者欤。盛矣哉。其应机作略。能奢能俭。能崄能易。能纵能夺。机机尽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风流天下。名动九重。号称中兴临济。不是过也。迨其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学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字昙晦。别号妙喜。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年十三。就乡校。不旬而弃之。亲奇其志。乃许衣缁成大僧。遍探诸家语录。于云门睦州。尤笃意焉。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遂请益于广教珵公。珵示其节目。妙喜辄领意。珵私叹曰。杲乃再来人也。妙喜又弃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因之过黄龙谒晦堂。跨东林参昭觉。俱雅珍爱。妙喜又弃之。往见心印询。询与语连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机辨纵横。准漠然不诺。妙喜始伏膺事之。及准疾革。妙喜惶启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个勤巴子。当能了子事。准殁。乃茧足千里。请塔铭于张公无尽。无尽时为禅室领袖。契之嘱妙喜必。见川勤老也。会东京天宁席虚。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妙喜心庆曰。此天赐我也。其禅若不异诸方。妄相许可我。则造无禅论去也。遂入勤公之室。闻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机。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以示众。妙喜跃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令居择木寮。为不釐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妙喜拟对。公辄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妙喜益茫然无措。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公良久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先师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先师则云。相随来也。妙喜豁然大彻。连呼曰。我会也。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公拊掌称善。举以首众。宿衲皆下之。士绅争相从游。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奏赐紫衣。号佛日禅师。是时已有诏。移勤公住云居。赐号圆悟。圆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众。其秉拂小参。万指轩腾。昭觉元禅师出问曰。眉间挂剑时如何。妙喜曰。血溅梵天。圆悟于座下。以手约曰。问得极好。答得更奇。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圆悟还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门。迁湖南。转江右。入八闽。又结庵洋屿。僧昙懿者。久依圆悟。自谓不疑。绍兴初。出住祥云。法席颇盛。妙喜知其所见未实。致书令来。懿故不起。妙喜鸣鼓痛斥。榜告四众。懿乃破夏来洋屿。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见解。敢嗣我圆悟老人耶。懿傀汗浃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懿对曰。我做得国师去也。妙喜喝出。复召曰。阇黎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懿失声横趋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弥光。字晦庵。流誉诸方。趋风来见。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对。妙喜曰。虽有落处。只是不著所在。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语讫呵呵大笑。光愠而起去。妙喜即挝鼓入室。光颦额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光遽对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说禅也。光乃得旨。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洋屿庵主手段。与诸方别。需乾笑而已。需字懒庵。乃闽人。幼登进士。绝婚为比丘。一锡湖湘。遍参名宿。以为法无异味。归隐羌峰绝顶。久不下山。佛心才禅师已挽出。首众于大乘。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毅然无可意。光强速其至。会入室鼓鸣。需随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从傍下语。妙喜诟之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即普说。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需涕泪交颐。不敢仰视。乃归心决择。一日垂问。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需拟对。妙喜连击之。需释然厉声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开发。约多类此。时及门者五十三辈。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张公浚在蜀时。圆悟为言。杲真得吾宗之髓。张公还朝。遂以杲补径山。径山之席。常随二千馀辈。方来无地以容。乃搆千僧阁安之。侍郎张子韶。状元汪圣锡。少卿冯济用。悉预其列。当是时。秦桧居权。司谏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谤讪朝政。张九成为之首。径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编置。九成毁衣焚牒。窜妙喜于衡阳。起遣日而恻声载道。识者曰。日月无私成其明。圣贤无择成其大。岂杲公之化应南。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且法门正气。表烛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寿还。何忧哉。凡十载徙梅杨。虽瘴疠之乡。而妙喜竖拂不倦。缁素腾腾。仍光风霁日也。又五载。有旨赐还复僧衣。四方虚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强起主育王。筑涂田数百顷。以继众食。赐其庄。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径山。径山益盛。虽龙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深得先人机用。于是天下益称其公。妙喜腊高。屡求退居明月堂。告谢方来。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时。遣内监。至径山。见妙喜。献以偈。孝宗大悦。及在建邸。复遣近侍。请上堂。亲书妙喜庵额。并赞真制赐之。及即位。又锡法号大慧禅师。洎召对。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陨地。流光四散。鸟兽皆鸣。遂乃告寂于明月堂。亲封遗疏。侍僧请留偈。妙喜厉声曰。无偈便死不得也。乃大书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掷笔长往。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寿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览遗语悽然。制词奠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见。诏以明月堂。为妙喜庵。全身瘗于庵后。谥曰普觉。塔曰普光。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端祖云。悟了须是遇人始得。余虚度林间数十载。每耳目所有诸道者。莫不据高广座。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当别有壶天。而端祖之言岂谬哉。呜呼马逢伯乐。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与。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42 【介绍】: 宋建州人,字彦高,号东山。米芾之婿。工诗能文,尤精乐府,字画得芾笔意。使金,被留,授翰林待制。出知深州,到官之日卒。有《东山集》。全宋诗
吴激(?~一一四二),字彦高,号东山,瓯宁(今福建建瓯)人。栻子。举进士,曾知苏州。工诗能文,字画得其岳父米芾笔意。北宋末使金,以知名留不遣,后仕金为翰林待制。金熙宗皇统二年(一一四二)出知深州,到官三日卒。有《东山集》十卷,已佚。事见《中州集》卷一,《金史》卷一二五有传。今录诗二十五首。中州集
激字彦高,宋宰臣拭之子,王履道外孙,而米芾元章婿也。工诗能文,字画得其妇翁笔意。将命帅府,以知名留之。仕为翰林待制,出知深州,到官三日而卒。有东山集十卷并乐府行于世。东山,其自号也。出散关诗云:春风蜀栈青山尽,晓日秦川绿树平。愈甫索水墨,以诗寄之云:烟拂云梢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三衢夜泊云:山侵平野高低树,水接晴空上下星。太清宫云:玉座烟霞春寂寂,石坛星斗夜苍苍。呈正甫云:手版西山聊复尔,角巾东第定何时。游南溪潭云:竹院鸣钟疑物外,画桥流水似江南。飞瀑岩云:数树残花喜春在,一声啼鸟觉山深。咏郑邸故伎云:玉雪自知尘不涴,丹青难写酒微醺。送乐之侍郎云:四海苍生谢安石,一言宣室贾长沙。送韩凤阁使高丽云:海东绝域皇华使,天上仙官碧落卿。偶题云:江湖欹枕梦,风雪打窗时。此类甚多。乐府夜寒茅店不成眠,南朝千古伤心事,谁挽银河等篇,自当为国朝第一手。而世俗独取春从天上来,谓不用他韵。风流子取对属之工,岂真识之论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从圣,一字从信。徐确子。幼敏悟。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官校书郎、史馆检讨、著作佐郎。尝预修国史,以能称。全宋诗
徐师仁(一○九一~?),字从圣(《莆阳比事》卷二作从信),莆田(今属福建)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时年十八。历泉州司法参军,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院检讨,著作佐郎。事见《莆阳文献列传》第一三。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三三二三
徐师仁(一○九一——?),字从圣,号壶山,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时年十八。授泉州司法。改袁州户曹。召为秘书省校书郎,除国史院检讨官兼次《崇文总目》,再岁迁著作佐郎。累官朝请郎。著有《壶山集》。见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八,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徐确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约1175 【介绍】: 宋福州长乐人,字仲宗,号芦川老隐,又号真隐山人。徽宗政和、宣和间,以词名。钦宗靖康元年李纲任亲征行营使,为属官。南渡后耻与秦桧同朝,弃官归。高宗绍兴中因作送胡铨及寄李纲词,激怒桧,除名。有《归来集》、《芦川居士词》。全宋诗
张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岁随父宦游,尝从徐俯学诗。徽宗政和间以上舍释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为陈留县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应东京留守兼亲征行营使李纲辟,旋与纲同日遭贬。金兵陷汴,避难吴越间。高宗建炎中起为将作监,抚谕使,随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贬新州编管,元干在福州作《贺新郎》词壮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词事追赴临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壮,其子靖裒刻为《芦川居士词》二卷传世。又有《芦川归来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已残。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增辑为《芦川归来集》十卷。事见今人曹济平《张元干年谱简编》、王兆鹏《张元干年谱》。 张元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芦川归来集》为底本,校以清抄残本(存六卷,其卷六、七为诗,简称残本,藏北京图书馆),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简称排印本)。新辑集外诗附编卷末。词学图录
张元干(1091-1170) 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福州人。辛派词人先驱。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全宋文·卷四○○五
张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号芦川老隐,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学上舍释褐。靖康初为李纲行营属官,抗击金兵。南渡后官至将作少监。耻与奸佞同朝,四十一岁遂致仕。绍兴中,坐以词送胡铨,得罪除名。绍兴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见王兆鹏《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诗词,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一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