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2,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渑淄
须句
梧台
夙沙
贝丘
历下亭
寿丘
五父
陶丘
大岘
碻磝
阳州
冠石
凫山
鼍矶
《漢語大詞典》:渑淄(澠淄)
渑水 与 淄水 的并称。二水在今 山东省 。 战国 时属 齐 。传说二水相合, 齐桓公 臣 易牙 能辨别其味。见《吕氏春秋·精谕》。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行》:“良御惑 燕 楚 ,妙察乱 澠 淄 。” 清 徐乾学 《感遇》诗:“汲水辨 澠 淄 ,染丝别黑白。”
分類:二水山东
《漢語大詞典》:须句(須句)
亦作“ 须胊 ”。 春秋 时古国名。在今 山东省 东平县 东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任 、 宿 、 须句 、 顓臾 , 风 姓也。” 杜预 注:“ 须句 在 东平 须昌县 西北。”《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公伐 邾娄 ,取 须胊 。” 何休 注:“ 胊 ,其俱反。《左氏》作‘句’。” 唐 之 郓州 ,属古 须句国 。后因以借指 郓州 。 唐 韩愈 《奉和兵部张侍郎酬郓州马尚书祇召途中见寄开缄之日马帅已再领郓州之作》诗:“再领 须句国 ,仍迁 少昊 司。”
《漢語大詞典》:梧台(梧臺)
战国 齐 梧宫 之台。故址在今 山东省 淄博市 境。 唐 韩翃 《送张儋水路归北海》诗:“片帆依白水,高枕卧 青州 。 柏寝 寒芜变, 梧臺 宿雨收。”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
《漢語大詞典》:夙沙
(1).古部落名。在今 山东 胶东 地区。吕氏春秋·用民:“ 夙沙 之民,自攻其君而归 神农 。” 高诱 注:“ 夙沙 , 大庭氏 之末世也。”
(2).复姓。 春秋 时, 齐 有寺人 夙沙卫 。见左传·襄公二年
《漢語大詞典》:贝丘(貝丘)
(1).古地名。在今 山东 博兴 东南。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 游于 姑棼 ,遂田于 贝丘 。” 杜预 注:“ 姑棼 、 贝丘 ,皆 齐 地。田,猎也。 乐安 博昌县 南有地名 贝丘 。” 唐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东驰眇 贝丘 ,西顾弥 虢略 。”
(2).考古学名词。原始人类在沿海或滨湖地区,遗留下来的牡蛎、蛤蜊、鲍鱼、诲螺等贝类介壳堆积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我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漢語大詞典》:历下亭(歷下亭)
亭名。一名 客亭 。在 山东省 济南市 大明湖 畔。面山环湖,风景殊胜。约建于 北魏 年间。 唐 杜甫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海右此亭古, 济南 名士多。” 清 杨揆 《台城路·游大明湖》词:“ 歷下亭 荒, 鹊华山 近,七十二泉争注。” 林纾 《明湖泛雨记》:“思见 歷下亭 访 渔洋老人 咏秋柳处。”
《漢語大詞典》:寿丘(壽丘)
亦作“ 寿邱 ”。 古地名。在今 山东省 曲阜县 东。史记·五帝本纪:“﹝舜﹞作什器於 寿丘 。”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附宝 ﹞孕二十五月,生 黄帝 於 寿邱 。” 明 张居正 《轩辕皇问道治世长生颂》:“蚤徵灵瑞,叶 寿邱 之符。”
《漢語大詞典》:五父
(1).地名。在今 山东省 曲阜县 东南。左传·襄公十一年:“ 季武子 将作三军……乃盟诸 僖閎 ,诅诸 五父 之衢。” 杜预 注:“ 五父衢 ,道名,在 鲁国 东南。” 清 钱谦益 《答唐训导论文书》:“五方之音,变而为鸟语; 五父 之逵,变而为鼠穴。”
(2). 春秋 鲁桓公 之弟 公子佗 的称号。左传·隐公六年:“ 五父 諫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杜预 注:“ 五父 , 陈 公子佗 。”
(3). 唐 李揆 对 李辅国 的尊称。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李揆 当国,以子姓事之,号‘ 五父 ’。”
《漢語大詞典》:陶丘
(1).两重的山丘。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 邢昺 疏:“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 郝懿行 义疏:“陶从匋,匋是瓦器,丘形重累似之。”
(2).古地名。在今 山东 定陶 西北。书·禹贡:“导 沇水 ,东流为 济 ,入于 河 ,溢为 滎 ,东出于 陶丘 北。” 孔颖达 疏引 郭璞 曰:“今 济阴 定陶城 中有 陶丘 。”后汉书·明帝纪:“ 陶丘 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絜牲,以礼 河 神。” 李贤 注引 孙炎 曰:“形如累两盂也。”
(3).复姓。 春秋 齐 有大夫 陶丘德 ; 汉 有侍御 陶丘仁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大岘(大峴)
(1).山名。在 山东省 临胊县 东南,即 穆陵关 ,旧称 齐 地天险。 东晋 刘裕 攻 南燕 慕容超 , 南燕 大将 公孙五楼 谓宜断据 大岘 ,坚壁清野,以绝 晋 军之资, 超 不从。即此山。见《宋书·武帝纪上》。后泛指险关。 宋 陆游 《夜登千峰榭》诗:“度兵 大峴 非无策,收泣 新亭 要有人。”
(2).山名。在 安徽省 含山县 ,又名 赤焰山 。 南北朝 时与 小岘 并为军争之地。
《漢語大詞典》:碻磝
(1).多石不平貌。 宋 黄简 《犁春操为谢耕道作》:“水淫兮石啮,田碻磝兮一跬九折。”
(2).古津渡、城名。故址在今 山东 茌平 西南古 黄河 南岸,城在津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逕 碻磝城 西。《述征记》曰:‘ 碻磝 ,津名也。自 黄河 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下:“戊辰,行幸 碻磝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会 谢玄 遣龙驤将军 刘牢之 等据 碻磝 。” 胡三省 注:“ 碻磝城 , 济北郡 治所,沿 河 要地也。”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宋书异同》:“ 萧斌 将斩 王玄謨 ……以 沈庆之 諫,忽传呼停刑,令守 碻磝 。”
《漢語大詞典》:阳州(陽州)
(1).古九州之一。《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州?东南 神州 曰农土,正南 次州 曰沃土,西南 戎州 曰滔土,正西 弇州 曰并土,正中 冀州 曰中土,西北 台州 曰肥土,正北 泲州 曰成土,东北 薄州 曰隐土,正东 阳州 曰申土。” 高诱 注:“阴气尽於北,阳气復起东北。”
(2).古地名。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东平县 北。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齐 子尾 害 閭丘婴 ,欲杀之,使帅师以伐 阳州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公孙于 齐 ,次于 阳州 。 齐侯 唁公于 野井 。’礼也。”
《漢語大詞典》:冠石
(1).以三石为足而矗立于地的大石。古人认为是将有天子兴于民间的一种祥瑞。《汉书·刘向传》:“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 孝昭帝 时,冠石立於 泰山 ,仆柳起於 上林 。而 孝宣帝 即位。”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冠山下有石自立,三石为足,一石在上,故曰冠石也。”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时 襄平延里 社生大石,长丈餘,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 度 曰:‘此 汉宣帝 冠石之祥。’”参阅汉书·眭弘传
(2).山名。今名 聪山 ,在 山东省 费县 西北。汉书·地理志上:“ 冠石山 , 治水 所出。”清史稿·地理志八:“﹝ 沂州府 费县 ﹞西北: 聪山 , 浚水 出。即《地理志》‘ 南武阳 冠石山 治水 ’。”
《漢語大詞典》:凫山(鳧山)
山名。在 山东省 邹县 西南,因形如凫飞得名。 明 许承钦 《界河驿》诗:“瀰泽津梁远, 鳧山 雾靄升。”
分類:山名山东
《漢語大詞典》:鼍矶(鼉磯)
砚石名。因产于 山东 蓬莱 海中 鼍矶岛 ,故名。 明 徐渭 《鼉矶研》诗:“向者宝 端 歙 ,近復珍鼉磯。” 清 钮琇 觚賸·石言:“彼洮河与鼉磯,迥莫敢与抗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