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淄渑
马耳
东省
汶水
北岭
匡衡
青社
王猛
玉水
钜野
东原
王肃
泛水
鱼山
之罘
《漢語大詞典》:淄渑(淄澠)
(1). 淄水 和 渑水 的并称。皆在今 山东省 。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战国策·齐策六:“黄金横带而驰乎 淄 澠 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吕氏春秋·精谕:“ 孔子 曰:‘ 淄 澠 之合者, 易牙 尝而知之。’” 清 吴伟业 《赠松江别驾日照安肇开》诗:“二水 淄 澠 杯酒合,三山楼观画图装。”
(2).比喻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浑然千里, 淄 澠 一乱。” 倪璠 注:“喻当时贵贱混乱,尽被掳辱矣。”旧唐书·马怀素传:“或古书近出,前志闕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辞鄙而犹记。若无编録,难辨 淄 澠 。” 清 阮元 《与友人论古文书》:“ 元 尝取以置之两 汉 书中诵之拟之, 淄 澠 不能同其味,宫徵不能壹其声,体气各殊,弗可强已。”
《漢語大詞典》:马耳(馬耳)
山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潍水:“ 潍水 又东北, 涓水 注之。水出 马耳山 ,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名焉。”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一:“试扫北臺看 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分類:山名山东
《漢語大詞典》:东省(東省)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齐 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南齐书·百官志:“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南史·张瓌传:“ 齐 建元 元年,改封 平都侯 ,迁侍中,与侍中 沈文季 俱在门下…… 瓌 止朝服而已。时集书每兼门下,东省实多清贫,有不识 瓌 者,常呼为散骑。”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唐 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仇兆鳌 注:“雍録:‘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公为拾遗时,政事堂已在中书。其自宫中退朝而归东省者,以本省言也。”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宋 指秘书省。掌图籍。 宋 杨万里 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 杨 曾任秘书监。
(4). 清 代对 山东省 的省称。《清会典·户部·赈饥一》:“上年 东省 济宁 等州县卫成灾地方,无论极次贫民,著各展賑一月。”
(5). 民国 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但不幸 东省 沦陷,举国骚然。”
《国语辞典》:汶水  拼音:wèn shuǐ
河川名:(1)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源出莱芜县东北的原山,经泰安县东,至东平县注入东平湖。(2)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源出费县东境,向东南流,注入沂水。(3)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源自安邱县北的沂山百崖。下流入潍河。(4)位于苗栗县大湖乡北,入大湖溪。为后龙溪的支流之一。
《国语辞典》:北岭(北岭)  拼音:běi lǐng
山脉名。由岷山东行,经甘肃、陕西二省南方的秦岭,再东延河南省伏牛山、大别山,至安徽省淮阳山的山脉。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国自然、人文上的一大界线。
《国语辞典》:匡衡  拼音:kuāng héng
人名。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勤学,家贫,凿通邻家墙壁,引光读书。能文,善说诗。元帝时为相,封安乐侯。后为司隶校尉王尊弹劾,遭免官,卒于家中。
《漢語大詞典》:青社
(1).祀东方土神处。借指东方之地。《史记·三王世家》:“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 汤 庙立子 閎 为 齐王 。曰:於戏,小子 閎 ,受兹青社!” 司马贞 索隐:“ 蔡邕 《独断》云:‘皇子封为王,受天子太社之土,若封东方诸侯,则割青土,藉以白茅,授之以立社,谓之茅土。’ 齐 在东方,故云青社。” 晋 潘岳 《扬荆州诔》:“君以兼资,参戎作弼,用锡土宇,膺兹显秩。青社白茅,亦朱其紱。” 李善 注引《尚书纬》:“天子社,东方青。” 清 章静宜 《汴梁行》:“子孙奕祀承青社,议亲常得君王赦。”
(2).借指 青州 。辖境在今 山东 北部一带,为 齐 故地。 宋 梅尧臣 《送张讽寺丞赴青州幕》诗:“ 富公 镇 青社 ,有来咸鞠育。”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冢中弃儿吸蟾气》:“ 富彦国 在 青社 , 河北 大饥,民争归之。” 元 袁桷 《韩威敏公家传》:“ 山东 连岁大扰,入于 汴 ,復归 临朐 ,又復还 青社 。”
《国语辞典》:王猛  拼音:wáng měng
人名。(西元325~375)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少倜傥有大志,隐居华阴山,桓温伐秦,猛往见,扪虱而谈,旁若无人。后仕前秦苻坚,颇被倚重,秦因而日渐强盛,削平诸国。临终劝坚勿图晋,坚不听,故有淝水之败。
《漢語大詞典》:玉水
(1).产玉的水。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玉水记方流,琁源载圆折。” 李善 注:“《尸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也。’” 唐 李商隐 《玉山》诗:“ 玉山 高与 閬风 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王国维 《游仙丁己》诗:“如盖青天倚杵低,方流玉水旋成泥。” 唐 白居易 《寄崔少监》诗:“弹为古宫调,玉水寒泠泠。” 宋 杨万里 《戏咏陈氏女剪綵花二绝句·拒霜》:“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 金 元好问 《玉泉》诗之二:“玉水泓澄古殿隅,又新名第不关渠。”
(2).水的美称。
(3).水名。在 山东 历城 南,源于 泰山 朗公谷 ,流经 玉符山 ,名 玉水 。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4).水名。在 湖南 湘阴 北,源于 玉笥山 。参阅《嘉庆一统志·长沙府一》
(5).纸名。 元 费著 《蜀笺谱》:“ 澄心堂 纸,取 李氏 澄心堂 样制也……中等则名曰玉水纸。”
《漢語大詞典》:钜野(鉅野)
(1).古湖泽名。在今 山东省 巨野县 北五里。史记·孔子世家“ 鲁哀公 十四年春,狩 大野 ” 裴駰 集解引 汉 服虔 曰:“ 大野 ,藪名, 鲁 田圃之常处,盖今 鉅野 是也。” 明 何景明 《大梁吟送李进士》:“ 大梁 擅豪华, 鉅野 生龙蛇。”
(2).广袤的原野。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东南鉅野,无溃冒渰没之患。”
《漢語大詞典》:东原(東原)
古地区名。相当今 山东 运河 以西, 汶水 下游一带。书·禹贡:“海 岱 及 淮 惟 徐州 …… 大野 既猪, 东原 厎平。” 蔡沉 集传:“ 东原 , 汉 之 东平国 ,今之 鄆州 也。”
《国语辞典》:王肃(王肃)  拼音:wáng sù
人名。(西元195~258)字子雍,三国时魏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人。官至散骑常侍,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玄之学,采会异同,为《尚书》、《诗经》、《论语》、《礼记》、《左传》训解,当时皆列于学官。
《漢語大詞典》:泛水(汎水)
(1).古水名。故道在今 河南省 中牟县 南。久湮。
(2).古水名。故道在今 山东省 曹县 北,从古 济水 分出,东北流至 定陶县 北。注入古 菏泽 。久湮。史记·高祖本纪:“甲午,乃即皇帝位 氾水 之阳。”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高祖 即位坛在 曹州 济阴县 界。 张晏 曰:‘ 氾水 在 济阴 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
亦作“泛水”。
(1).积水。《孙膑兵法·雄牝城》:“军食泛水者,死水也,可击也。”
(2).坐船在水上游玩。南史·梁衡山县侯恭传:“岂如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也。”
(3).瓷器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瑠黄椀:“ 元载 饮食,冷物用磂黄椀,热物用泛水甆器,器有三千事。”
《漢語大詞典》:鱼山(魚山)
(1).法苑珠林卷四九:“﹝ 陈思王 曹植 ﹞赏游 鱼山 ,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唄,撰文製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於此焉。”后遂用为咏佛教梵呗的典实。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 鱼山 之神製。” 清 曹寅 《西村师教予导引却病》诗之二:“堂策萧萧一衲温, 鱼山 清梵许同论。”
(2).山名。即 鱼条山 ,在 河北 满城 西北。形如巨鱼,故名。
(3).山名。在 山东 东阿 西。《史记·河渠书》“ 吾山 平兮 鉅野 溢”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 东阿 有 鱼山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初, 植 登 鱼山 ,临 东阿 ,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 金 张子羽 《寿张和滑》诗:“ 鱼山 早有终焉计,少日应容解印章。”
《漢語大詞典》:之罘
山名。也作 芝罘 ,在今 山东 烟台市 北。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登 之罘 刻石。”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相见 之罘 观海市,絳宫明灭是 蓬莱 。”后亦指 秦始皇 所立的 之罘 刻石。 明 何景明 《观石鼓歌》:“《之罘》《诅楚》几埋没,此石照耀垂千春。”
分類:山名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