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汶
山东省 汶水 及其上游四条支流 牟汶 、 北汶 、 石汶 、 柴汶 的合称。参阅水经注·汶水
《漢語大詞典》:雷夏
古泽名。即 雷泽 。其地当今 山东 菏泽 东北面 黄河 南岸。书·禹贡:“九河既道, 雷夏 既泽, 澭 沮 会同。”艺文类聚卷六引 汉 扬雄 《衮州箴》:“九河既导, 雷夏 攸处。”
《国语辞典》:偪阳(偪阳)  拼音:fú yáng
1.国名。春秋时的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峄县。《左传。襄公十年》:「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晋。杜预。注:「偪阳,妘姓国,今彭城传阳县也。」
2.复姓。
《国语辞典》:莒县(莒县)  拼音:jǔ xiàn
位于山东省东南的一县。
《漢語大詞典》:凤皇子(鳳皇子)
砚石名。 山东省 淄川县 东北 仙岩洞 所出最上等的砚石。 清 盛百二 《淄砚录》:“形如卵。俗名凤皇子者为最,犹 端溪 之子石也。”
《漢語大詞典》:龟阴田(龜陰田,龜隂田)
指山东 龟山 北面的土地。 春秋 鲁定公 十年(公元前500年), 鲁国 在 孔子 帮助下,迫使 齐景公 归还了以前侵夺的 鲁国 三邑,即此。《左传·定公十年》:“ 齐 人来归 鄆 、 讙 、 龟阴 之田。”此事亦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或以“龟阴田”比喻归还的失地或失物。 清 程梦星 《归画行》:“ 秦 庭忍弃连城璧, 齐 人竟返 龟隂田 。”亦省作“ 龟阴 ”、“ 龟隂 ”、“ 龟田 ”。 唐 骆宾王 《上衮州崔长史启》:“佐 龟阴 而演化,务肃百城;辅 麟壤 以宣风,恩覃千里。” 清 吴伟业 《夜宿蒙阴》诗:“ 蒙岭 出泉茶辨性, 龟田 加火穀占年。” 吴翌凤 注:“ 龟山 北有沃壤,所谓 龟隂 之田也。”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韵》:“ 龟隂 人去少, 舒口 雁来迟。”
《漢語大詞典》:柳蹠
相传 春秋 末人,名 跖 ,居 柳下 (今属 山东省 ),因称 柳下跖 。 柳跖 为其省称。曾被称为 盗跖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此可以继 柳跖 之告 夷 齐 矣。”或谓 柳跖 为 柳下惠 之弟。参阅庄子·盗跖
《漢語大詞典》:斟灌
古国名。 夏 之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 山东省 寿光县 东北。左传·哀公元年:“昔 有过 浇 杀 斟灌 以伐 斟鄩 ,灭 夏后相 。” 孔颖达 疏:“二 斟 , 夏 同姓诸侯。”史记·夏本纪“ 中康 崩,子 帝相 立”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等《括地志》:“ 斟灌 故城在 青州 寿光县 东五十四里。”
《漢語大詞典》:斟寻(斟尋)
亦作“ 斟鄩 ”。
(1).古国名。 夏 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 山东省 潍坊市 西南。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 ﹞使 浇 用师,灭 斟灌 及 斟寻氏 。” 杜预 注:“二国, 夏 同姓诸侯, 仲康 之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 北海 有 斟县 。 京相璠 曰:‘故 斟寻国 , 禹 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 太康 失位,逃到同姓部落 斟鄩 。 羿 灭 斟鄩 ,立 仲康 。”
(2).复姓。古有 斟寻氏 。 禹 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
《漢語大詞典》:剃剪
按照图样剪裁。今 山东 方言犹称剪样为剃样。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国语辞典》:何承天  拼音:hé chéng tiān
人名。(西元370~447)南朝宋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博经史,精历算,善弹筝,通音律。创作国际上最早以数据计算的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并曾上表改历,定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著有《礼论》三百卷,集三十二卷,今不传。
《国语辞典》:鄹邑  拼音:zōu yì
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春秋时鲁邑,为孔子的故居。
《国语辞典》:峿山  拼音:wú shān
山名。在山东省潍坊市辖安丘市西南,胶西丘陵的东北侧。
分类:山名山东
《國語辭典》:梁楷  拼音:liáng kǎi
人名。字白梁,号梁风子,南宋东平人(今山东省),生卒年不详。曾任画院待诏,后因恶画院规矩,将金带悬壁而离职。初师贾师古,有「青过于蓝」之誉。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兼善山水、花鸟,风格独特。存世作品有〈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高僧故实图〉、〈秋树双鸦图〉等。
《漢語大詞典》:琅邪台(琅邪臺)
亦作“ 琅琊臺 ”。
(1).台名。 越王 勾践 观台,在 琅邪 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 琅邪臺 下。” 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七十里有 琅邪臺 , 越王 句践 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 琅邪 故城。’吴越春秋云:‘ 越王 句践 二十五年,徙都 琅邪 ,立观臺以望 东海 ……’即 句践 起臺处。”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 琅邪臺 ,西距 孟诸 陆。”
(2).台名。在 山东 琅玡山 上。 秦始皇 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 琅邪臺 ,立石刻,颂 秦 德。”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琅邪山 在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四十里。 始皇 立层臺於山上,谓之 琅邪臺 ,孤立众山之上。” 唐 李白 《古风》之三:“ 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 会稽岭 ,骋望 琅琊臺 。”
(3).指 秦 “琅邪台刻石”。 费砚 《抚印宗派绝句》之三:“ 完白山人 书 秦 碑,刓印直是 琅琊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