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4,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江尾
鹑尾
湖尾
旗尾
翠尾
红尾
舟尾
貂尾
尾箕
乌尾
骑箕尾
秃尾
书尾
蛇尾
龙尾道
《漢語大詞典》:江尾
江流的下游地段。 唐 李绅 《过锺陵》诗:“ 龙沙 江尾抱 钟陵 ,水郭村桥晚景澄。”
《國語辭典》:鹑尾(鶉尾)  拼音:chún wěi
星名。古当楚的分野,与黄道十二宫的室女宫相当。《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翼为羽翮,主远客」句下唐。张守节。正义:「翼二十二星,轸四星,长沙一星,辖二星,合轸七星皆为鹑尾,于辰在巳,楚之分野。」《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属荆州。」
《骈字类编》:湖尾
宋 苏轼 僧清顺新作垂云亭 海门浸坤轴,湖尾抱云巘。
《漢語大詞典》:旗尾
旗帜的尾端。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旗尾交龙会,楼头燕雀驯。” 唐 刘禹锡 《飞鸢操》:“旗尾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
分類:旗帜尾端
《漢語大詞典》:翠尾
(1).孔雀尾。 晋 左芬 《孔雀赋》:“戴緑碧之秀毛,擢翠尾之修茎。” 唐 杜甫 《赤霄行》:“赤霄玄圃须往来,翠尾金花不辞辱。”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孔雀毛著龙脑则相缀,禁中以翠尾作帚。每幸诸阁,掷龙脑以辟秽,过则以翠尾扫之皆聚,无有遗者。”
(2).泛指绿色的鸟尾。 唐 杜牧 《鹦鹉》诗:“避笼交翠尾,罅嘴静新毛。”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骈字类编》:红尾(红尾)
唐 贾岛 莲峰歌 冉冉山鸡红尾长,一声樵斧惊飞起。
唐 温庭筠 薛氏池垂钓 朱瑀空偷御沟水,锦鳞红尾属严光。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十三 碧花红尾小仙犬,闲吠五云嗔客来。
唐 陆龟蒙 相和歌辞 其二 江南曲 鱼戏莲叶东,初霞射红尾。
宋 汪元量 凤州 红尾锦鸡鸣古埭,绿头花鸭荡幽池。
《骈字类编》:舟尾
元史巴尔密特传世祖时直宿卫扈驾征哈剌章还帝驻跸高阜见河北有驾舟而来者顾谓左右曰是贼也奈何巴尔密特进曰臣请禦之即解衣径渡挥戈刺死舟尾二人拿其舟就岸舟中之人仓皇失措帝命左右悉擒之
《漢語大詞典》:貂尾
(1).貂的尾巴。古时以为显贵者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下:“ 胡广 説曰:‘ 赵武灵王 效胡服,以金璫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 秦 灭 赵 ,以其君冠赐近臣。’”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鱼须从典卖,貂尾任倾欹。”
(2).指续写的劣作。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说稗·续奇书:“自 弇州 撰前书以毒 荆川 ,冀雪戴天讎愤,而风行刊布,流祸百年……不知 紫阳道人 有何杀父之讎,亡国之恨,而为此貂尾也,徒为罪孽,自堕泥犂而已矣。”参见“ 狗尾续貂 ”。
《國語辭典》:狗尾续貂(狗尾續貂)  拼音:gǒu wěi xù diāo
比喻任官太滥,或事物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参见「貂不足,狗尾续」条。《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
《漢語大詞典》:尾箕
尾宿和箕宿的并称。晋书·天文志上:“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 元 杨维桢 《送谢太守》诗:“曾开天水国,直问尾箕津。” 明 刘基 《二鬼》诗:“礪斧凿,具鑪鎚,取金蓐收,伐材尾箕。”
分類:箕宿
《骈字类编》:乌尾(乌尾)
后汉书五行志桓帝初京师童谣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 元稹送王十一南行诗风调乌尾劲眷恋馀芳尊乌黄庭坚诗惊沙卷令旗尾 讹城角
《國語辭典》:骑箕尾(騎箕尾)  拼音:qí jī wěi
箕、尾为东方苍龙七宿最后的两个星宿。相传武丁的宰相傅说死后升天,跨身于二星之上。语出《庄子。大宗师》:「夫道,……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后以此比喻人死后升天,常用作挽辞。清。陆世廉《西台记》第四出:「早做了日星河岳,骑箕尾光生芒角,驭云烟气陵霜锷,炳丹青风清寒醥。」参见「傅说」条。
《漢語大詞典》:秃尾
(1).尾巴毛疏而短。北史·杨愔传:“ 愔 曰:‘卿前在 元子思 坊骑秃尾草驴,经见我不下,以方麴障面,我何不识卿?’ 漫汉 惊服。”
(2).鲢、鳙等类鱼的俗称。 唐 杜甫 《观打鱼歌》:“ 徐州 秃尾不足忆, 汉阴 槎头远遁逃。魴鱼肥美知第一,既饱驩娱亦萧瑟。” 钱谦益 注:“ 徐州 谓之鰱,或谓之鱅,殆所谓 徐州 秃尾也。” 唐 陆龟蒙 《秋思》诗之二:“至今思秃尾,无以代寒葅。”
《漢語大詞典》:书尾(書尾)
书信的末尾或书籍的末尾。 唐 罗隐 《送秦州从事》诗:“若到边庭有来使,试批书尾话 梁州 。”
《骈字类编》:蛇尾
唐 韦应物 古剑行 沈沈青脊鳞甲满,蛟龙无足蛇尾断。
唐 温庭筠 谢公墅歌 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
《國語辭典》:龙尾道(龍尾道)  拼音:lóng wěi dào
殿前甬道。因其形逶迤屈曲,宛如龙尾下垂而得名。《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传上。安禄山传》:「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唐。王建〈宫词〉一○○首之二:「上得青花龙尾道,侧身偷觑正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