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7,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尹午
尹正邦圻
箴尹
宰尹
五世尹京
尹霍夫池
尹邢避面
作册尹
尹文子
孚尹明达
孚尹旁达
宫厩尹
环列之尹
避面尹邢
沈尹默
《高级汉语词典》:尹午
复姓
《分类字锦》:尹正邦圻
韦夏卿东都留守顾公神道碑铭因智图难尹正邦圻
分类:京尹
《國語辭典》:箴尹  拼音:zhēn yǐn
职官名。春秋时楚国谏官。《左传。襄公十五年》:「公子追舒为箴尹,屈荡为连尹。」
分類:官名规谏
《漢語大詞典》:宰尹
(1).掌管膳食的官。
(2).主宰,掌管。《汉书·王莽传上》:“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 安汉公 宰尹羣僚,衡平天下。” 颜师古 注:“宰,治也。尹,正也。”
《分类字锦》:五世尹京
南部新书大历中禁屠杀而郭子仪吏人杀羊裴谞尹京具奏之或言郭公有社稷功岂不为盖之裴笑曰非而所解郭公权太盛上即位新必谓党附者众吾今发其细过以明其不弄权用安大臣耳人皆是之裴五世为河南尹坐未尝当正位
分类:贵盛
《国语辞典》:尹霍夫池  拼音:yǐn huò fū chí
一种污水处理设施。为英语imhoff tank的音译。上层为沉淀室,下层为污泥消化室,常用于小规模的污水处理。也称为「二重槽」。
分类:设施英语
《国语辞典》:尹邢避面  拼音:yǐn xíng bì miàn
汉武帝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并下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自愿请见邢夫人,见面后自叹不如而低头哭泣。见《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后以尹邢避面比喻相互嫉妒,彼此不相见面。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一。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由是菊、传两人,遂如尹邢之避面焉。」
《漢語大詞典》:作册尹
古代官名。作册之长。 王国维 《观堂集林·洛诰解》:“作册,官名……其长云作册尹……皆掌册命臣工之事。”参见“ 作册 ”。
《国语辞典》:尹文子  拼音:yǐn wén zǐ
书名。战国齐尹文撰,一卷。今本大旨指陈治道,欲自处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其说出入道、法二家,然与庄子、荀子所述尹文思想不合,疑为后人伪托。
《漢語大詞典》:孚尹明达(孚尹明達)
见“ 孚尹旁达 ”。
《漢語大詞典》:孚尹旁达(孚尹旁達)
亦作“ 孚尹明达 ”。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孔子家语·问玉》:“君子比德於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宋 叶适 《中奉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公孚尹明达,既早慧,长益贯研古今,出其英华,皆有新意。”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性廉静,见非义,气色艴然,不可犯干,闇然躬行,孚尹旁达。”参见“ 孚尹 ”。
《漢語大詞典》:孚尹旁达(孚尹旁達)
亦作“ 孚尹明达 ”。 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孔子家语·问玉》:“君子比德於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宋 叶适 《中奉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公孚尹明达,既早慧,长益贯研古今,出其英华,皆有新意。”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性廉静,见非义,气色艴然,不可犯干,闇然躬行,孚尹旁达。”参见“ 孚尹 ”。
《漢語大詞典》:孚尹
(1).玉的色彩。礼记·聘义:“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孚尹旁达,信也。” 郑玄 注:“孚,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筠。浮筠,谓玉采色也。”
(2).比喻诗文的文采。 清 钱谦益 《陆敕先诗稿序》:“以性情为精神,以学问为孚尹。有志于缘情綺丽之诗,而非以儷花鬭叶颠倒相上者也。”
《漢語大詞典》:宫厩尹
古代官名。为 春秋 楚国 的高级官员之一。又称厩尹。左传·襄公十五年:“ 楚 公子午 为令尹, 公子罢戎 为右尹, 蔿子冯 为大司马, 屈到 为莫敖, 公子追舒 为箴尹, 屈荡 为连尹, 养由基 为宫廐尹,以靖国人。”
《漢語大詞典》:环列之尹(環列之尹)
皇宫禁卫官。左传·文公元年:“ 穆王 立,以其为大子之室与 潘崇 ,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 杜预 注:“环列之尹,宫卫之官,列兵而环王宫。”后亦省作“ 环尹 ”。 唐 元稹 《授杨元卿泾原节度使制》:“自居环尹,益茂勋勤。” 宋 苏轼 《除苗授殿前副都指挥使制》:“出总元戎,作先声於士气;入为环尹,寓军政於国容。”
《漢語大詞典》:避面尹邢
汉武帝 同时宠幸 尹夫人 与 邢夫人 ,诏二人不得相见。 尹夫人 向 武帝 请求见 邢夫人 。相见后, 尹夫人 “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后以“避面尹邢”称因嫉妒而避不见面。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这等一个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着了还不免弄成个避面 尹 邢 ,怎的肯引他作同心 管 鲍 ?”
《國語辭典》:沈尹默  拼音:shěn yǐn mò
人名。(西元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书法家兼诗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革命运动。长于书法,尤以行书著名。风格清劲典雅,倡导以腕行笔,不主张模拟,对书理、书论多所阐发,对近代书法界有深刻的影响。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