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济南人,字长宾。从欧阳高受《尚书》。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之会。官少府、太子太傅。授《尚书》于平陵平当,徒众甚众。
士伍尊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全汉文·卷二十九
尊,史不著其姓。武帝时为郡小吏,元帝时为长安士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涿郡高阳人,字子赣。少孤贫,为人牧羊,能史书。年十三为郡小吏,以高第擢为安定太守。元帝、成帝时,历任县令、郡太守、部刺史、王国相、京兆尹,以廉洁奉公,诛恶不畏豪强,致多次被诬免官。曾镇压南山傰宗起事。与曾任京兆尹之王章、王骏齐名,号称三王。
全汉文·卷四十三
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少为狱小史,给事太守府,除补书佐,暑守属监狱,久之称病去,复召署守治狱,为郡决曹史。举幽州从事,补辽西盐官长。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以高第擢安定太守,免。起为护羌转校尉,免。起为郿令,迁益州刺史,除东平相,免为庶人。竟宁初补大将军军司马,擢司隶校尉。成帝即位,左迁高陵令,以病免,徵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迁光禄大夫、京兆尹,免。河平中为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3 【介绍】: 西汉末沛郡人,字伯高。从张无故学《小夏侯尚书》。以明经慎行显名,常穿旧衣破鞋,用瓦器盛食,被虚伪名。仕王莽封侯。
尹尊 朝代:新朝末东汉初

人物简介

简介
尹尊,中国新朝末年东汉初期政治人物。更始帝刘玄属下武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会稽闽中人。初为长安令,政治严明,迁扬州刺史,以德教化,民人怀恩。后当迁,吏民遮道止之。凡三迁,三留,卒于官。
僧道辩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范阳人,俗姓田。天性疏朗,才术高超。初住北台,后随南迁。孝文帝尝召见之。时有《大法尊王经》盛行于世,辩执读知伪,集而焚之。有《维摩经注释》等。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道辩。姓田氏。范阳人。有别记云。著纳擎锡入于母胎。因而生焉。天性疏朗才术高世。虽曰耳聋。及对孝文不爽帝旨。由是荣观显美远近钦兹。剖定邪正开释封滞。是所长也。初住北台后随南迁道光河洛。魏国有经。号大法尊王。八十馀卷。盛行于世辩执读知伪。集而焚之。将欲广注众经用通释典。笔置听架鸟遂衔飞。见此异徵便寝斯作。但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小乘义章六卷大乘义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有弟子昙永亡名二人。永潜遁自守隐黄龙山。撰搜神论。隐士仪式。名文笔雄健负才傲俗。辩杖之而徙于黄龙。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徐州彭城人,俗姓刘。年十二出家。词辩无滞,文义俱扬。隋炀帝于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大业中于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唐初住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其先出汉裔。祖欣。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少出家。负重名。陈任广陵大僧正。善成实论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即师事强。服膺讲席。十六白强。听智嚼法师成实论。于杨都之庄严寺。时有陈方继梁统。而武帝尤崇尚教门。屡阅仁王。盛张斋席。乘因获对御论义。辞辨绝出伦辈。上为眷眄。四月八日。上又于寺义集。乘竖佛果出二谛外义。有法师。旧居开泰。后入祇洹。问曰。为佛果出二谛外。为二谛出佛果外。乘质曰。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曰如鸳鸯不栖圊厕。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曰鸠翅罗鸟。不宿枯树。曰大海不宿死尸。皭时在座叹曰。勍敌也。其锋难当。就上前。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由是声誉益起。桂阳王。毛尚书。江仆射。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场。乘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谈论若倾注。远惊叹曰。何物吴僧如此。世岂复有愈于此者乎。盖未尝相识。而创见之也。归慧日。益纵材辨。寺之宿硕。咸屈伏。王闻之喜。赏帛百缣。隋高祖。将巡岱宗。驻跸伊洛。诏遣江南关东大德。登殿竖义。乘应诏。答者靡抗。上嗟异。隋开皇十七年。出所积。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施维扬永福寺。隋大业六年。诏诸郡。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阐仁王经。仍诏乘充大讲主。连三昼夜不卧。驾幸张掖从之。诏为高昌王曲氏。开金光明。曲以发布地。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京师造七层木塔二。荐皇考妣也。因诏乘持舍利以葬。俄而公卿士庶。列树胜幢。三十馀所。自兴善寺。迎佛灵骨。至禅定寺。乘演仁王经十二年。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以赐郡国。武德四年。国家初定天下。诏谓凡经乱地。僧之是非。难以分别。议于州县。可置一寺。寺留三十僧。以示宽恩。其馀壹从汰去。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固非他处所得比拟。然而虽有伪郑之变。犹许二百馀僧。住同华寺况乘尝被污。而上素所钦向。亦莫之问。诏住胜光寺。寺寔秦国功德也。八年驾幸国学。行释奠礼。先是堂列三座。拟叙三宗。而儒杰释雄。李之俊伟。皆云合雾拥。以快观听。制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其令老先之孔次之。释又次之。时乘受众所推挹。已升座。闻制不觉失色。今上方在秦邸。位居百僚上。直视乘曰。但敷帝德。馀无所虑。乘乃唱曰。上天下地。荣贵所资。缘业所由。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合具礼仪。并合掌虔跪。使师资有据。于是自皇储已下。皆降席跪听。乘则前赞帝德。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上加叹美。顷之制问曰。昨有道士潘诞奏。以为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正真之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翻无上大道。以此言之。道大佛小。亦可知矣。乘对制。其略曰。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计其世。则二十许王。论其年则三百馀载。岂有昭王时佛。退求敬王时道乎。向者道士李仲卿。所叙之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之老聃也。三皇无聃。五帝无聃。而所谓道者。未尝无也。自关尹请著书。窦后命兴学。然后聃之道。始行世。而道非独指聃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而又奚能生佛哉。车胤云。在己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论衡曰。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治玉京之中。而独名大道者也。贞观三年。乘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像设庄严。备诸神变。并建方等道场。昼夜六时。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四年十月二十日。终于所住房。春秋七十有六。门人道璋等。奉遗命。阇维于南山之谷口。敛馀烬。塔于胜光。沙门法琳制碑文。 惟乘。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婴宠顾。履接纶音。外则王公卿士。内则妃后嫔姬。皆禀戒香。共申师礼。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善呗赞。职充都讲。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慧乘。俗姓刘氏。徐州彭城人也。其先炎汉之绪。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父雅陈兵部郎中。叔祖智强。少出家。陈任广陵大僧正。善闲成论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发心入道。仍事强为师。服膺论席备探精理。十六启强曰。离家千里。犹名在家沙门也。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强从之。便下杨都。听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爰始具戒。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对御论义词辩绝伦。数千人中独回天眷。至四月八日。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乘。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旧住开泰后入祇洹。乃问曰。为佛果出二谛外。二谛出佛果外。乘质云。为法师出开泰。为开泰出法师。彼曰。如鸳鸯鸟不住圊厕。乘应声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彼曰。鸠翅罗鸟不栖枯树。乘折云。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于时㬭公处座叹曰。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躬于帝前赏天柱纳袈裟。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陈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并申久敬咸慕德音。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太尉晋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场。遍询硕德。乘奉旨延住。仍号家僧。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时净影慧远。道声扬播。由来不面。因过值讲即申言论。义高词丽声骇听徒。远顾曰。何处吴僧唇舌陵人。复岂逾此。王闻之弥敬其词辩。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并号龙象咸问义门。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王乃请乘尽心。言论不有见尊致结。既承资蓄纵辩无前。折关陈款皆倾巢穴。甚称王望。别赏帛百段。暨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乘应旨首登。命章对论。巧问勃兴切并纷集。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高祖目属称扬。群英叹异。开皇十七年。于杨州永福寺。建香台一所。庄饰金玉绝世罕俦。及晋王即位。弥相崇重。随驾行幸无处不经。大业六年。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于四方馆仁王行道。别敕乘为大讲主。三日三夜兴诸论道。皆为折畅靡不冷然。从驾张掖。蕃王毕至。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吐言清奇闻者叹咽。曲布发于地。屈乘践焉。至八年帝在东都。于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又敕乘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于兴善寺北天门道南。树列胜场三十馀所。高幢华盖接影浮空。宝树香烟望同云雾。迎延灵骨至于禅定。佥共请乘开仁王经。华俗士庶正道日登。咸嘉赏赞。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举高丈六。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屡感祯瑞故用传持。今在洛州净土寺。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武德四年扫定东夏。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馀者从俗。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乘等五人敕住京室。于时乘从伪郑词被牵连。主上素承风问。偏所顾属。特蒙慰抚命住胜光。秦国功德咸归此寺。武德八年。岁居协洽。驾幸国学将行释奠。堂置三坐拟叙三宗。众复乐推乘为导首。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绮席。天子下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当尔之时相顾无色。乘虽登坐情虑莫安。今上时为秦王。躬临位席。直视乘面目未曾回。频降中使十数教云。但述佛宗光敷帝德。一无所虑。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乃命宗云。上天下地荣贵所资。缘业有由必宗佛圣。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并合掌虔跪。使师资有据。声告才竟。皇储以下爰逮群僚。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乘前宣帝德云。陛下巍巍堂堂。若星中之月云云。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玄梯广布义网高张。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群公拜手请从弘业。黄巾李仲卿。结舌无报。博士祭酒等。束体辕门。慧日更明法云还布。当又下诏问乘曰。道士潘诞奏。悉达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师。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经云。求于无上正真之道。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无上大道。若以此验。道大佛小。于事可知。乘报略云。震旦之与天竺。犹环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兴。佛是周初前出。计其相去二十许王。论其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仲卿向叙。道者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不言周时之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三王之季始有聃名。汉景已来方兴道学。穷今讨古道者为谁。案七藉九流。经国之典。宗师周易。五运相生。既辟两仪。阴阳是判。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天地于事可明。阴阳在生有验。此理数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生。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故车胤云。在己为德及物为道。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论衡云。立身之谓德。成名之谓道。道德也者为若此矣。卿所言道宁异是乎。若异斯者不足归信。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鬓垂素发手把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载。大罗既焉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言毕下座。举朝属目。此时独据词宗。馀术无为而退。一席杨扇万代舟航。可尚可师立功立事。近假叨幸之力。远庇护念之恩也。贞观元年。乘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像设庄严备诸神变。并建方等道场。日夜六时行坐三业。以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终于旧房。春秋七十有六。门人道璋先奉遗旨。于南山谷口焚之。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沙门法琳为制碑文。见于别集。惟乘释蒙据道护法为心。抚物恤穷弥留情曲。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写送若流有逾宿诵。此之一术殁后绝踪。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升中殿面对天颜。神气消散映彻墙仞。自见英德莫不推焉。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皆禀涂香申明供礼。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璋即乘之犹子也。少所恭奉。立性诚悫偏能呗赞。清啭婉约有势于时。每为都讲亦隶伦则。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知其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时道士,善画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何尊师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江南人,一作阆中人。匿其姓氏,后梁龙德中居衡岳,往来苍梧、五岭间。入宋后人问其氏族年寿乡里,但云“何何”,人因呼之“何尊师”。工画花石,亦擅画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齐尊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咸平元年(998)任赵州刺史。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三八
程实之,字士华,号尊己翁,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后迁德兴。尝从朱熹学,博洽工文,累举不第。见《新安文献志·先贤事略》上,《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