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3,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渊圣
圣祖
乃祖
老兄
徵君
荆公
先辈
真主
军门
太仆
寿母
史君
宪台
大邑
明府
《漢語大詞典》:渊圣(淵聖)
(1).精深广博,才智超凡。 章炳麟 《訄书·族制》:“自非前世之竞存,则 仲尼 、 子弓 雕额冒耏也久矣,又安得渊圣之材而制是法乎!”
(2).对皇帝的尊称。后汉书·陈元传:“採 孔子 拜下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拜太尉扬州牧表》:“臣岂不勉智罄忠也,未知所以报奉渊圣。”
(3). 宋钦宗 的尊号。 宋 赵鼎 《建炎笔录》卷中:“ 靖康 初, 师道 入枢府, 渊圣 尝问曰:‘在小官时,颇有见知者否?’”《宣和遗事》后集:“ 高宗 曰:‘ 南仲 误 渊圣 ,天下共知,朕当欲手剑击之。’”
《漢語大詞典》:圣祖(聖祖)
(1).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汉书·王子侯表上:“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孔子家语·贤君》:“ 孔子 曰:‘昔者 夏桀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晋书·乐志上》:“赫赫太上,巍巍圣祖。” 明 何景明 《送刘御史按淮阳诸郡》诗:“臺臣今按地,圣祖旧开疆。”
(2).对 老子 的尊称。道教本称 老子 为 太上老君 。 唐高宗 时追尊为 太上玄元皇帝 ,至 玄宗 时又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 。 宋真宗 时,因 唐 故事,上徽号为 九天司命天尊 ,后又追尊为 圣祖天尊大帝 。世因简称“圣祖”。 唐 王维 《贺古乐器表》:“伏惟 开元 天寳 圣文 神武应道皇帝 陛下,居皇建之极中,得混成之大道;奉先天之 圣祖 ,玄化协於无为;育率土之羣生,至仁侔於阴騭。”
《国语辞典》:乃祖  拼音:nǎi zǔ
1.汝祖。《书经。盘庚上》:「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
2.对祖先的尊称。汉。扬雄〈逐贫赋〉:「昔我乃祖,宗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
《國語辭典》:老兄  拼音:lǎo xiōng
称谓:(1)兄长的自称。《晋书。卷八五。刘毅传》:「老兄试为卿答。」(2)朋友相称的敬辞。宋。欧阳修〈与梅圣俞〉:「承见过仍留刺,何乃烦老兄如此?」《西游记》第一回:「老兄,你便同我去去。」
《漢語大詞典》:徵君
征士的尊称。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 宪 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韩康:“亭长以 韩徵君 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 五代 张观 《过衡山赠廖处士》诗:“未向 漆园 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徵君。”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 钟元 ,在 明 天启 、 崇禎 间,以气节名於时,屡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称 孙徵君 者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中国 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谓之征君。”参见“ 徵士 ”。
分類:征士尊称
《國語辭典》:徵士  拼音:zhēng shì
古人称赞学行并高,而不出仕的隐士。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漢語大詞典》:荆公
对 宋 王安石 的尊称。 安石 曾被封为 荆国公 。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之七:“ 荆公 六艺学,妙处端不朽。”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集句惟 荆公 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絶无痕迹,如 蔡文姬 肺肝閒流出。”
《國語辭典》:先辈(先輩)  拼音:xiān bèi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长的人。《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亦修身积学,称为儒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仰先辈大名,如雷贯耳。」
《國語辭典》:真主  拼音:zhēn zhǔ
1.真命天子或贤明的君主。《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吾欲保郡自守,以待真主。诸卿欲并力者即留,不欲者便去。」宋。陆游 自遣诗:「中天日月逢真主,数亩桑麻伴老农。」
2.回教称所信奉的唯一真神为「真主」。
《國語辭典》:军门(軍門)  拼音:jūn mén
1.军营外的大门。《左传。哀公十年》:「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2.清代对提督的尊称。
《國語辭典》:太仆(太僕)  拼音:tài pú
1.职官名。周代为传王命之官,秦汉时为掌管车马及牧畜的官。《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唐。杜甫丹青引〉:「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2.对绿林人物的称呼。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只是老汉不认的太仆,休怪休怪。早知太仆来到,只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
《國語辭典》:寿母(壽母)  拼音:shòu mǔ
1.使其母寿。《诗经。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清。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三四首之三四:「一家寿母红氍拜,最羡君家家庆图!」
2.高寿的母亲。《宋史。卷一三八。乐志十三》:「既尊圣父,亦燕寿母。」
3.对他人母亲的尊称。明。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一。父母类。寿母》:「称人母曰寿母。」
《漢語大詞典》:史君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史,通“ 使 ”。 宋 范仲淹 《绛州园池》:“絳臺史君府,亭阁参园圃。”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赖有史君能好士,方看一鶚在秋天。”参见“ 使君 ”。
《國語辭典》:使君  拼音:shǐ jūn
1.尊称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
2.对官吏、长官的尊称。《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第一○回:「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國語辭典》:宪台(憲臺)  拼音:xiàn tái
1.御史治事的地方。参见「御史台」条。
2.属吏对长官的尊称。《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回天挽日之功,皆出宪台起死嘘枯之赐矣。」
《國語辭典》:大邑  拼音:dà yì
1.大城镇。如:「通都大邑」。《书经。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
2.大国。《孟子。滕文公下》:「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國語辭典》:明府  拼音:míng fǔ
1.官府。《管子。君臣上》:「而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唐。尹知章。注:「府谓百吏所居之官曹也,立府必有明法,故曰明府之法。」
2.汉代对太守,唐代对县令的尊称。《后汉书。卷二七。张湛传》:「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赞公少公》:「唐人呼县令为明府,丞为赞府,尉为少府。」
《漢語大詞典》:明廷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