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食邑  拼音:shí yì
1.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
2.封地。《史记。卷九五。灌婴传》:「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王甚重之,赐食邑,锡爵位。」也称为「养地」。
《國語辭典》:田畴(田疇)  拼音:tián chóu
田地。《国语。周语下》:「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
《國語辭典》:土壤  拼音:tǔ rǎng
1.土地。《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今孔兵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2.覆盖在地壳最外围的一层土质,由土粒与腐植质混合而成。其中含有水分、空气、矿物质和微生物,可供植物生长与动物栖息。
《漢語大詞典》:潜藩(潛藩)
(1).指尚未即位的帝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宗藩·太子册宝:“ 嘉靖 十八年,己亥二月朔日, 世宗 将幸 承天府 ,册立 庄敬太子 及 裕王 、 景王 。 裕 即 穆宗 潜藩也。”
(2).指帝王为王侯时的封地。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两朝玉带之祥:“至 高宗 以 常德 为 孝宗 潜藩,尤有足纪者。” 清 全祖望 经史答问·诸史问目答卢镐:“ 呼沱 ,则是 中山 ,非 关中 也。况 平帝 由 中山王 为天子,故首加恩於潜藩。”
《漢語大詞典》:采地(採地)
选择风水好的地方。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王朔 ﹞见 许 郭 二人登山採地,料必异人,遂迎至其家。”
《漢語大詞典》:封土
(1).聚土为坛。 汉 班固 《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后汉书·祭祀志论:“封者,谓封土为坛,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
(2).封地。汉书·杜邺传:“ 高昌侯 宏 去蕃自絶,犹受封土。” 宋 苏轼 《论黑肱以滥来奔》:“诸侯之义,守先君之封土,而不敢有失也。”
(3).葬后堆土,或指所堆之土。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再行几步,忽见一新坟封土未乾。” 翦伯赞 《内蒙访古》:“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
《漢語大詞典》:邦邑
(1).指封地。礼记·檀弓上:“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2).指政区;地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原公水:“ 魏 兴,更开疆宇,分割 太原 四县,以为邦邑。” 唐 孟郊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牵苦强为赠,邦邑光峨峨。” 清 李霨 《枫岭》诗:“其巔判 闽 浙 ,风土隔邦邑。”
分類:封地地区
《漢語大詞典》:土封
(1).封地。 唐 柳宗元 《唐相国房公德铭之阴》:“有土封,其臣称之曰公。”
(2).作为土地分界标志的土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少时所在所立土封,皆为人题作 李椿年 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曾看 高祖 初定天下, 萧何 大治宫室,又从 娄敬 策,徙 齐 楚 大姓十数万於 长安 ,不知当时是几箇土封底工夫。”
《漢語大詞典》:邑土
封地。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天秩邑土,勛乃永存。”
分類:封地
《漢語大詞典》:私土
指个人所有的土地或封地。《公羊传·成公十二年》:“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 何休 注:“私土者,谓其国也。”
《國語辭典》:国家(國家)  拼音:guó jiā
指具备领土、人民、主权和政府四个要素的政治团体,是共享语言、文化、社会与历史的共同体。
《國語辭典》:百里  拼音:bǎi lǐ
1.一百里。比喻距离的遥远。《诗经。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2.古时一县的辖区约百里,后转称县宰为「百里」。《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仇览传》:「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3.泛指面积广大。《庄子。盗蹠》:「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4.城市名。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
5.洲名。在今湖北省枝江县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
6.复姓。如春秋时秦国有百里傒。
《漢語大詞典》:百里之命
指国君的政令。百里,指诸侯国。《论语·泰伯》:“ 曾子 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平敌将军 庞萌 ,为人逊顺,帝信爱之。常称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 庞萌 是也。’”
《漢語大詞典》:之国(之國)
前往封地。史记·孝景本纪:“ 广川 、 长沙王 皆之国。” 司马贞 索隐:“遣就国也。”后汉书·第五伦传:“举孝廉,补 淮阳国 医工长,随王之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五章:“如今 潞王 是第二代,他的父亲是 万历 皇帝的同母弟,在之国之前,住在 北京 的 潞王邸 。”
《國語辭典》:田里  拼音:tián lǐ
1.田地和住宅。《周礼。地官。遂人》:「致氓以田里,安氓以乐昏。」《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故居、乡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黯耻为令,病归田里。」《晋书。卷八○。王羲之传》:「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
《國語辭典》:邑人  拼音:yì rén
1.乡邑中的人。《易经。比卦。象曰》:「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2.同邑的人。《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