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别解(別解)  拼音:bié jiě
其他的解释,异于寻常的见解。《宋书。卷八五。谢庄传》:「物情好猜,横立别解,本旨向意,终不外宣。」
分類:寻常见解
《漢語大詞典》:古常
(1).古制常法。晏子春秋·杂上七:“夫古之重变古常,此之谓也。”《公羊传·僖公二十年》:“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何以书?讥。何讥尔?门有古常也。” 何休 注:“恶奢泰,不奉古制常法。” 唐 权德舆 《开州刺史新宅记》:“合於古常,得其时制。”
(2).古朴寻常。 唐 白居易 《〈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其文蔚温雅渊,疏朗丽则,捡不扼,达不放,古常而不鄙,新奇而不怪。”
《國語辭典》:变调(變調)  拼音:biàn diào
声调的变化。在国语主要分为类变和字变二种。类变指某一调类在一定语音条件下所发生的调值变化。譬如两个上声相逢,则前者读成阳平,如「选举」、「粉笔」、「小鸟」等。字变指一、七、八、不四字在阳平、阴平和上声前读成去声,而在去声前,则读为阳平。
《漢語大詞典》:常检(常檢)
寻常的约束。指小节。魏书·崔接传:“容貌魁伟,放迈自高,不拘常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希夷:“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國語辭典》:凌躐  拼音:líng liè
超出常理,错乱失序。《野叟曝言》第四三回:「定静安虑,一点也凌躐不得。」
《國語辭典》:便衣  拼音:biàn yī
1.平时在家所穿的衣服。相对于官服、制服而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十一点,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著了便衣,带著家人,陆续进来。」《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万帅到签押房换了便衣坐定,一声儿不言语。」也作「便服」。
2.身穿便服执行公务的军人或警察。
《國語辭典》:寻俗(尋俗)  拼音:xún sú
寻常。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我则见他人马闹喧呼,这人物不寻俗。」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此一阵不寻俗,这汉英布武勇谁如。」
分類:寻常平凡
《漢語大詞典》:过物(過物)
越乎寻常;不同一般。《易·序卦》:“有过物者必济。” 韩康伯 注:“行过乎恭,礼过乎俭,可以矫世厉俗,有所济也。”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昔者夫子廉絜,而不为异众之行,勇敢而不为过物之操,孝而不徇其亲,忠而不犯其君。”
《國語辭典》:逾常  拼音:yú cháng
超过平常。如:「抢匪作贼心虚,逾常的动作终于露出破绽。」
《漢語大詞典》:鞭靴
鞭子和鞋子。借指寻常轻贱之物。 唐 陆贽 《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陛下尚以为鞭靴之类,受亦无妨;若使天下纳赂,惟有二三宰臣,四方诛求,止於鞭靴细物,行之不足以伤化,絶之不足以利人,则臣固已微抑私心,将顺睿旨矣。”
《漢語大詞典》:双幅(雙幅)
布匹、丝绸、书画装裱等两倍于寻常的幅面。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双幅上引首四寸,下引首二寸七分。”如:毛料一般是双幅。
《國語辭典》:加料  拼音:jiā liào
1.器物的质料胜过寻常者。如:「加料铝盆」。
2.装填原料。
3.比喻被动过手脚。如:「这件事一定被加料过了,否则不会这么复杂。」
《漢語大詞典》:殊卓
异于寻常;卓越。 汉 王充 论衡·佚文:“ 汉 氏浩烂,不有殊卓之声!”
分類:寻常卓越
《漢語大詞典》:凌迈(凌邁,淩邁)
犹超越。谓超出寻常。 唐 卢纶 《新移北厅因贻同院诸公兼呈畅博士》诗:“恩辉坐凌迈,景物姿芳新。”
淩邁:超越。 三国 魏 曹丕 《沧海赋》:“鏗訇隐邻,涌沸凌迈。” 晋 慧远 《襄阳丈六金像颂》:“堂堂天师,明明远度,凌迈羣萃,超然先悟。”
《漢語大詞典》:常算
亦作“ 常筭 ”。 寻常的筹画。 宋 欧阳修 《王彦章画像记》:“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 宋 曾巩 《请以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至於从宜应变,则解纵拘挛,独出圣谋,不牵常筭。”
分類:寻常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