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自镜(自鏡)
(1).照自己的形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 田巴 入 齐 ,过 淄水 自镜。”
(2).对照自己,引以为戒。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以还自镜,以知得失。”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明 张居正 《翰林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余深味其言,书之座右,用以自镜。”
《國語辭典》:参观(參觀)  拼音:cān guān
实地观览、观察。如:「观迎参观」。《孽海花》第二八回:「这日正是山口地方裁判所判决小山六之介的谋刺罪案,参观的人非常拥挤。马美菽和乌赤云在行馆没事,也相约而往,看他如何判决。」
《漢語大詞典》:对校(對校)
(1).亦作“ 对较 ”。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毛子晋 家亦有 宋 刻 王肃 注者,与 兴公 藏本稍异。憾不能合 徐 毛 两本对较鎸行。”
(2).对照比较。《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白公 传 四美斋 王辅庭 ,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 刚 王 二公看。”
《國語辭典》:对勘(對勘)  拼音:duì kān
1.核对校勘。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清。徐珂《清稗类钞。经术类。朱竹君教人读注疏》:「谓法言注疏,惟《葩经》最博,先阅此经以为纲领,如其中徵引何经,即检原经注疏对勘,读竟此经,诸经之大概已得。」
2.拼合。元。乔吉〈一枝花。云髫金雀翘套。尾〉:「从今将凤凰巢鸳鸯殿遮笼教暗,将金缝锁玉连环对勘的严。」
3.对质。《聊斋志异。卷一○。席方平》:「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清。徐珂《清稗类钞。狱讼类。淄川无首尸案》:「既散,阴以状报邑,费祎祉拘胡对勘,胡言其实,问郑及产主,不讹,乃共验诸眢井,一役缒下,则果有无首之尸在焉。」
分類:对照对质
《國語辭典》:比照  拼音:bǐ zhào
1.按照已有的格式或事例办理。如:「比照办理」。清。昆冈《大清会典事例。卷五六七。兵部。保举》:「应比照捐班注销之例,准其将保案注销。」
2.比较对照。《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命州郡守倅结罪保明,比照字迹无伪,方许帘引注籍。」
《國語辭典》:印證  拼音:yìn zhèng
互相證明。《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将经文大书,下面采诸经子史的话印證,教子弟们自幼习学。」
《國語辭典》:印花  拼音:yìn huā
1.在纸或布上所印的各种图案花样的统称。
2.由政府出售,作为课税用的有价税票。参见「印花税票」条。
《國語辭典》:借鉴(借鑑)  拼音:jiè jiàn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警惕。如:「我们应当以历史为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也作「借镜」。
《漢語大詞典》:映对(映對)
映照,对照。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仰观山色,与帆影中流相映对。”
分類:映照对照
《国语辞典》:不登高山,不显平地(不登高山,不显平地)  拼音:bù dēng gāo shān,bù xiǎn píng dì
(谚语)比喻只有经过对照比较,才能更看清事物的真相。如:「不登高山,不显平地。遭受过苦难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贵!」
《国语辞典》:中文内码(中文内码)  拼音:zhōng wén nèi mǎ
中文内码是资讯系统内部,指定给每一中文字的对照码,能将中文资料转换成电脑可接受的0与1之机器码。不同资讯系统可能使用不同中文内码。
《国语辞典》:对对角(对对角)  拼音:duì duì jiǎo
将双方各执一半的文书加以比较对照,以验證字迹的方式,称为「对对角」。《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你且站在门外,待我将进去与你对对角看。」
《国语辞典》:内码(内码)  拼音:nèi mǎ
资讯系统内部,指定给每一符号、文数字的对照码。以ASCII码为例,每个符号由八个位元编成,即是以一个位元组储存。以Unicode为例,每个符号由三十二个位元编成,即是以四个位元组储存。
《国语辞典》:核发(核发)  拼音:hé fā
对照发给。如:「承办人员依照相关规定,按月核发补助津贴给低收入户。」
分类:核发对照
《国语辞典》:刊误表(刊误表)  拼音:kān wù biǎo
订正文字谬误的对照表。
《国语辞典》:检验图(检验图)  拼音:jiǎn yàn tú
检查对照电视萤幕所现色彩用的图,其颜色由左至右为白、黄、青、绿、洋红、红、蓝、黑,主要作用为让一般家庭和电器技术人员调整色彩之用。在电视频道上,开播前都会播出检验图和色条,做为节目播出前的准备及供民众对照颜色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