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9,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察吏
六察
督察
察察
裁察
察举
公察
洞察
鉴察
察廉
听察
察言
识察
察见
未察
《漢語大詞典》:察吏
明察的官吏。晏子春秋·谏下二:“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古来清官察吏,不止一人。”
分類:明察官吏
《漢語大詞典》:六察
(1). 唐 宋 时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产,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跡,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宋史·职官志四:“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最,以詔黜陟。”
(2).监察御史的代称。 宋 朱熹 《与李诚父书》:“兹闻荣被亲擢,进居六察之联,深以为慰。”
《國語辭典》:督察  拼音:dū chá
监察、视察。《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婼羌传》:「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
《國語辭典》:察察  拼音:chá chá
1.分别辨析。《老子》第二○章:「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新唐书。卷二○七。宦者传上。吐突承璀传》:「以黄门直东宫,为掖廷局博士,察察有才。」
2.洁净。《楚辞。屈原。渔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漢語大詞典》:裁察
裁断审察。《汉书·晁错传》:“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於前。唯陛下裁察。”旧唐书·陆贽传:“若有幽赞,一失其便,后何可追,幸垂裁察!”《平山冷燕》第一回:“如此则是寓搜求于制科,又不失才,又不碍制,庶为两便,伏乞皇上裁察。”
分類:裁断审察
《國語辭典》:察举(察舉)  拼音:chá jǔ
经由郡县等官吏推荐而任官。《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漢語大詞典》:公察
公正地考察。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免罚偷则民不怠。”
分類:公正考察
《國語辭典》:洞察  拼音:dòng chá
观察清楚。《镜花缘》第一二回:「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谬,惟以品行、年貌、门第为重,至于富贵寿考,亦惟听之天命,即日后别有不虞,此心亦可对住儿女,儿女似亦无怨了。」
《國語辭典》:鉴察(鑒察)  拼音:jiàn chá
明察。通常用于公文中对上级机关或首长的期望及目的语。《三国演义》第六回:「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望丞相鉴察。」也作「鉴察」。
《漢語大詞典》:察廉
犹举廉。 汉 朝选用官吏的一种方法,由郡国荐举廉洁之士,经过考察,任以官职。汉书·王嘉传:“光禄勋 于永 除为掾,察廉为 南陵 丞,復察廉为 长陵 尉。” 清 唐孙华 《伏闻上从学士臣揆叙俯询感恩自愧恭赋》之四:“察廉恪守 周 官法,持节叨乘 汉 使车。”
《漢語大詞典》:听察(聽察)
语本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 膺 等投身彊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譖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 兰成 亦与其徒负担蔬米、烧器,诈为抄者,择空而行听察,得其号及主将姓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倾耳佇立,若有听察。”
《漢語大詞典》:察言
审察言论。后汉书·王堂传:“庶循名责实,察言观效焉。”《后汉书·陈蕃传》:“夫吉凶之効,存乎识善;成败之机,在於察言。”
分類:审察言论
《漢語大詞典》:识察(識察)
识知察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三表》:“葵藿微诚,已蒙识察。” 清 唐孙华 《种树》诗:“君自不识察,虽悔那可追。”
分類:识知察觉
《漢語大詞典》:察见(察見)
察看分辨。后汉书·延笃传:“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鬼谷子·本经阴符“损兑者,几危之决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注:“几危之理,兆动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见。”
《国语辞典》:未察  拼音:wèi chá
没仔细考量或明辨。如:「一时未察,以致酿成巨祸。」汉。班固〈幽通赋〉:「昒昕寤而仰思兮,心矇矇犹未察。」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俯则未察,仰以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