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2,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寒雰
冷冻
凄冻
凓冽
凌冽
萧萧
北风
天寒
春寒
森森
饥寒
寒烟
凄然
寒光
寒风
《漢語大詞典》:寒雰
(1).空中凝聚的寒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鬱之发,阳气迺辟,阴气暴举,大寒迺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 王冰 注:“雰,音纷。寒雰,白气也。其状如雾而不流行,坠地如霜雪,得日晞也。”
(2).泛指寒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
《國語辭典》:冷冻(冷凍)  拼音:lěng dòng
1.天气严寒。如:「在冷冻的天气里,躲在被窝里睡觉,真是享受!」
2.将食物保存在低温的状态中,使食物凝固、冻结,以抑制细菌繁殖、防止有机体腐败,达到保藏的效果。如:「放进冰箱冷冻。」
《漢語大詞典》:凄冻(淒凍)
寒冷。 明 唐顺之 《叙广右战功》:“公又每以甚雨凄冻风冥之夜,察贼所止宿处。”
分類:寒冷
《漢語大詞典》:凓冽
寒冷。《素问·气交变大论》:“其令寒,其变凓冽,其灾冰雪霜雹。” 王冰 注:“凓冽,甚寒也。”玉篇·冫部:“凓,凓冽,寒皃。”
分類:寒冷
《漢語大詞典》:凌冽
寒冷。 明 刘基 《愁鬼言》:“风雨颯洒,无以为居庐;霜雪凌冽,无以为衣裳。”
分類:寒冷
《國語辭典》:萧萧(蕭蕭)  拼音:xiāo xiāo
1.拟声词:(1)形容马鸣声。唐。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2)形容风声。《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形容落叶声。唐。杜甫 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2.白发稀疏的样子。宋。陆游 南乡子。早岁入皇州词:「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金。元好问 石州慢。击筑行歌词:「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驴漫与行人语。」
《國語辭典》:北风(北風)  拼音:běi fēng
1.北方吹来的风。一般指寒风。《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三国演义》第五九回:「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
2.《诗经。邶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北风,刺虐也。」首章二句为:「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国语辞典》:天寒  拼音:tiān hán
天气寒冷。《文选。郭泰机。答傅咸诗》:「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
《漢語大詞典》:春寒
指春季寒冷的气候。例如:春寒料峭;冬暖易春寒。
《國語辭典》:森森  拼音:sēn sēn
1.树木茂盛的样子。《文选。潘岳。怀旧赋》:「坟垒垒而接垄,柏森森以攒植。」唐。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战慄的样子。《董西厢》卷二:「为首强人英武,见了早森森地怯惧。」
3.阴森寒冷的样子。如:「寒风森森的吹,怪可怕的。」
4.众多的样子。《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四》:「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國語辭典》:饥寒(飢寒)  拼音:jī hán
饥饿寒冷。比喻穷困而衣食不足。《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老残游记》第一回:「这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自然『饥寒』二字渐渐的相逼来了。」
《漢語大詞典》:寒烟(寒煙)
亦作“ 寒烟 ”。 寒冷的烟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元 黄庚 《江村》诗:“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梦后,衰草荒榛,寒烟暮雨,同一邱耳。”
分類:寒冷烟雾
《國語辭典》:凄然(淒然)  拼音:qī rán
1.寒凉。《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唐。羊士谔 台中遇直晨览萧侍御壁画山水诗:「虫思庭莎白露天,微风吹竹晓凄然。」
2.凄凉悲伤。《三国演义》第五五回:「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國語辭典》:寒光  拼音:hán guāng
1.寒冬的景象。唐。中宗〈立春游苑迎春〉诗:「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2.刀剑的光芒。《儒林外史》第一二回:「舞到那酣畅的时候,只见冷森一片寒光。」
3.月光。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國語辭典》:寒风(寒風)  拼音:hán fēng
1.秋冬寒冷的风。晋。陆机〈燕歌行〉:「寒风习习落叶飞,蟋蟀在堂露盈墀。」
2.人名。古时善于相马的人。《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