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家学青箱
   
相关人物
王淮之


《宋书》卷六十〈王准之列传〉
王淮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高祖彬,尚书仆射。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

简释

青箱传学:指世传家学。唐刘禹锡《忂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远放歌声分白巴,知传家学与青箱。”


例句

青箱传学远,金匮纳书成。 刘禹锡 南海马大夫见惠著述三通勒成四帙上自邃古达于国朝采其菁华至简如富钦受嘉贶诗以谢之

远放歌声分白纻,知传家学与青箱。 刘禹锡 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

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 贾耽 赋虞书歌

《國語辭典》:家学(家學)  拼音:jiā xué
1.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孔昱传》:「昱少习家学,大将军梁冀辟,不应。」《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小婿闻修仙一道,要在各人自炼,虽有家学,亦不过是些平常导引之法。」
2.私塾。《红楼梦》第八一回:「明日早早叫我,老爷要等著送我到家学里去呢。」
《国语辞典》:皇家学会(皇家学会)  拼音:huáng jiā xué huì
英国最古老的学会,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学术组织。成立于西元一六六○年,以促进自然科学研究为宗旨,亦供政府咨询。其所出版的《哲学汇刊》是西方最早的期刊之一,所发行的《皇家学会会报》则为最具学术权威的刊物。
《国语辞典》:瑞典皇家学院(瑞典皇家学院)  拼音:ruì diǎn huáng jiā xué yuàn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成立于西元一七八六年,由十八名院士组成,成员通常是瑞典著名作家或学者。其主要职责在推动和保存瑞典的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等,并负责诺贝尔文学奖人选的遴选和颁奖等工作。
《國語辭典》:家学渊源(家學淵源)  拼音:jiā xué yuān yuán
家学世代相传,根柢深厚。《镜花缘》第五六回:「他们二位都是家学渊源,此去定然连捷。」
《國語辭典》:一家  拼音:yī jiā
1.每个人、一个人。《水浒传》第三回:「陈达、杨春赶上,一家一朴刀,结果了两个性命。」
2.全家人。《三国演义》第八回:「孩儿央及将军痛饮几杯,吾一家全靠著将军哩。」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学道(學道)  拼音:xué dào
职官名。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的官。也称为「学政」。
《國語辭典》:学政(學政)  拼音:xué zhèng
1.有关教育的一切事务。《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2.职官名。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见《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也称为「大宗师」、「学道」、「学台」、「文宗」。
《國語辭典》:儒林  拼音:rú lín
1.学界。《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遂使儒林之群,幽隐而不显。」
2.儒家的著作。三国魏。曹植 魏德论:「既游精于万机,探幽洞深;复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
3.学官。《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朱文济传》:「自卖以葬母,太守谢泺命为儒林,不就。」
《國語辭典》:长子(長子)  拼音:zhǎng zǐ
排行最大的儿子。《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福建福州有个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长子,叫做任道元。」
《國語辭典》:长子(長子)  拼音:cháng zǐ
县名。在山西省省境东南,位于发鸠山东北,浊漳水源之北。
《國語辭典》:修行  拼音:xiū xíng
1.修习实践。《汉书。卷八八。儒林传。严彭祖传》:「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
2.学佛、学道。《文明小史》第二五回:「因为丈夫死了,觉得自己是个未亡人,没得什么意兴,拿了个修行念头。」
《國語辭典》:儒学(儒學)  拼音:rú xué
1.儒家的思想教义。如:「中国向来以儒学为宗。」
2.称旧时府厅州县的教官为「儒学」。《儒林外史》第一八回:「你既是生员,如何黑夜酗酒!带著送在儒学去!」
《國語辭典》:大同  拼音:dà tóng
1.最和平安乐的盛世。如:「世界大同」。
2.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3.大致相同。《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大宛国传》:「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
4.南朝梁武帝的年号(西元535~546)。
5.县名。在山西省内外长城之间,是平绥铁路的中心,产煤。旧为大同府治。
《國語辭典》:致知  拼音:zhì zhī
了解善恶吉凶、穷究知识、启发良知。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元史。卷一七四。列传。姚燧》:「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朱子晚年定论》:「朱子一生效法孔子,进学必在致知,涵养必在主敬。」
《漢語大詞典》:致良知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國語辭典》:学生(學生)  拼音:xué shēng
1.在学读书的人。如:「他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学生。」
2.师长对修业学艺者的称呼,或修业学艺者自称之辞。如:「学生因身体不适,想向老师请假一天。」
3.晚辈。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二。名臣》:「及溥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4.读书人或从官者自称的谦辞。《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此老是诸暨一个极忠厚长者,与学生也曾相会几番过的。」《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学生出门久了,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
《漢語大詞典》:青箱
(1).收藏书籍字画的箱笼。宋书·王准之传:“曾祖 彪之 ……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諳 江 左旧事,缄之青箱。” 唐 贾耽 《赋虞书歌》:“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寳。” 清 方文 《润州早发》诗:“白露水千里,青箱书一函。”
(2).指青箱学。 唐 陆龟蒙 《药名离合夏日即事》诗之三:“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扫茔遘侠》:“髫年英俊,失恃煢煢甚,继箕裘青箱自幸。”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青箱谁寄,遗书何託;宗祀将斩,祠墓无依。”
(3).指古代行藉田礼时装种子的箱子。隋书·礼仪志二:“ 北齐 藉於帝城东南千亩内……以青箱奉穜稑种,跪呈司农,诣耕所洒之。”宋史·礼志五:“ 隋 以青箱奉穜稑, 唐 废其礼。青箱旧无其制,请用竹木为之而无盖,两端设襻,饰以青。” 宋 李长民 《广汴都赋》:“遂播青箱之嘉种,以成高廪之丰年。”
(4).指古代行册封礼时装封土的箱匣。隋书·礼仪志四:“诸王、五等开国及乡男恭拜,以其封国所在方,取社坛方面土,包以白茅,内青箱中。函方五寸,以青涂饰,封授之,以为社。”
(5).见“ 青葙 ”。
《漢語大詞典》:青葙
亦作“ 青箱 ”。 一名野鸡冠。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之间开花,花色淡红,可供观赏。种子叫青葙子,可入药,有袪风热,清肝火,明目等作用。《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青牛先生 ﹞常食青葙芫华。年似如五六十者,人或亲识之,谓其已有百餘岁矣。” 唐 皮日休 张贲 等《药名联句》:“白芷寒犹采,青箱醉尚开。”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青葙﹝集解﹞引《别录》:“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莧可食,长则高三四尺。”
《漢語大詞典》:青箱传学(青箱傳學)
谓以史学为家学世代相传。 唐 刘禹锡 《南海马大夫见惠著述三通勒成四帙上自邃古达于国朝采其菁华至简如富钦受嘉贶诗以谢之》:“青箱传学远,金匱纳书成。”参见“ 青箱学 ”。
《漢語大詞典》:青箱学(青箱學)
宋书·王准之传:“曾祖 彪之 ……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諳 江 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 王氏 青箱学’。”后即以“青箱学”指传家的史学。 宋 苏舜钦 《黎生下第还乡》诗:“无废青箱学,穷愁古亦然。”亦作“ 青緗学 ”。 宋 刘弇 《蒋沙庄居》诗之六:“家有青緗学,儿传《急就》章。”
分類:传家史学
《漢語大詞典》:青箱家
能以史学传家的人家。 宋 范成大 《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使君青箱家,文史装怀抱。”参见“ 青箱学 ”。
《漢語大詞典》:青箱学(青箱學)
宋书·王准之传:“曾祖 彪之 ……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諳 江 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 王氏 青箱学’。”后即以“青箱学”指传家的史学。 宋 苏舜钦 《黎生下第还乡》诗:“无废青箱学,穷愁古亦然。”亦作“ 青緗学 ”。 宋 刘弇 《蒋沙庄居》诗之六:“家有青緗学,儿传《急就》章。”
分類:传家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