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83
词典
4
分类词汇
79
共79,分6页显示
1
2
3
4
5
6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物观
正是
天理
真实
事物
必然
冷眼
机宜
自发
冒险
思想
实际
自蔽
道地
意识
《漢語大詞典》:
物观(物觀)
客观。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三:“ 陆王 一派的学说,解放思想的束缚是很有功的,但他们偏重主观的见解,不重物观的研究,所以不能得社会上一般人的信用。”
分類:
客观
《國語辭典》:
正是
拼音:
zhèng shì
1.恰是。唐。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红楼梦》第六七回:「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
2.小说杂剧,在一回或一出结束诗词前所用的套语。元。白朴《梧桐雨。楔子》:「正是:画虎不成君莫笑,安排牙爪好惊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分類:
正是
确实是
应诺
就是
确实
实是
戏曲
客观
存在
套语
同意
真实性
人意
意见
肯定
加重
引出
语气
熟语
《國語辭典》:
天理
拼音:
tiān lǐ
1.伦常的法则。《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传》:「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西游记》第三○回:「你要杀就杀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亏天理。」
2.自然的道理。《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分類:
天理
星名
天道
天性
道义
自然
理学家
法则
封建
伦理
看作
永恒
客观
道德
《國語辭典》:
真实(真實)
拼音:
zhēn shí
真确实在而不虚假。晋。
陆云
〈
与戴季甫书
〉:「居德履道,秉心真实。」《西游记》第三○回:「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转把他一片虚词,当了真实。」
分類:
真实
确切
真心实意
客观
清楚
观事
事实
实相
相符
符合
不假
《國語辭典》:
事物
拼音:
shì wù
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或现象。《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出》:「(丑)门下其声甚清,其韵又美。先世以来,不属人类。(生末)是甚事物?」也作「物事」。
分類:
事物
事务
客观
尘世
存在
事情
世事
《國語辭典》:
必然
拼音:
bì rán
1.必定如此。《庄子。天地》:「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我看苗贼虽败,他已逃往别洞,必然求了救兵,今夜来劫我们的营盘。不可不预为防备。」
2.哲学上指事物发展变化依照理法不变的规律。
分類:
必然
哲学
哲学名词
事理
必定
意志
转移
客观
观世
世界
规律
《國語辭典》:
冷眼
拼音:
lěng yǎn
1.冷静、客观的眼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我娘如此口强!须是捉破了他,方得住绝。我再冷眼张他则个。」《红楼梦》第七八回:「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
2.冷淡、轻视的眼光。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正是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五出:「你宁可将我来埋冤,莫将我爹娘冷眼看。」
3.衰退的视力。宋。陈师道〈
答晁以道
〉诗:「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
分類:
冷漠
冷静
客观
眼光
轻蔑
《國語辭典》:
机宜(機宜)
拼音:
jī yí
事理、时宜。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
:「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见其处分军国之事,皆合机宜。」
分類:
机宜
事理
机密
机会
依据
客观
时宜
机要
情势
采取
对策
《國語辭典》:
自发(自發)
拼音:
zì fā
不假外力自己发动或自然产生。如:「自动自发」。
分類:
自己
启发
自行
亲自
不受
自发
提倡
抒写
发动
奋发
外力
影响
自然
产生
认识
掌握
客观
规律
《國語辭典》:
冒险(冒險)
拼音:
mào xiǎn
不避危险而勇往直前。《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从神武于芒山,将战,遗失阵图,元康冒险求得之。」《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这冒险捐躯,都是侠客的勾当。」
分類:
冒险
承受
风险
客观
危险
蛮干
《國語辭典》:
思想
拼音:
sī xiǎng
1.思念、怀念。三国魏。
曹植
〈
盘石篇
〉:「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金瓶梅》第三四回:「不期阮三在家,思想成病。」
2.想法、念头。《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3.思维的结果,或指认知的心理历程。
分類:
思想意识
思忖
想念
思想
念头
客观
思维
相思
存在
意识
考虑
想法
怀念
反映
条理
指道
道德品质
脉络
中经
产生
结果
观点
何休
《國語辭典》:
实际(實際)
拼音:
shí jì
1.真实的情形。如:「符合实际」、「做事要求实际,不要只讲门面。」
2.具体的、实在的。如:「实际行动」、「实际交易价格」。
分類:
佛教语
客观
真实
实效
存在
不虚
实在
具体
利益
事实
境界
实相
《漢語大詞典》:
自蔽
自行掩蔽。谓为自己的成见所囿,无视客观实际。
《
汉书·艺文志
》
:“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
《
魏书·高祖纪上
》
:“使朝有不讳之音,野无自蔽之响。” 清
戴震
《答郑丈用牧书》
:“其得於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分類:
自行
掩蔽
自己
成见
无视
客观
《國語辭典》:
道地
拼音:
dào dì
1.事先说明,预留地步。《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唐。颜师古。注:「为之开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
2.实在的、真正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老和尚在里头看见徒弟引得个小夥子进来,道:『是个道地货来了。』」也作「地道」。
3.招呼。《孽海花》第一九回:「如素云是袁尚秋替他招呼,怡云是成伯怡代为道地,老先生还自鸣得意,说是风尘知己哩!」
分類:
道地
真正
棋子
实在
代人
人事
客观
正是
行走
是有
事先
合适
纯粹
有名
疏通
产地
路数
地出
《國語辭典》:
意识(意識)
拼音:
yì shì
1.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
2.觉察、警悟。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3.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分類:
意识
佛教语
识见
佛教
觉察
自觉
头脑
感觉
客观
物质
世界
反映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