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又宝月大师。修广。字叔微。姓王氏。杭州钱塘人。九岁出家。十一得度。景祐二年。赐紫。宝元元年。赐号宝月大师。治平中。州请为管内僧正。师为人乐易慈祥。有智识度量。不见其喜怒。读五经知大义。颇喜为诗。少羸多病。始学为医既成。而有疾者多归之。无贵贱贫富。皆为之尽其术。未尝有所厚薄。尤贫者或资之衣食。以其故。自京师至于四方。自公卿至于学士大夫。多知其名。既见皆乐从之游。而乡邑之人。至于羁旅游客。其归之者。无不厌其意。师于接之。虽劳未尝有懈倦。不欲之色。于资之药物衣食。虽穷无未尝有所计惜。其应外者如此。及退而处夫贫富死生之际。又有所不累其心。故至于不能自给。而未尝动意。至于且死。而未尝变容改色。熙宁元年十月。感疾。会门人与尝所往来学佛之人。告以将终。从容就坐。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67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元珍。与兄丁宗臣俱以文知名,时号二丁。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太子中允知剡县。迁太常博士知诸暨县,除弊兴利,越人称为循吏。官至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英宗每论人物必称之。尤与欧阳修友善。
全宋诗
丁宝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为峡州判官,迁知剡溪县、端州。皇祐四年(一○五二),侬智高陷城,坐是贬黄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改知诸暨县。英宗即位,为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出通判永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临川集》卷九一《丁君墓志铭》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丁宝臣(一○一○——一○六七),字元珍,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景祐元年举进士及第,为峡州军事判官,历淮南节度掌书记、杭州观察判官,迁太子中允、知剡县,再迁太常博士、知端州。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任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再迁司封员外郎。治平四年四月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参见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临川文集》卷九一),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五),《嘉泰会稽志》卷三,《咸淳毗陵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宝臣。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抚州观察推官。以韩琦荐,为殿中侍御史。为人峭直,不屈权贵。喜为诗,所作三百余篇,名《锦囊集》,时人以与陈琪、方孝宁诗汇为一集,号《乌山三贤诗》。
全宋诗
郑伯玉,字宝臣,莆田(今属福建)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莆阳比事》卷一)。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大理司直,充抚州观察推官。擢殿中侍御史。年未五十,弃官归郡,居二十年卒。有诗三百馀篇,名《锦囊集》,时人以与陈琪、方孝能诗类为一集,号“乌山三贤”,均佚。事见《莆阳文献传》卷一二。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宝之,名瓘,以字行,号矸轩,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仁宗皇祐间登贤良方正科,官大理寺丞(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陈,号宝峰英禅师,邵武(今属福建)人。初依曹山雅禅师,后为黄龙南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南岳下十三世。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居庐山圆通寺。二年,开法于石门。迁隆兴府泐潭(同上书)。三年卒,年五十九。《禅林僧宝宝传》卷三○有传。今录偈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洪英。出于陈氏。邵武人。幼警敏读书。五行俱下。父母钟爱之。使为书生。英不食。自誓恳。求出家。及成大僧。即行访道。东游至曹山。依止耆年雅公。久之辞去。登云居。眷岩壑胜绝。为终焉之计。阅华严十明论。至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华严第六地。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谓成佛要门。愿以此。法绍隆佛种。然今诸方。谁可语此。良久喜曰。有积翠老在。即日造黄檗。谒南禅师于积翠。夜语达旦。南公加敬而已。时座下龙象杂还。而英议论。尝倾四座。声名籍甚。尝游西山。遇南昌潘居士。同宿双岭。居士曰。龙潭见天皇时节。冥合孔子。英惊问何以验之。曰。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师以为如何。英笑曰。楚人以山鸡为凤。世传以为笑。不意居士。此语相类。汝擎茶来。我为汝接。汝行益来。我为汝受。汝问讯。我起手。若言是说。说个什么。若言不说。龙潭何以便悟。此所谓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以世尊之辩。亦不能加此两句耳。学者但求解会。譬如以五色。图𦘕虚空。鸟窠无佛法可传授。不可默坐。闲拈布毛吹之。侍者便悟。学者乃曰。拈起布毛。全体发露。似此见解。未出教乘。其可称祖师门下客。哉九峰被人问。深山里有佛法也无。不得已曰有。及被穷诘无可有。乃曰。石头大者大。小者小。学者卜度曰。刹说众生说。三世炽然说。审如是教乘自足。何必更问祖师意旨耶。要得脱体明去。譬如眼病人。求医治之。医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与之。居士推床惊曰。吾忧积翠法道。未有继者。今知尽在子躬厚自爱。双岭顺禅师问。庵中老师。好问学者。并却咽喉唇吻。道取一句。首座曾道得么。英乾笑已。而有偈曰。阿家尝醋三赤喙。新妇洗面摸著鼻。道吾答话得腰裈。玄沙开书是白纸。于是顺公屈服。以为名下无虚士。有同参在石门。分座接纳。英作偈寄之曰。万锻炉中铁蒺藜。直须高价莫饶伊。横来竖去呵呵笑。一任傍人鼓是非。熙宁元年。首众僧于卢山圆通寺。学者归之如南公。明年春。南公下世。冬十月英开法于石门。又明年六月。知事纷争。止之不可。初九日谓众曰。领众不肃。正坐无德。吾有愧黄龙。呼维那。鸣钟众集。叙行脚始末曰。吾灭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离清众也。言卒而逝。阅世五十有九。坐四十三夏。 赞曰。英厌纷争之众。而趋死。又诫以骨石藏普通塔。其以死生为儿戏乎。晋魏舒丧其室。一恸而止。曰。吾不及庄周远甚。桓温殷浩儿时戏。温弃鞭。而浩取之。温后喜曰。吾固知浩出吾下。古人哭泣戏剧之间。自验其材如此。英叹领众不肃。而愧黄龙。自鞭不赦。可以为法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宝(一○一五~一○八三),俗姓王,遂州小溪(今四川遂宁)人。一作福州(今属福建)人(《五灯会元》卷二○)。住潭州大沩。年二十,落发为僧。曾三游洛阳,聚徒说法。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杲禅师法嗣(同上书)。神宗元丰六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韩维《南阳集》卷二九《善觉寺住持赐紫宝师塔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宝。姓王氏。遂州小溪人。事兴圣院从简。为僧学法。四方所见。如泉山之□黄檗之南。云居之宝。禾山之才。世所谓大善知识者。皆历问焉。平居常宴坐。计昼夜之分。寝才十二三。卧必右胁。未尝解衣。如是者终其身。师三游洛阳。始至洛。人不知其为禅。再至。知其为禅者矣。三至。又知其为禅。而不徒为禅者矣。其应世之密用。观机之善巧。则莫得而拟议。洛中贤士夫。从师游者甚众。未必尽知师之道。但爱其行高而气和。言简而理尽耳。太师文潞公。表其行。赐紫方袍。三至洛。常寓于善觉院。众为合力营搆。其徒十馀人。皆尝与师同学。又有信士。弃其孥。奔走服事者。师既居善觉。参问者益广。或劝推所馀以为人。师曰。己未为。何暇为人。怀道应物。垂五十年。所以言论风旨。不大传于世者。盖其冲挹自晦如此。韩侍郎维。曰始予见师于河桥。师未尝不言也。予问之不能。已数年。予守颍昌。迎馆之府舍。师未尝言也。予虽欲问。不知所问矣。呜呼道不可以不刳心焉。既示疾。遍作书。别所往来之人。奄然而寂。年六十有九。时元丰六年九月也。藏骨龙门菩提院之上方。
李惟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宝臣。李昭亮子。以父荫补三班奉职。历閤门祗候、通事舍人、西上閤门使,累迁荣州团练使、知冀州。善宣辞令,习朝仪,仁宗颇爱之。官终四方馆使。
全宋文·卷九三八
李惟贤,字宝臣,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外戚李昭亮子。以父荫为三班奉职,转閤门祗候、通事舍人。皇祐初为东上閤门副使、广济军都监,迁西上閤门使。领高州刺史,知莫州。召还,提举诸司库务,领荣州团练使,知冀州。徙恩州,终四方馆使。惟贤习朝仪,善辞令,仁宗颇爱之。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九、崇儒六之八,《宋史》卷四六四有传。
陈文宝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二年(1057)任汀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谯宝,仁宗嘉祐间蓬州(今四川仪陇南)人(《舆地纪胜》卷一八八)。
张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泾州保定人,字宝臣。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善用铁简,军中号为张铁简。仁宗皇祐中从征侬智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进龙神四厢都指挥使、副都总管。神宗熙宁中迁宣州观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将,以玉为第一将。入为马步军都虞侯。
边珣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4—1095 【介绍】: 宋应天府楚丘人,后徙吴,字仲宝。边肃孙。以荫为太庙斋郎。历余姚县尉、华亭县令、平江军节度推官。昆山蝗灾,率民灭之。性孝悌重友情,在官有能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少为儒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公至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沉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后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扄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于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 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于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康卫,字宝臣。知端州、康州(《金石续编》卷一五《康卫陈怿石室诗刻》)。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又为广南西路转运使(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五一)。知潭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九年,权提举诸司库务(《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三二)。今录诗三首。
李惟宝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二年(1069)官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邓□诰,字君宝。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任桂阳主簿(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