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聚沙成塔 拼音:jù shā chéng tǎ
本指儿童堆积泥沙成佛塔的游戏,虽是游戏也能成就功德。见《妙法莲华经。卷一》。后比喻积少成多。如:「只要努力,必能聚沙成塔,显现成绩。」
《漢語大詞典》:聚沙
亦作“ 聚砂 ”。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积小善为大行。后亦指年幼慕道,学佛论道。 唐 于志宁 《〈大唐西域记〉序》:“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 唐 李俨 《〈法苑珠林〉序》:“幼嶷聚砂,落饰綵衣之岁;慈殷接蚁,资成具受之坛。” 五代 齐己 《寄怀江西僧达禅翁》诗:“长忆旧山日,与君共聚沙。”
七宝塔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即所谓多宝塔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杂名)即所谓多宝塔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八宝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八大灵塔)下。
(名数)(参见:八大灵塔)下。
多宝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既终迹门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宝如来全身舍利(佛体之化石)之一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證明法华,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欢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汝说者,皆是真实。(中略)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忆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證明,赞言善哉。」
【佛学大辞典】
(堂塔)(参见:多字部多宝塔)
(堂塔)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既终迹门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宝如来全身舍利(佛体之化石)之一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證明法华,法华经见宝塔品曰:「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中略)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欢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汝说者,皆是真实。(中略)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忆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證明,赞言善哉。」
【佛学大辞典】
(堂塔)(参见:多字部多宝塔)
多宝塔碑
【佛学大辞典】
(杂名)唐西京千福寺僧楚金之舍利塔,天宝间敕建。碑文为颜真卿书,为其中年笔法之最整齐而圆健者。世称董香光书宝得力于此碑,盖颜书师褚登善,董由颜以学褚,此碑最有蹊径可窥也。清嘉道间馆阁书礼,习此者甚多,当时有处处颜多宝之谣,则但取其结构之严整而已。赏鉴家以「凿井」之「凿」字未泐损者为最初拓本。
(杂名)唐西京千福寺僧楚金之舍利塔,天宝间敕建。碑文为颜真卿书,为其中年笔法之最整齐而圆健者。世称董香光书宝得力于此碑,盖颜书师褚登善,董由颜以学褚,此碑最有蹊径可窥也。清嘉道间馆阁书礼,习此者甚多,当时有处处颜多宝之谣,则但取其结构之严整而已。赏鉴家以「凿井」之「凿」字未泐损者为最初拓本。
宝塔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严饰珍宝之塔也。法华经宝塔品曰:「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佛祖统纪四十一曰:「无著禅师入五台,至金刚窟见山翁。翁说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俗语佛源】
佛塔俗称「宝塔」,又称「浮屠」、「浮图」。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四:「本是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砖瓦所成动称宝塔矣。」又如陈毅《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宝塔起源于古印度,本有两类:一类是堵波(Stupa,或称浮图Buddhastupa),「塔」是省音译,意为方坟、灵庙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遗骨的建筑。《说文解字》中没有「塔」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一类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遗骨,而放佛像、经卷等。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后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据说造了「八万四千」宝塔。印度的堵波一般为复钵状的半圆冢,传入中国后,同中国故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习见的楼阁式、密檐式等,用木、砖、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宝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层次通常为单数,五、七、九级居多。宝塔分为塔刹、塔身和地宫三大部分。藏传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与印度堵波的形制比较接近。一说,宝塔为「七宝塔」的省称,指用「七宝」(众宝)装饰之塔。典出《法华经·见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佛教认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广建佛塔,使佛塔星罗棋布,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语词中,塔亦泛指高耸细长的塔形建筑物,如灯塔、钟塔等。(李明权)
(杂名)严饰珍宝之塔也。法华经宝塔品曰:「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佛祖统纪四十一曰:「无著禅师入五台,至金刚窟见山翁。翁说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俗语佛源】
佛塔俗称「宝塔」,又称「浮屠」、「浮图」。如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四:「本是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砖瓦所成动称宝塔矣。」又如陈毅《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宝塔起源于古印度,本有两类:一类是堵波(Stupa,或称浮图Buddhastupa),「塔」是省音译,意为方坟、灵庙等,是收藏佛舍利和高僧遗骨的建筑。《说文解字》中没有「塔」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字苑》。一类是支提(Chaitya),不放舍利、遗骨,而放佛像、经卷等。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造塔供奉。后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据说造了「八万四千」宝塔。印度的堵波一般为复钵状的半圆冢,传入中国后,同中国故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习见的楼阁式、密檐式等,用木、砖、石等建造,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宝塔的平面以八角或四方形居多。层次通常为单数,五、七、九级居多。宝塔分为塔刹、塔身和地宫三大部分。藏传佛教的塔,如北京北海的白塔,与印度堵波的形制比较接近。一说,宝塔为「七宝塔」的省称,指用「七宝」(众宝)装饰之塔。典出《法华经·见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佛教认为造塔功德很大,故佛教徒广建佛塔,使佛塔星罗棋布,为大好河山生色不少。在语词中,塔亦泛指高耸细长的塔形建筑物,如灯塔、钟塔等。(李明权)
宝塔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云见宝塔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一品之名。为證明法华所说,多宝如来之宝塔,忽自地涌出。一会大众悉见之。品中叙此事。故名。
(经名)具云见宝塔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一品之名。为證明法华所说,多宝如来之宝塔,忽自地涌出。一会大众悉见之。品中叙此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