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治所
古代地方长官的官署。《汉书·朱博传》:“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颜师古 注:“治所,刺史所止理事处。”《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且 汴州 关 东衝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唐 朝廷允许他们住在 河西 节度使治所附近。”
《國語辭典》:内阁(內閣) 拼音:nèi gé
1.古代中央官署,大学士治事之处,下设学士、中书等职。宋。苏轼 赐新除宝文阁直学士李之纯辞恩命不允诏:「故内阁之命,非独以宠卿,抑将使蜀人知朕用卿,盖以德选也。」
2.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乃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为按照皇帝的意旨,批办各项事件。《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三日,待侍郎将内阁抄出圣旨送来。」
3.由内阁总理及内阁阁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政策的拟订及推展。参见「内阁制」条。
4.妇女的居室。《北史。卷四三。邢峦传》:「与妇甚疏,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狗所吠。』」唐。刘长卿〈观李凑画美人〉诗:「华唐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2.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乃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为按照皇帝的意旨,批办各项事件。《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过了三日,待侍郎将内阁抄出圣旨送来。」
3.由内阁总理及内阁阁员组成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政策的拟订及推展。参见「内阁制」条。
4.妇女的居室。《北史。卷四三。邢峦传》:「与妇甚疏,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狗所吠。』」唐。刘长卿〈观李凑画美人〉诗:「华唐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漢語大詞典》:御府
(1).帝王的府库。《史记·平準书》:“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唐 李颀 《送李回》诗:“岁发金钱供御府,昼看仙液注离宫。”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唐高宗镇库墨》:“近於内省 何道源 家,见数种古墨,皆生平未见,多出御府所赐。”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褭号出御府之珍,永以为寳;豸绣炫天孙之锦,岂曰无衣。”
(2).指主管御府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 江 所沉璧也。”
(3).御史的官署。 唐 杜甫 《奉酬寇侍御见寄复寄寇》诗:“来簪御府笔,故泊 洞庭 船。” 仇兆鳌 注引 邵傅之 曰:“御史所居之署,谓之御史府。” 唐 王翰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筵字》:“首命台阶老,将崇御府员。”按, 张说 尝为御史大夫。
(4).主藏禁中图书秘记的官署。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祕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之一:“直至 沈 范 辈,始家藏简编。御府有不足,仍令就之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唐 惟 贞观 、 开元 最胜,两都各聚书数部,至七万卷。至 宣和殿 太清楼 龙图阁 御府所储,尤盛于前代。”
(2).指主管御府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 江 所沉璧也。”
(3).御史的官署。 唐 杜甫 《奉酬寇侍御见寄复寄寇》诗:“来簪御府笔,故泊 洞庭 船。” 仇兆鳌 注引 邵傅之 曰:“御史所居之署,谓之御史府。” 唐 王翰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筵字》:“首命台阶老,将崇御府员。”按, 张说 尝为御史大夫。
(4).主藏禁中图书秘记的官署。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祕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之一:“直至 沈 范 辈,始家藏简编。御府有不足,仍令就之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唐 惟 贞观 、 开元 最胜,两都各聚书数部,至七万卷。至 宣和殿 太清楼 龙图阁 御府所储,尤盛于前代。”
《漢語大詞典》:骑省(騎省)
(1).官署名。 唐 两省皆有散骑常侍,故称之为骑省。 唐 王维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骑省直 明光 ,鷄鸣謁 建章 。” 赵殿成 笺注:“谓散骑之省。出 潘岳 《〈秋兴赋〉序》, 唐 时两省皆有散骑常侍,故亦谓之骑省。” 唐 张籍 《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寄知骑省客,长向白云闲。”
(2).指 潘岳 。语本 晋 潘岳 《秋兴赋序》:“寓直于散骑之省。” 唐 钱起 《闲居酬张起居见赠》:“向夕野人思,难忘 骑省 文。” 清 褚继曾 《〈小螺庵病榻忆语〉后序》:“夫蛾眉易逝, 骑省 有金鹿之悲;鹤舞含愁, 苏臺 留紫玉之迹。”
(2).指 潘岳 。语本 晋 潘岳 《秋兴赋序》:“寓直于散骑之省。” 唐 钱起 《闲居酬张起居见赠》:“向夕野人思,难忘 骑省 文。” 清 褚继曾 《〈小螺庵病榻忆语〉后序》:“夫蛾眉易逝, 骑省 有金鹿之悲;鹤舞含愁, 苏臺 留紫玉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