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46,分8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期门
奚官
检阅
观察使
仪制
总统
司晨
余子
庖人
直学士
通事
内行
中尉
御药
尹氏
《國語辭典》:期门(期門)  拼音:qí mén
职官名。汉代设置,职掌皇帝出入护卫之事。《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
《漢語大詞典》:奚官
(1).官名。职司养马。 晋 置,属少府。晋书·职官志:“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 宋 苏轼 《韩干马十四匹》诗:“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明 袁帙 《秋兴》诗:“天子射蛟开水殿,奚官牧马遍郊墟。”
(2).官署名。 南朝 、 隋 、 唐 皆置,属内侍省。掌守宫人疾病、罪罚、丧葬等事。多以犯罪者从坐之家属为之。宋书·二凶传·元凶劭:“有女巫 严道育 ……夫为劫,坐没入奚官。”隋书·刑法志:“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新唐书·武士彠传:“ 延秀 母本 带方 人,坐其家没入奚官。以姝惠,赐 承嗣 ,生 延秀 。”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
(3).谓 奚 人内附为官者。旧唐书·裴耀卿传:“﹝ 开元 ﹞二十年,礼部尚书、 信安王 禕 受詔讨 契丹 ,詔以 耀卿 为副。俄又令 耀卿 賫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 奚 官,就部落以给之。”
《國語辭典》:检阅(檢閱)  拼音:jiǎn yuè
1.查看。《北史。卷六七。唐永传》:「周文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西游记》第三回:「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著孙悟空名字。」
2.军队的检查校阅。
《國語辭典》:观察使(觀察使)  拼音:guān chá shǐ
职官名。唐代设置,为各道的最高长官,负责察访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唐中叶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其职。后改为采访处置使,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代观察使为虚衔,无定员。
《國語辭典》:仪制(儀制)  拼音:yí zhì
礼仪制度。《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汉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复立北畤。」《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乡约书不过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仪部(儀部)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國語辭典》:总统(總統)  拼音:zǒng tǒng
1.总聚统理。《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2.旧时用于称统兵的首领。
3.民主国家的元首。我国总统由全国人民直接选举,任期四年,对外代表中华民国,亦为全国陆海空三军统帅。
《國語辭典》:司晨  拼音:sī chén
1.主掌报晓的事。《旧五代史。卷三四。唐书。庄宗本纪八。史臣曰》:「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唐。李咸用 早鸡诗:「锦翅朱冠惊四邻,稻粱恩重职司晨。」
2.职官名。清代钦天监的属官,职掌知漏刻,即唐司天台的属官司辰。
《國語辭典》:馀子(餘子)  拼音:yú zǐ
1.其馀的人。《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祢衡传》:「馀子碌碌,莫足数也。」
2.后备人员。古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其馀都为羡卒,称为「馀子」。《周礼。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
3.弱龄未壮之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國語辭典》:庖人  拼音:páo rén
1.厨师。《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少刻,庖人进鱼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雷太守送了代席四两银子,叫汤衙庖人备了酒席,请汤镇台到自己衙署饯行。」
2.职官名。掌理膳馐的官员。《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漢語大詞典》:直学士(直學士)
官名。 唐 置。凡官资较浅者,初入直馆阁,为直学士,班在学士下,待制上。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德 后,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皆它官领之。”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
《國語辭典》:内行(內行)  拼音:nèi háng
1.素习某种事业技艺的人。《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学堂的事,祇有你是内行。」也作「内教」。
2.对某种事或工作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修理电器,他很内行。」
3.俗称同业的人。唐。欧阳詹〈同州韩城县西尉厅壁记〉:「郑以明经登科,又三举进士,屈于命,词学亦流辈推内行第一。」
《國語辭典》:内行(內行)  拼音:nèi xìng
1.平日私居时的操行。《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居妫汭,内行弥谨。」
2.隐秘的事。《战国策。韩策三》:「美人知内行者也,故善为计者不见内行。」
《國語辭典》:中尉  拼音:zhōng wèi
1.职官名。战国时赵国设置,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为武职,掌京师的治安。汉武帝时,改称为「执金吾」。唐代自德宗以后,由宦官专任护军中尉,率领神策军,为皇帝禁军,防守京师。
2.依我国现行的军制,为初级军官的第二级,介于上尉与少尉之间。
《漢語大詞典》:御药(御藥)
(1).皇帝用的药。隋书·秦王俊传:“帝闻而悯之,赐以御药。” 唐 韩翃 《谢赐口脂表》:“恭尝御药,心则和平。”新唐书·百官志二:“﹝尚药局﹞掌和御药,诊视。”
(2).官名。掌禁中医药并兼管礼文。 宋 李纲 《建炎行序》:“是晚,召对内殿,叙陈国家祸故,上嗣位慰天人之望。泣谢首被选用,顾才力不堪,弗敢当,乞遴择足以副公议者,上慰劳久之,即遣御药押赴都堂治事。” 元 陆友 墨史·李廷珪:“ 熙寧 间, 李舜举 御药为 林子中 言:‘禁中墨无 廷珪 成挺者。’”按,宋史·宦者传二载, 李舜举 “在御药院十四年”。参见“ 御药院 ”。
《漢語大詞典》:御药院(御藥院)
官署名。掌禁中医药,后兼管礼文。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京邑馆阁·御药院:“ 唐 尚药局有内药院, 宋朝 太宗 至道 三年,又置御药院於禁中也。《东京记》曰,掌合和御药。”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勾当御药院 阎士良 闻之,遽见上。”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御药院掌礼文:“御药院本以按验祕方,合和御药为职,今兼受行典礼,及贡举事。”
《漢語大詞典》:尹氏
官名。掌管册命臣工之事。书·大诰:“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 孔颖达 疏:“尹,正也。诸官之正,谓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