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安居  拼音:ān jū
1.家居无事。《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
2.佛教用语。佛教规定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僧尼外出,应在寺内坐禅修学,称为「安居」。参见「结夏安居」条。
《國語辭典》:清静(清靜)  拼音:qīng jìng
1.宁静不烦扰。《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安静不吵杂。《文选。王褒。洞箫赋》:「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
3.天气明朗。《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隋书。卷二十一。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
4.安静无事。《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延年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
《國語辭典》:澹然  拼音:dàn rán
1.恬静、恬淡的样子。《淮南子。原道》:「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2.安定、平静无事的样子。汉。扬雄 长杨赋:「使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3.水波摇动的样子。唐。温庭筠〈利州南渡〉诗:「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漢語大詞典》:偃息
(1).谓偃兵息民。吕氏春秋·顺说:“説虽未大行, 田赞 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2).敛藏退息。《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阁下前视卿辅之地不欲处,谦让引去,偃息藩镇,以閒放自喜,此正得时止之道也。”
(3).睡卧止息。 宋 司马光 《和君倚藤床十二韵》:“朝讯狱中囚,暮省案前文。虽有八尺牀,初无偃息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儼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牀,漠若无事,寧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寃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
(4).停止;使停止。 唐 杜甫 《初冬》诗:“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 金世宗 ﹞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 汉 文景 风。”《文汇报》1977.10.6:“虽然身体患病,在家休养,但是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
(5).平静,安静。 宋 苏轼 《祭魏国韩令公文》:“功成而退,三镇偃息。”
《漢語大詞典》:静处(静處)
(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國語辭典》:静言(靜言)  拼音:jìng yán
巧言。《书经。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國語辭典》:安閒  拼音:ān xián
安静悠閒。如:「乡村生活安閒舒适。」
《漢語大詞典》:清宁(清寧)
(1).清明宁静。语本《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天地贵得一,清寧以定位。” 清 黄景仁 《过钓台》诗:“乾坤自清寧,道不与消长。”
(2).指时世太平。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天下清寧,灵物仍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醋钵儿:“四海清寧未有期,诸公衮衮正当时。”
(3).清静,安静。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由此大富,宅遂清寧。”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阿弥陀佛念几声,耳伴清寧到零利。”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然而自然界之秩序,永远保持数学的谨严,那又是何等清宁的状态。”
《國語辭典》:安适(安適)  拼音:ān shì
安定舒适。如:「善于安排退休生活,才能老年过得安适自在。」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商部下》:「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明。方孝孺〈答许廷慎〉:「足下幸安适无所苦,而骎骎焉欲抉发奇秘以与造化争也。」
《國語辭典》:镇静(鎮靜)  拼音:zhèn jìng
镇定沉著,从容不迫。《国语。晋语七》:「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金史。卷九四。襄传》:「襄重厚寡言,务以镇静守法。」
《漢語大詞典》:静退
(1).恬淡谦逊,不竞名利。韩非子·主道:“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晋 卢谌 《赠刘琨》诗:“因其自然,用安静退。” 唐 韩愈 《举荐张籍状》:“右件官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盖 乐天 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
(2).指安静的退隐生活。 宋 曾巩 《奏乞与潘兴嗣子推恩状》:“ 熙寧 二年……以为 筠州 军事推官,不就。今年五十六岁,安于静退三十餘年。” 清 唐孙华 《元宵前一日》诗之三:“ 柳州 思静退,有地且名 愚 。”
《漢語大詞典》:寂默
(1).静默不语;不出声音。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韩愈 《遣兴联句》:“独居久寂默,相顾聊慨慷。”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是年八九月,﹝ 赵孺人 ﹞有上气疾,医每煑药,輒静定寂默,药不果进。”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守陴静坐, 徐城 莫测;鷄犬无声, 顺昌 逐北。巷断夜行,刁斗寂默。譁则易惊,静无不克。”
(2).安静,清静。 唐 元稹 《解秋》诗之五:“夜闲心寂默,涧庭无垢氛。”
《漢語大詞典》:静好
安静和美。《诗·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唐 白居易 《听幽兰》诗:“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國語辭典》:清淡  拼音:qīng dàn
1.恬淡寡欲。《南史。卷三十一。张裕传》:「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也作「清澹」。
2.安静、清静。《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太夫人并无别症,不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著一点儿就好了。」
3.淡雅、不浓艳。宋。石延年〈春阴〉诗:「柳色低迷先作暗,水光清淡却生寒。」
4.食物菜肴等含油脂不多。《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我吃些清淡的罢。」《文明小史》第八回:「我正苦在城里的时候,被肥鱼大肉吃腻了肚肠,却来借此清淡几时也好。」
5.不景气、营业数额少。如:「生意清淡」。《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再说毓生在济宁州开了这个书铺,总觉生意清淡。」
6.贫瘠、不富足。《儒林外史》第八回:「通政司是个清淡衙门,家兄在那里浮沉著,绝不曾有甚么建白,却是事也不多。」也作「清澹」。
《漢語大詞典》:隐默(隱默)
(1).安静恬退。南史·沈约传:“ 仪 淳深隐默,守道不移,风操贞整,不妄交纳。” 明 归有光 《潘用中墓志铭》:“君为人温良隐默,外内皆称为诚长者。”
(2).指安静恬退之士。 唐 张籍 《奉和舍人叔直省时思琴》:“达人掌枢近,常与隐默同。”
(3).沉默不出;缄默不言。 宋 范仲淹 《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臣闻臣之至忠莫先於举士,君之盛德莫大於求贤,泰通之朝,岂敢隐默!”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设有以此论为 朱子 述者,当必乐闻其説,亟为改正,无所用其隐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