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当涂县(当涂县)  拼音:dāng tú xiàn
县名。位于安徽省境之东,芜湖县东北,濒长江东岸,京赣铁路经此。
《国语辞典》:睢河  拼音:suī hé
河川名。源出河南省虞城县,东南流经江苏、安徽北部,流入洪泽湖。今多堙塞。也称为「睢水」。
《國語辭典》:黄梅戏(黃梅戲)  拼音:huáng méi xì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区的剧种。其主要曲调是由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谣而来,受青阳腔的影响,并与安徽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等融合发展而成。
《漢語大詞典》:谯居(譙居)
指 谯县 。在今 安徽省 亳州市 。 曹操 故里。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狭 丰邑 之未宏,陋 譙居 之犹褊。” 李周翰 注:“ 譙居 , 魏武帝 故里也。”
《漢語大詞典》:青山馆(青山館)
即 谢公馆 。废址在今 安徽省 当涂县 青山 。 南朝 齐 谢朓 出守 宣城 时,建别宅于此山,故别称“青山馆”。 唐 许浑 有《题青山馆》诗,题注:“即 谢公馆 。” 宋 贺铸 《夜游宫·烛影摇红》词:“波影翻帘,泪痕凝蜡, 青山馆 。故人千里念佳期,襟佩如相款。”参见“ 青山 ”。
《國語辭典》:青山  拼音:qīng shān
青绿色的山峦或山脉。如:「这间旅馆四周青山环绕,吸引了不少来此休閒度假的游客。」唐。白居易〈洛阳有愚叟〉诗:「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漢語大詞典》:灵壁石(靈壁石)
石名。产于 安徽省 灵璧县 的 磬石山 。此石埋在深山沙土中,掘之乃见。色如漆,间有细白纹如玉,叩之声音清越。《书·禹贡》所谓“ 泗 滨浮磬”,即指此。以其形状奇特,常用以装点假山。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上皇始爱灵壁石,既而嫌其止一面,遂远取太湖。”参阅 宋 杜绾 云林石谱·灵璧石、 明 文震亨 长物志·灵璧
《漢語大詞典》:小岘春(小峴春)
茶叶名,即六安茶。产于 安徽省 六安县 。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卷十五:“ 小峴山 ,在 六安州 。六安茶号小峴春。” 清 金农 《茶事八韵》:“何如小峴春,独饮通仙默。”
分類:茶叶安徽
《国语辞典》:六安县(六安县)  拼音:liù ān xiàn
县名。在安徽省合肥县西、渒河东岸,旧为州。境内产茶,极为著名,为大陆地区最北的产茶地区。
《国语辞典》:合肥县(合肥县)  拼音:hé féi xiàn
县名。安徽省省会,因淮水与肥水在此会合而得名。位居安徽省的中心地带,有淮南铁路经过,公路四通八达,是淮南重镇。农产以米、麦为主。今大陆地区将本县废去,新设合肥市。
《国语辞典》:张潮(张潮)  拼音:zhāng cháo
人名:(1)字山来,一字心斋。清朝徽州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生卒年不详。以岁贡官翰林孔目。编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著有《幽梦影》、《花影词》等。(2)生卒年不详。黄花冈革命先烈之一。由广东乐从起义,至佛山阵亡,年仅十八岁。
《国语辞典》:丰乐亭(丰乐亭)  拼音:fēng lè tíng
位于安徽省滁县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为宋欧阳修所建,并作丰乐亭记之,由苏轼书字刻石。
《漢語大詞典》:云母竹(雲母竹)
竹名。相传 安徽省 凤阳县 南有 云母山 ,山上有云母石,产大竹。竹皮色与云母石相似,因名。初学记卷二八引 晋 郭义恭 《广志》:“云母竹,大竹也。” 唐 皮日休 《洛中寒食》诗之二:“ 洛水 万年云母竹, 汉 陵千载野棠花。” 元 李衎 《竹谱详录·竹品谱·云母竹》:“云母竹,簜竹之巨者也。《濠梁图经》曰:出 钟离 南四十里 云母山 。山有云母石,竹皮之色似之,因以为名。”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云母竹一节可为船。”
《漢語大詞典》:玻瓈泉
泉名。亦名 六一泉 。在 安徽省 滁县 西南 醉翁亭 侧。 明 宋濂 《瑯琊山游记》:“亭( 醉翁亭 )侧有 玻瓈泉 。又名 六一泉 。”
《國語辭典》:花鼓戏(花鼓戲)  拼音:huā gǔ xì
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民间杂艺。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通常为男女二人,一人执锣,一人背鼓,边歌边舞。由于流行地区及表演形式的差别,有各种花鼓。也称为「花鼓」。
《國語辭典》:捻子  拼音:niǎn zi
1.搓紧成条的绳状物。如:「药捻子」、「纸捻子」。也称为「筒子」、「捻儿」。
2.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活动于北方的捻匪。参见「捻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