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刘守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彭城人。武则天时为吏,有令名。长安中,为巡察使所荐,授登封令。则天令宰相各举堪为员外郎者,守悌拜司门员外郎。历祠部员外郎。后至陕州刺史、刑部侍郎。
突骑施娑葛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 【介绍】: 唐时西突厥别部首领。乌质勒子。中宗神龙二年,袭嗢鹿州都督、怀德郡王。景龙二年,自立为可汗,陷安西。唐不得已册为十四姓可汗。明年,请降,拜归化可汗,赐名守忠。与其将阙啜忠节交怨,宰相宗楚客纳忠节赂,娑葛因杀唐御史中丞冯嘉宾,遣兵攻塞。安西都护牛师奖与战,败死。表索楚客头。后其弟遮弩叛归默啜,引北突厥兵来攻,娑葛被擒,与遮弩并见杀。
刘守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彭城人。武则天时,历户部员外郎、金部郎中。圣历二年,自洛州刺史授湖州刺史,迁太常少卿。有《四部言心》十卷。
张守洁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中,为秦州都督。八年,为陇右道按察使。十年,召为右监门卫将军。迁尚书左丞。十四年,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卒官。玄宗悯之,制官造灵舆,给传还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2—741 【介绍】: 唐宗室。本名光仁,后改今名。李贤子。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以父得罪,处宫中十余年不出庭院。中宗即位,授光禄卿同正员,寻诏封邠王。玄宗开元初历六州刺史。然惟弋猎酣乐,不领事。
全唐文·卷九十九
守礼。章怀太子次子。始名光仁。垂拱初改今名。授太子洗马。嗣爵雍王。武后革命。畏疾宗室。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闭处宫中十馀年。圣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相王。许出外邸。守礼等始居外。改司议郎中。中宗立。复故封。拜光禄卿。唐隆元年进封邠王。睿宗立。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开元初。累为州刺史。皆择僚首。持纲纪。惟弋猎酣乐。未尝领事。后还京师。二十九年薨。年七十馀。赠太尉。
和守阳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7—741 【介绍】: 唐扶风人,字守阳。和士开裔孙。中宗景龙间,为碛西支度营田判官。时宗楚客欲陷郭元振,逼守阳诬證之,守阳拒不从。曾为册立突骑施可汗使。使还,迁北庭都护府长史。改播川郡太守,寻迁北庭副都护,专知支度营田十年,储积巨亿。迁陇右节度副大使,改陇西郡太守。迁江华郡太守,卒于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并州太原人。睿宗时,为河南令。玄宗开元初,自楚州刺史,授万年令,封南安县公,改京兆少尹。五年,为河南少尹。官至库部郎中、同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 【介绍】: 唐陕州河北人。玄宗开元十五年镇瓜州,修筑州城,连败吐蕃兵,并修复渠堰,以利灌溉。二十一年移镇幽州,任河北节度副大使,屡胜契丹。后以讳败为胜贬括州刺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闽人。住同爱寺。善劝诱闽中士民慕悦之。纾急解难。若己饥渴。精舍庵庐所至有成就。开元十年议于其寺。开浴室以便大众。然地势视他处隆亢。泉出其下。且远不易致。虽枯槔瓶绠无用也。既而卑远之源一夕顿涸。忽清泉迸出。去浴室二十馀步。而近。识者以为如诚德所感云。
李昊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5—757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字守贤。武周万岁登封中,以门子入仕,拜务州武义主簿,充海运判官。历任交城尉、怀州司士、会宁郡长史、朔方节度判官、银川郡司马、灵武郡长史、庐江郡长史。肃宗至德元年,除黄州刺史,迁吉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其学长于地理。有《史记正义》。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守节。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
杨守纳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八
守纳。玄宗时擢书判拔萃科。
荔非守瑜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 【介绍】: 唐人。为将军。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破陈留,陷荥阳。次□子谷,守瑜邀击之,杀数百人,流矢及禄山舆,禄山不敢过,乃取谷南而过。守瑜矢尽,投河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70 【介绍】: 唐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范,字坚道。依苏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复游方寻礼,历二百余郡。从善无畏受菩萨戒,从普寂传楞伽心印。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举高行,隶名大林寺。代宗大历二年,移住杭州灵隐寺。浙中名僧,多从之受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坚道。姓范氏。钱唐人。齐信安太守瑝八叶孙。既薙染。遂依苏之支硎寺圆大师。受具戒。登坛之夕。独见光长丈馀。久之乃灭。盖其得戒之相也。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遍礼天下圣迹。以博所闻见。寻从无畏三藏。受菩萨戒。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论二十过。南山律抄四十过。始愿诵华严经。即于中夜梦。神人以一珠施之。觉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台山中。揽阅凡二百过。以毕其愿。且披大藏三过。开元二十六年。诏举高行。因隶贯庐山大林寺。大历二年。移藉天竺灵隐峰。五年三月。寓止龙兴净土院。谓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长绳系白日者。岂足以同语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终。寿七十一。腊四十五。建塔以窆。门人皎然如昼为之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守直。字坚道。钱塘人也。姓范氏。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玄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所受具足律仪。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持久方灭。盖得戒之验也。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练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迹所至无不至焉。见无畏三藏为受菩萨戒。闻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二十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双机。在乎圆音未尝少异乃立愿诵华严经。还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二百遍。追夙心也。宏览大藏经三过。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俗道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乘如而去。示其心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景落桑榆岂淹久也。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终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度人多矣。显名者洞庭辩秀湖州皎然惠普道庄会稽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昼公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性高介。与人游不变穷达。居京兆大兴善寺。历岁月。未尝出户。诵法华经满三万七千部。感貉子夜则驯扰听经。乌鹊午则就掌取食。寺庭有青桐四株。盖素所手植者。夏月清荫扶疏。尤可爱。元和中。士大夫之寻凉避俗者多。于此寺桐忽发汗。如墨潘滴沥。飘洒著衣服。不可浣濯。游者患之。素祝之曰。我培拥汝。而汝如此。我且伐汝矣。汗遂不发。则素之志。诚易量耶。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素者。立性高迈与群不同。居京兴善寺恒以诵持为急务。其院幽僻庭有青桐四株。皆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青桐至夏中无何发汗。颇污人衣如輠脂焉。而不可浣。时相国郑公絪。尝与丞郎数人避暑。且恶其滴沥谓素曰。弟子为师伐此树。各植一松可乎。及暮素戏咒之曰。我种汝二十馀年。汝以汗之淋沥为人所恶。同恶木之不可休其下也。来岁若然我必薪之。自尔绝踪矣。素誓不出院。诵法华经三万七千部。夜恒有貉子驯扰来听经。斋时则乌鹊就掌取食。他僧以食诱群羽。皆惊噪而逝。长庆初有僧玄幽。题此院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当时以为住句也。素之终代罔得详焉。 系曰。刺漆树者恒患其少滴。爱故难求。斩魏树者患其多辛。恶之易得。嗟尔青桐发汗世所罕闻。及乎素公诋呵。明年绝迹。岂有出家弟子不如其无情树木乎。既不能为漆与物隔其污。为魏与食加其味乎。苟认师友之弹呵取今完净。传曰。过则勿惮改。本教则悔罪清净。如本无异。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