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多元论(多元論)  拼音:duō yuán lùn
一种哲学派别。认为宇宙的本源为多数之实在所成,与一元论相对。
《漢語大詞典》:顿说(顿説)
佛教语。指主张顿悟的学说。 唐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诸菩萨行自此生故,初成顿説,不同餘经有渐次故。”参见“ 顿悟 ”。
《漢語大詞典》:非决定论
与“决定论”相对。否认一切事物具有因果制约性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它无限夸大偶然性、自由意志,宣扬盲目力量。
《漢語大詞典》:方法论(方法論)
哲学上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第一章:“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对于人们的认识又具有方法论的作用。”《光明日报》1987.3.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是提供给人们一个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各种具体问题时,本身就是多姿多彩、千差万别的。”
《漢語大詞典》:反映论(反映論)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根本对立的哲学学说。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先天就有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只看做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作用。这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漢語大詞典》:浑天说(渾天説)
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一种学说。《书·舜典》“璿璣玉衡” 孔颖达 疏引 三国 吴 王蕃 《浑天说》:“天之形状似鸟卵,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社会发展史·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公元一世纪,著名天文学 张衡 提出‘浑天说’第一次打破了‘盖天说’的束缚。”参见“ 浑天 ”。
《國語辭典》:浑天(渾天)  拼音:hùn tiān
古代认为天形浑圆如鸟卵,地如卵黄,天包于地外,故称天体为「浑天」。《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
《漢語大詞典》:地心说
古代西方认识宇宙的一种学说。由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正式建立。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其他一切天体都绕地球转动,并提出“本轮”、“均轮”系统和偏心圆模型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中各种复杂现象。
《漢語大詞典》:地动说(地動説)
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学说。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 格理莱 倡地动说, 达尔文 说进化论,摇动了宗教、道德的基础,被攻击原是毫不足怪的。”
《國語辭典》:大陆漂移说(大陸漂移說)  拼音:dà lù piāo yí shuō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Wegener)所提出,他透过比对各大陆之间古气候、古生物、岩层、地质构造以及大陆边缘形状,认为现今的大陆在二亿五千万年前是连在一起的古大陆,后来因大规模相对运动而分裂成数块,成为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漢語大詞典》:地圆说(地圓説)
以大地为球形的学说。相传为古 希腊 人 亚诺芝曼德 、 毕达哥拉斯 及 挨拉托色尼 所首创。至16世纪初, 葡萄牙 人 麦哲伦 绕地球一周,18世纪 英国 科学家 牛顿 以力学理论证明太阳系中各行星之形状,此学说遂为世人所公认。
《國語辭典》:颠扑不破(顛撲不破)  拼音:diān pū bù pò
无论怎么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能改易。《朱子语类。卷五。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也作「颠簸不破」、「颠扑不碎」。
《國語辭典》:赤县神州(赤縣神州)  拼音:chì xiàn shén zhōu
中国的代称。简称为「赤县」、「神州」。《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糊涂世界。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也称为「神州赤县」。
《國語辭典》:达尔文学说(達爾文學說)  拼音:dá ěr wén xué shuō
达尔文所主张有关生物演化(或称进化)过程的学说。他认为,生物在同种或异种的个体之间作激烈的竞争,又因暴露在环境威胁之下,结果能适应环境者生存,不能适应者灭亡。这种自然淘汰的过程,使生物保存其有利繁衍的适应性,进而促成其遗传因子,趋向能适应环境的型态演化。也称为「达尔文主义」。
《國語辭典》:存在主义(存在主義)  拼音:cún zài zhǔ yì
一种对现代西方深具影响力的哲学。此种哲学最先在探讨存在的意义,继而阐明存在的方式,及人的存在与上帝超越性的关系。代表的思想家有丹麦的齐克果、德国的海德格、法国的沙特等人。这种学说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先存在才决定他的本质(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本质先于存在,认为所有人天生本质一致,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无论何时代、何地域的人都一样)。此差异成为其主要特色。
《漢語大詞典》:儒教徒
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吴虞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是 少正卯 之诛,儒教徒亦不敢竟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