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精舍 拼音:jīng shè
《國語辭典》:都讲(都講) 拼音:dū jiǎng
1.古时主持学舍的人。
2.学舍主讲的人。《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
3.讲唱变文时担任唱经的人。
2.学舍主讲的人。《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
3.讲唱变文时担任唱经的人。
《國語辭典》:南学(南學) 拼音:nán xué
1.太子的学舍。周代有东、南、西、北四学,加太学为五学,南学即五学之一。《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始民不诬矣。」
2.南朝宋何尚之,在南郭外立学聚生徒,士人多慕道来游,称为「南学」。《宋书。卷六六。何尚之传》:「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其所治的经学大多承袭魏晋学风,又受佛教影响,所作的义疏比经注更加详细,故称为「南学」。
2.南朝宋何尚之,在南郭外立学聚生徒,士人多慕道来游,称为「南学」。《宋书。卷六六。何尚之传》:「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其所治的经学大多承袭魏晋学风,又受佛教影响,所作的义疏比经注更加详细,故称为「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