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毁仲尼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卷十《子张》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例句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杜牧 杜秋娘诗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5~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唐·成玄英疏:「讳,忌也,拒也。穷,否塞也。通,泰达也。夫子命仲由来,语其至理云:『我忌于穷困,而不获免者,岂非天命也!求通亦久,而不能得者,不遇明时也。夫时命者,其来不可拒,其去不可留,故安而任之,无往不适也。』夫子欲显明斯理,故寄之穷讳,而实无穷讳也。」
典故
七窍凿开
 
混帝凿
 
混沌未凿
 
混沌窍
 
混沌凿
 
浑沌忧
 
无孔窍
 
窍凿存
 
窍凿混沌
 
窍凿浑沌
 
谋混沌
 
凿混沌
 
凿破浑沌
  
凿窃
 
凿开混沌
 
体貌隳


《庄子集释》卷三下〈内篇·应帝王〉~309~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简文云:「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神速譬有为,合和譬无为。」引崔(崔撰)云:「浑沌,无孔窍也。」

简释

凿窍:喻破坏自然,改变原貌。唐韩愈《嘲鼾睡》:“南帝初奋极,凿窍泄混沌。”


例句

自言混沌凿不死,大笑老彭非久视。 李咸用 临川逢陈百年

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 韩愈 嘲鼾睡二首之二

典故
相关人物
孔子
 
季孙


《论语·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例句

祸稔萧墙终不知,生人力屈尽边陲。 储嗣宗 长安怀古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王翰 饮马长城窟行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长城

典故
奸人妇人之泣

相关人物
孔穿(字子高)


《孔丛子》卷下《儒服》
「子高游赵,平原君客有邹文季节者、与子高相善。及将还鲁,诸故人诀既毕,文、节送行,三宿临别,文、节流涕交颐,子高徒抗手而巳。分背就路,其徒问曰:『先生与彼二子善,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悽怆流涕,而先生厉声高揖,此无乃非亲亲之谓乎?』子高曰:『始焉谓此二子丈夫尔,乃今知其妇人也。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其徒曰:『若此二子之泣非邪?』答曰:『斯二子良人也,有不忍之心,若于取断,必不足矣!』其徒曰:『凡泣者一无取乎?』子高曰:『有二焉,大奸之人,以泣自信;妇人懦夫,以泣著爱。』」

例句

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 罗隐

典故
建安诸子

相关人物
孔融
 
徐干
 
应玚
 
曹丕(魏文帝)
 
王粲(字仲宣)
 
阮瑀(字元瑜)
 
陈琳


《昭明文选》卷五十二〈论二·典论论文〉~2270~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典故
孔雀屏开
 
屏开金雀
 
金屏选中
 
雀屏中选

相关人物
窦毅


《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上·高祖太穆皇后窦氏〉~263~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例句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杜甫 李监宅

典故
九牧争羡

相关人物
孔融
 
曹操(魏武帝)


《昭明文选》卷四十一〈书上·论盛孝章书〉~87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唐·李善注:「九牧,犹九州也。左氏传,王孙满曰:贡金九牧。孙卿子曰:文王鉴于殷纣,此其所以伐殷王而受九牧也。」
典故 
韦编绝

相关人物
孔子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37~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例句

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 周弘亮 除夜书情

孔壁采遗篆,周韦考绝编。 崔日知 冬日述怀奉呈韦祭酒张左丞兰台名贤

志业尝探绝编义,风尘虚作弃繻生。 权德舆 送殷卿罢举归淮南旧居

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 权德舆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 许浑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

年逾知命志尤坚,独向青山更绝编。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讲易台

典故
相关人物
孔融


《昭明文选》卷四十一〈书上·论盛孝章书〉~874~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例句

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杜甫 行次昭陵

典故
君臣鱼水
 
诸葛三分汉
 
鱼得水

相关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2~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典故
君子墓
 
延陵葬子

相关人物
孔子
 
季礼


《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唐·孔颖达疏:「(号者三)乃右而围绕其封兼且号哭而绕坟三?也。」

例句

延陵今葬子,空使鲁人观。 司空曙 哭王注

有吴君子墓,返葬故山遥。 窦牟 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

典故
相关人物
孔融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列传〉~2263~
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荅,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孔融〉~2277~
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例句

多惭孔北海,传教及衡门。 李德裕 余所居平泉村舍近蒙韦常侍大尹特改嘉名因寄诗以谢

殷勤孔北海,时节易流移。 武元衡 送兄归洛使谒严司空

朝瞻孔北海,时用杜荆州。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

典故
孔淳辞散骑

相关人物
孔淳之


《南史》卷七十五《隐逸上·孔淳之传》
孔淳之字彦深,鲁人也。祖惔,尚书祠部郎。父粲,秘书监徵,不就。……淳之少有高尚,爱好坟籍,为太原王恭所称。居会稽剡县。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穷其幽峻,或旬日忘归。尝游山,遇沙门释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载。法崇叹曰:「缅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也。」及淳之还,乃不告以姓。除著作佐郎、太尉参军,并不就。……元嘉初,复徵为散骑侍郎,州刺史,出都与别,司徒王弘要淳之集冶城,即日命驾东归,遂不顾也。元嘉七年卒。

例句

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

典故
孔父伤时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子罕》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

例句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杜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漢語大詞典》:讳穷(諱窮)
谓嫌憎困厄潦倒。庄子·秋水:“ 孔子 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成玄英 疏:“讳,忌也,拒也。穷,否塞也。” 宋 陈师道 《五子相送至湖陵》诗:“中年患别多作别,早日讳穷常得穷。” 清 孙枝蔚 《岁暮寓中遣怀》诗之四:“之子知宜室,吾家不讳穷。”
分類:困厄潦倒
《國語辭典》:凿窍(鑿竅)  拼音:zuò qiào
凿孔开窍。参见「凿浑沌」条。《文苑英华。卷五九八。唐。许敬宗。谢敕书表》:「伏开瑶检,等凿窍而睹虹霓。」
《國語辭典》:祸起萧墙(禍起蕭牆)  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萧墙,屏障大门的墙壁,比喻内部。祸起萧墙比喻灾祸或灾难发生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这次的危机纯粹是祸起萧墙,看来董事长得重新整顿一番了。」
《國語辭典》:萧墙(蕭牆)  拼音:xiāo qiáng
萧,肃敬。墙,屏风。古代君臣相见的礼节,到屏风之处而更加肃敬。故以萧墙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漢語大詞典》:绝编(絶編)
1.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读,韦编三絶。”后因以“絶编”为 孔子 读《易》的典故。《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絶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
2.犹绝学。晋书·皇甫谧传:“求絶编於天籙,亮我躬之辛苦。”参见“ 絶学 ”。
3.犹残编。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侍郎徐公帖后》:“絶编坏简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分類:孔子
《國語辭典》:绝学(絕學)  拼音:jué xué
1.失传的学术。《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司徒掾班彪曰》:「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文明小史》第六○回:「大家涉猎新书还来不及,……我看讲究这门的渐渐要变作绝学快了。」
2.废绝学问。《老子》第二○章:「绝学无忧。」《庄子。山木》:「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
3.造诣独到的学术。
《漢語大詞典》:绝足
1.喻指千里马。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 燕 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絶足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风云随絶足,日月继高衢。” 宋 黄庭坚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诗:“盐车之下有絶足,败羣勿纵为民残。”
2.指奔驰神速之足。 宋 秦观 《李泌论》:“鸟焚其巢,虽有劲翮,无所归;兽失其穴,虽有絶足,无所恃。”
3.谓杜门不出。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 顾东江 ﹞以侍郎家居,絶足不与外事,闭门闲适,学为老圃。”
《漢語大詞典》:孔北海
即 孔融 。 汉 末文学家, 建安 七子之一。因其曾为 北海 相,故称。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朝瞻 孔北海 ,时用 杜荆州 。” 唐 李德裕 《余所居平泉村舍近蒙韦常侍大尹特改嘉名因寄诗以谢》:“多惭 孔北海 ,传教及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