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铜泡(銅泡)
子弹“底火”部分的俗称。 梁斌 《播火记》四二:“猛地又想起一个办法,弄了一堆穰柴,放在石桌上,把铜泡叩在柴上,拿起烟锅拼命凿着泡顶,凿着凿着,啪地一声响,腾起一阵烟火。”
分類:子弹部分
《漢語大詞典》:哑火
火药引爆后不爆炸或炮弹、子弹等打不响
比喻该说话时不说话。例如:那么爱说话的人,今天怎么哑火了。
《漢語大詞典》:硝云弹雨(硝雲彈雨)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 梁启超 《论自治》:“羣四万万无法律之人而能立国,吾未之前闻。然则岂待与西人相遇于硝云弹雨之中,而后知其胜败之数也?”
《國語辭典》:信号弹(信號彈)  拼音:xìn hào dàn
用以传发信号的枪弹。发射后能产生有颜色的光或烟,用来通讯联络。
《国语辞典》: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拼音:zì dòng bù qiāng
武器名。一种一扣扳机即可连续发射数发子弹的步枪。
《国语辞典》:白朗宁(白朗宁)  拼音:bái lǎng níng
1.人名。(Robert Browning, 西元1812~1889)英国诗人。十九岁开始写作。其作品大都感情纯挚,描写性格和心理分析尤其深刻细微。与丁尼生(Tennyson)合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双星」。作品有《钟与石榴树》、《男与女》、《指环与书》等。
2.武器名。一种手枪。子弹装在手柄内,可自动上膛,且发射后,弹壳自动退出,让另一颗子弹上膛。为美国人白朗宁(John Browning)发明,于西元一八九九年正式制成。也译作「勃郎宁」。
《国语辞典》:膛炸  拼音:táng zhà
枪管中为物堵塞,以致子弹无法射出,瓦斯积存过多,压力太大,造成子弹提前在膛内爆炸的现象。
《国语辞典》:防弹衣(防弹衣)  拼音:fáng dàn yī
为防止子弹、炮弹碎片等穿过人体而特别设计的衣服。可依材质、距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防护效果。如:「警察在逮捕枪击要犯时,都会身著防弹衣,以策安全。」也称为「防弹背心」。
《漢語大詞典》:子母筒
子弹壳。 萧军 《八月的乡村》六:“放完枪的子母筒也不要丢了,留着卖铜也是很值钱呢!”
分類:子弹弹壳
《国语辞典》:鎗弹(鎗弹)  拼音:qiāng dàn
鎗所用的子弹。也作「枪弹」、「鎗码」。
分类:子弹
《国语辞典》:前膛  拼音:qián táng
子弹由前口装入的旧式枪炮,称为「前膛」。
《国语辞典》:色弹(色弹)  拼音:sè dàn
一种装设于色弹玩具枪的子弹。打到人后内部油彩立即撞散,被射中时相当的痛,极具真实感,故美国新兵训练中心也利用色弹演习作战。
《国语辞典》:擦枪走火(擦枪走火)  拼音:cā qiāng zǒu huǒ
擦拭枪只时意外发生子弹击发的现象。比喻做事因意外而导致预料之外的结果。如:「我们并不怕对方演习的威吓,就怕擦枪走火引起本不该有的争端。」
《国语辞典》:实心弹(实心弹)  拼音:shí xīn dàn
不含炸药的枪炮子弹,大多用生铁铸造,供练习射击或贯穿目标之用。
《国语辞典》:侵彻力(侵彻力)  拼音:qīn chè lì
大陆地区指子弹钻入或穿透物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