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威约(威約)
(1).谓威势为人制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穽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李善 注:“言威为人制约,渐积至此。”
(2).犹威信。威望和信约。 清 吴伟业 《读史杂诗》之二:“ 商君 刑师傅,徙木见威约。”
《漢語大詞典》:奸威(姦威)
淫威;邪恶的威势。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凶令屡招,姦威仍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三:“今王室衰弱,无辅翊之急,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姦威。”
《漢語大詞典》:威燀
比喻威势炽盛。《史记·秦始皇本纪》:“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三世载德,威燀旁达。”
分類:威势炽盛
《漢語大詞典》:威焰(威燄)
亦作“ 威燄 ”。 指显赫的威势气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留用:“是时 严 ( 严嵩 )仅为大宗伯,而威焰已能钳结上下如此。”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南渡诸臣传不备:“ 史弥远 握权卅餘年,威燄甚於 京檜 。” 茅盾 《子夜》四:“如果他还是往日那样的威焰,在此时一怒之下,大概那位耽误了他们 曾 吴 两府要电的本地电报局长总该倒楣的了。”
《漢語大詞典》:威戮
恃其威势以诛杀。晏子春秋·谏上一:“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
分類:威势诛杀
《漢語大詞典》:下风雹(下風雹)
比喻施威势。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你待将 荆州 地面来争, 关云长 听的闹,他可便下风雹。” 元 刘庭信 《折桂令·忆别》曲:“想那厮胡做胡行,粧啉粧呆。殢风月似缘木求鱼,恋风花守株待兔,下风雹打草惊蛇。”
分類:施威威势
《漢語大詞典》:风飑
风大而急。(1)比喻势盛。 汉 班固 《答宾戏》:“游説之徒,风颮电激。”(2)比喻威势。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四折:“他待显耀雄豪,乱下风颮。”
分類:威势
《漢語大詞典》:陵威
谓以威势使之折服。晋书·孙楚传:“偏师同心,上下用力,陵威奋伐,罙入其阻,并敌一向,夺其胆气。”《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爰始协规,则翼赞景业,陵威致讨,则克剪梟鲸。”
分類:威势折服
《漢語大詞典》:毒威
凶恶的威势。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私产制度的遗恩!你偶像创造的遗恩!比那洪水的毒威还要剧甚!”
分類:凶恶威势
《漢語大詞典》:庶威
指众暴虐之人。书·吕刑:“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 孔 传:“众为威虐者。”一说为盛其威势。见 周秉钧 《尚书易解》
分類:暴虐威势
《漢語大詞典》:私威
个人的威势。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君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汉 桓宽 盐铁论·禁耕:“ 吴王 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賑赡穷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
分類:个人威势
《國語辭典》:威吓(威嚇)  拼音:wēi hè
凭藉威势吓諕人。《福惠全书。卷九。编审部。编审馀论》:「夫人丁视原额若干,不宜妄增,往往奸胥簧诱本官,威吓户长滥报。」《红楼梦》第四四回:「我才和众人劝了他们,又威吓了一阵,又许了他几个钱,也就依了。」
《漢語大詞典》:兵棱(兵稜)
谓军队的威势。 宋 曾巩 《冬暮感怀》诗:“天时倾人意,踊跃士气增。大义虽不杀,四方慑兵稜。”
分類:军队威势
《漢語大詞典》:炽灼(熾灼)
(1).形容威势极盛。新唐书·奸臣传上·许敬宗:“朝廷重足事之,威宠炽灼,当时莫与比。”
(2).炽热。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头脑昏瞶得不堪,沉重得不堪,炽灼得如像火炉一样。”
《國語辭典》:势头(勢頭)  拼音:shì tóu
1.势力、声势。《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那老儿与一官宦人家薄薄里有些瓜葛,冒著他的势头,专在地方上吓诈人的钱财,骗人酒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夫假势头已过,早已发作不出了。」
2.情势。《三国演义》第三九回:「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见势头勇猛,正要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