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5,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
金粟如来
念如意足
命如风中灯
供具如意愿
供养如意愿
依言真如
法身如来
如法性实际三名
法性真如
法无别真如
佛类词典(续上)
非安立真如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
金粟如来
念如意足
命如风中灯
供具如意愿
供养如意愿
依言真如
法身如来
如法性实际三名
法性真如
法无别真如
非安立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说,二真如之一。真如有真如如常等种种义理差别之施设,谓为安立真如或安立谛,真如之体性,固离名字之相,离心缘之相,寂灭无为,谓为非安立真如或非安立谛。盖安立真如为真如之相状,非安立真如为真如之体性也。起信论称之为依言真如,离言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术语)唯识论所说,二真如之一。真如有真如如常等种种义理差别之施设,谓为安立真如或安立谛,真如之体性,固离名字之相,离心缘之相,寂灭无为,谓为非安立真如或非安立谛。盖安立真如为真如之相状,非安立真如为真如之体性也。起信论称之为依言真如,离言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西方阿弥陀之修法。与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经一卷同本。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西方阿弥陀之修法。与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经一卷同本。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大教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有同名异译二经:一、三卷,为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三),是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通常所说之金刚顶经,即指本经。一、二卷四品,设修习供养之方规。此乃仪轨也。皆为唐不空译。然金刚顶之全本,有十万偈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此中不空所译三卷之金刚顶经,止初之一品,后赵宋施护,全译四大品,称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大教王经,有三十卷。
(经名)有同名异译二经:一、三卷,为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三),是正说金刚界曼荼罗之本经也。通常所说之金刚顶经,即指本经。一、二卷四品,设修习供养之方规。此乃仪轨也。皆为唐不空译。然金刚顶之全本,有十万偈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此中不空所译三卷之金刚顶经,止初之一品,后赵宋施护,全译四大品,称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證三昧大教王经,有三十卷。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法王教中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切如来莲华大曼荼罗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由梵本之金刚顶经抄译第二大品降三世观音之曼荼罗者。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由梵本之金刚顶经抄译第二大品降三世观音之曼荼罗者。
金粟如来
【佛学大辞典】
(杂名)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古来盛传此说,然不见经文之本据,或谓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说之,然二经皆不载于经录。维摩经会疏三曰:「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谷响集一曰:「李善所著头陀寺碑,注引发迹经云: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予(寂照)尝检藏中,不得此经。又按复礼法师十门辨惑论,稽疑曰:穷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如来,尚隔罗縠。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知何名何号何论何经?请烦上智示下愚。辨惑曰:金粟之名,传而有据者也。自注云:吉藏师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复礼)未见其本。今检诸经录目(寂照)无此经名。穷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矣。」祖庭事苑三曰:「十门辨惑论云:维摩是金粟如来。吉藏师云: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未见其本。」李白答湖州司马问诗曰:「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是李白自比净名居士也。
(杂名)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古来盛传此说,然不见经文之本据,或谓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说之,然二经皆不载于经录。维摩经会疏三曰:「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谷响集一曰:「李善所著头陀寺碑,注引发迹经云: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予(寂照)尝检藏中,不得此经。又按复礼法师十门辨惑论,稽疑曰:穷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如来,尚隔罗縠。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知何名何号何论何经?请烦上智示下愚。辨惑曰:金粟之名,传而有据者也。自注云:吉藏师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复礼)未见其本。今检诸经录目(寂照)无此经名。穷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矣。」祖庭事苑三曰:「十门辨惑论云:维摩是金粟如来。吉藏师云: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未见其本。」李白答湖州司马问诗曰:「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是李白自比净名居士也。
念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如意足)
【三藏法数】
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术语)(参见:四如意足)
【三藏法数】
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四如意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术语)又名四神足。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四种之禅定也。前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又名神足。如意者如意而得也。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又总曰六通,是定所生之果也。足者所依之义,如身依足而立。又六通等之如意,依此四种之定而起,故名定为足,又神者灵妙之德,此定为能生灵妙果德之所依,故名足。智度论十九曰:「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然四如意足之称目,异说颇多,智度论及法界次第,列欲,精进,心,思惟,辅行七列欲,精进,一心,思惟,是同一也。俱舍论则列欲勤心观,四教仪则列欲念心慧。俱舍光记二十五曰:「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一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二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三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住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四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加行位中虽有多法,而此四法资益最胜,故从此四者而名。」俱舍论二十五曰:「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中略)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二、念 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进 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慧 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三藏法数】
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命如风中灯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常之人生,如风吹之灯火也。归敬仪上曰:「经曰: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时至。冥冥随业缘,不知生何道。」
(譬喻)无常之人生,如风吹之灯火也。归敬仪上曰:「经曰: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今日复明日,不觉死时至。冥冥随业缘,不知生何道。」
供具如意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供养具如意愿。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欲使菩萨供养诸佛之品具如意之愿也。
(术语)又曰供养具如意愿。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之愿名。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欲使菩萨供养诸佛之品具如意之愿也。
供养如意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指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愿而言:与供具如意愿同。
(术语)指四十八愿中,第二十四愿而言:与供具如意愿同。
依言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离言真如而言,(参见:真如条附录二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术语)对于离言真如而言,(参见:真如条附录二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法身如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身虽无去来,而依隐没之如来藏显现为法身,名曰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佛。
(术语)法身虽无去来,而依隐没之如来藏显现为法身,名曰如来。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佛。
如法性实际三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般若经多用此三名,同一空理之异名也。谓但以观有浅深,而分三名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如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合别?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但用观有浅深,故别立三名。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定是何木,名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耳。」
(名数)般若经多用此三名,同一空理之异名也。谓但以观有浅深,而分三名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如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合别?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但用观有浅深,故别立三名。始见法实,如远见树,知定是树,名为如。见法转深,如近见树,知定是何木,名为法性。穷尽法实,如尽知树根茎枝叶之数,名为实际。此三未始非树,因见为异耳。」
法性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与真如,异名同体也。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与真如。法性与真如,是同体异名。
(术语)法性与真如,异名同体也。起信论曰:「法性真如海。」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与真如。法性与真如,是同体异名。
法无别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参见:真如)附录。
(术语)十真如之一。(参见:真如)附录。
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