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痟首
头痛病。周礼·天官·疾医:“春时有痟首疾。” 孙诒让 正义:“云‘春时有痟首疾’者,谓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痟痛而在首也。” 南朝 梁简文帝 《劝医论》:“故疟寒痟首,致毙不同;伐性烂肠,摧年匪一。” 明 宋濂 《送戴原礼还浦阳序》:“视万民四时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痒疥,秋之疟寒,冬之嗽欬,二气皆分而治之。”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今疾病见古书:“周礼‘春时有痟首疾’,即説文之‘酸痟头痛’也。”
分類:头痛
《國語辭典》:发烦(發煩)  拼音:fā fán
感觉到烦躁。如:「这些事情乱七八糟的,真令人发烦。」
《漢語大詞典》:疠痟(癘痟)
疫病和头痛病。文选·左思〈蜀都赋〉:“芳追气邪,味蠲癘痟。” 刘逵 注:“癘气,不和之气也;痟,亦头病也。”
《漢語大詞典》:痟疾
(1).消渴病。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在 大梁 遭命不造,发痟疾而卒。” 唐 陆贽 《李澄赠司空制》:“痟疾攻中,痈疽发外。”参见“ 消疾 ”。
(2).头痛病。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奚陟推案》:“ 陟 先有痟疾,加之热甚,茶不可待,躁闷颇极。”
《漢語大詞典》:消疾
(1).消渴病。后汉书·李通传:“﹝ 通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 李贤 注:“消,消中之疾也。”参见“ 消渴 ”。
(2).消除疾病。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并抗吻以除烦,永咀牙而消疾。” 北周 庾信 《温汤碑》:“岂若醴泉消疾,闻乎 建武 之朝。” 倪璠 注引后汉书:“ 光武 中元 元年夏,京师醴泉涌出,饮者固疾皆愈。”
《漢語大詞典》:厥逆
(1).中医学病症名。指手足厥冷。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絶。”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2).中医学病症名。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参阅《灵枢·癫狂》
(3).中医学病症名。指久久头痛的一种。参阅《素问·奇病论》
《漢語大詞典》:扎脑子
感到头痛。例如:这些话我听着实在扎脑子。——西虹《家》
分類:到头头痛
《國語辭典》:太阳膏(太陽膏)  拼音:tài yáng gāo
贴在太阳穴上的膏药,用于治疗头痛。
《国语辞典》:羊毛疔  拼音:yáng máo dīng
病名。患者有头痛、寒热似伤寒的症状,胸部、背部有红点,以针刺破,可取出形似羊毛之物。发病很急,严重时将导致死亡。
《国语辞典》:风热感冒(风热感冒)  拼音:fēng rè gǎn mào
因受到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都称为「风热感冒」。
《国语辞典》:肝火上炎  拼音:gān huǒ shàng yán
中医上指因肝气郁结,化火上逆而引起头痛晕眩、耳鸣耳聋、急躁易怒、口苦咽乾等病症。
《国语辞典》:脑神经衰弱(脑神经衰弱)  拼音:nǎo shén jīng shuāi ruò
非正式诊断名称,主要症状为容易疲劳、激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昏、头痛、失眠、焦虑等。
《国语辞典》:边头风(边头风)  拼音:biān tóu fēng
病名。头痛如破裂,或左右红肿如核。
《国语辞典》:害头疼(害头疼)  拼音:hài tóu téng
患头痛。《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只见珍哥还在床上害头疼,起不来,身上增寒发热的。」
分类:头痛
《国语辞典》:发头风(发头风)  拼音:fā tóu fēng
头痛病发作。《通俗常言疏證。医病。发头风》引《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流口水,发头风。」
《國語辭典》:肝风(肝風)  拼音:gān fēng
中医上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引发头晕目眩,四肢抽搐,口眼歪斜等病症。也称为「肝风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