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9,分1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权德舆(字 载之 号 得人 文 行第 三 扶风郡公 )
段成式(字 柯古 行第 十六 )
皮日休(字 袭美、逸少 号 间气布衣、鹿门子、醉吟先生、醉民、醉士 世称 皮陆 )
安德裕(字 益之、师皋 )
贾黄中(字 娲民 )
李宗讷(字 大辨 )
赵安仁(字 乐道 文定 )
李昭述(字 仲祖 恪 )
李宗谔(字 昌武 )
钱惟演(字 希圣 文僖、思 )
李仲容(字 仪父 )
马季良(字 元之 )
聂冠卿(字 长孺 )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
其它辞典
张九龄(字 子寿 号 曲江 尊号 唐曲江公 始兴公、始兴县伯、曲江男 名 博物 别称 贤相 文献 )权德舆(字 载之 号 得人 文 行第 三 扶风郡公 )
段成式(字 柯古 行第 十六 )
皮日休(字 袭美、逸少 号 间气布衣、鹿门子、醉吟先生、醉民、醉士 世称 皮陆 )
安德裕(字 益之、师皋 )
贾黄中(字 娲民 )
李宗讷(字 大辨 )
赵安仁(字 乐道 文定 )
李昭述(字 仲祖 恪 )
李宗谔(字 昌武 )
钱惟演(字 希圣 文僖、思 )
李仲容(字 仪父 )
马季良(字 元之 )
聂冠卿(字 长孺 )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818 【介绍】: 唐天水略阳人,字载之。权皋子。四岁即能属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成《童蒙集》,名声日大。德宗雅闻其名,征为太常博士。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再迁中书舍人。贞元末,拜礼部侍郎,三掌贡举,号为得人。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后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改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德舆综贯经术,其文雅正赡缛。卒谥文。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5 字载之,排行三,原籍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权皋之子。幼慧,15岁为文已数百篇。德宗时任包佶转运从事、太常博士、左补阙、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三掌贡士,号为得人。元和五年(810)相于宪宗,直言敢谏,宽和待下。3年后,出为东都留守、刑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以疾归阙,殁于道。生平事迹见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与新、旧《唐书》本传。今有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诗文雅正赡缛,为一代宗匠。“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唐才子传》卷五),以奉和、应制、酬赠、送别为主要内容,五古、五绝成绩较大,严羽以为有“绝似盛唐者”,“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沧浪诗话·诗评》),王世贞称其诗为“铁中铮铮者”(《艺苑卮言》卷四)。有《权载之文集》50卷传世。其诗,《全唐诗》编为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唐诗汇评
权德与(761-818),字载之,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居润州丹问(今江苏丹阳)建中中,为包佶转运从事。贞元初,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佐江西李兼幕。七年,召为太常博士,改右补阙。迁起居舍人、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均知制诰。除中书舍人,十八年,兼知贡举。迁礼部侍郎,转户、兵、吏三部侍郎、太子宾客,复为兵部,迁太常卿。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八年,留守东都。复历大常卿、刑部尚书。十一年,出镇兴元。卒。德舆工诗善文,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故时人尊为宗匠。达官名人碑志集序,多出其手。有《权德舆集》五十卷,今存。又《制集》五十卷、《童蒙集》十卷,均佚。《全唐诗》编诗十卷。全唐诗补逸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田各阳人。元和十三年八月,以病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
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贞元时累官礼部侍郎。转户部。元和五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本官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封扶风郡公。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镇兴元。卒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作品评论
石林诗话
德舆在唐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唐诗纪事
德舆,字载之,元和中为相。其文雅正赡缛,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向然可慕。沧浪诗话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唐才子传
德舆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积思经术,无不贾综,手不释卷。虽动土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唐诗品》
权公幼有令度,神情超越,遂专词艺,为时所慕。贞元以后,近体既繁,古声渐杳,公乃独专其美,取隆高代。五言近体,亦先气格而后讨藻,然气候既至,藻亦自丰,其在开元名手,亦堂奥之间者也。《诗源辨体》
权德舆,贞元时人,五言古虽不甚工,然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赓。七言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律诗,五言声气实胜,而七言则未为工。《诗辩坻》
元和诗响,不振已极,唯权文公乃颇见初唐遗构,亦一奇也。灵芬馆诗话
权文公以文草名世,而诗多丰缛修整,无可动人。惟《敷水驿》一绝:“空见水名敷,秦楼诗事无。临风驻征骑,聊复将髭须。”颇有风趣。《清明弋阳》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亦清婉有致。此种甚少也。权公《危语》诗:“被病独行逢乳虎,托风骇浪失棹橹。举人看榜闻晓鼓,孱夫孽子遇妒母。”皆有矛头淅米之意,然无如“举人看榜”一语之妙,身历扯境者与知之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陆韩卿,而远祖嵇叔夜,风流典瞻,累在才多,下笔不休,取评冗散。乃如“浩歌坐虚室,庭树生凉风”,亦自工意发端,通体神远。律裁清稳,七言绮丽;离合建除,称名六府;梁陈小体,亦拟简文,而艳炼不如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3 【介绍】: 唐齐州临淄人,世居荆州,字柯古。段文昌子。以荫为校书郎。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尤深于佛书。累迁尚书郎。历吉州刺史、太常少卿。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于以四六文撰写奏章公文,三人皆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又撰有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3 字柯古,排行十六,其先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后家居荆州(今属湖北)。宰相段文昌之子。以父荫入仕,任职集贤院。武宗会昌三年(843)为秘书省校书郎。宣宗大中初出为吉州刺史。七年(853)返京,后出为处州刺史。十三年罢任,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懿宗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后入为太常卿。四年(863)卒于长安。生平见《旧唐书·段文昌传》、《新唐书·段志玄传》附、《金华子》卷上、《唐诗纪事》卷五七等。今人方南生有《段成式年谱》。成式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殆遍,故文章冠于一时。尤长于骈文,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三人排行皆为十六,故时人称为“三十六体”。退居襄阳时,与温庭筠、余知古、元繇、韦蟾诸人同游徐商幕,赋诗唱和,编为《汉上题襟集》。亦擅文,著书颇多,尤以《酉阳杂俎》最为知名,今传。《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汉上题襟集》10卷,《宋史·艺文志七》记有《段成式集》7卷等,今皆佚。《全唐诗》存诗1卷,与张希复、郑符等游长安诸寺联句若干、词1首。唐诗汇评
段成式(约803-863),字柯古,祖籍临淄邹平(今山东邹平),后徙荆州(今湖北江陵)。段文昌之子。以门荫入仕,官秘书省校书郎。开成五年,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殿修撰,累迁尚书省郎中。大中和,出为吉、处二州刺史。大中末,居襄阳,与温庭筠、韦蟾等唱和。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官终太常少卿。成式博览群书,猎奇好异,撰《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今存。其与温庭筠等襄阳唱和之作编为《汉上题襟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词学图录
段成式(约803-863年) 字柯古。临淄人。唐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与温飞卿、余知古、韦蟾、周繇等相唱和,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多著述,其《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名著,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父段文昌,穆宗宰相,子段安节,音乐家。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七
成式字柯古。宰相文昌子。以荫为挍书郎。累迁尚书郎。出为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34—883后 【介绍】: 唐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咸通八年擢进士第。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交游唱和,人称皮陆。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军下江浙,日休为巢所得,任为翰林学士。巢败,日休下落不明,或云为朝廷所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至吴越依钱镠,或云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薮》、《松陵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4?—883? 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于襄阳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又号醉吟先生、鹿门子、醉民、醉士等。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遂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为《皮子文薮》。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十年,苏州刺史崔璞聘为州军事判官。时陆龟蒙以所业谒崔璞,结识皮氏,相与唱和,皮陆由此齐名。僖宗乾符二年(875)任毗陵副使。黄巢军入江浙,“劫以从军”(《唐诗纪事》卷六四)。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称帝,以其为翰林学士。钱易《南部新书》(卷四)等书谓其因作谶,巢疑讥己,被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〇引《该闻录》云巢兵败后为唐室所害。北宋尹师鲁《皮子良墓志》、陶岳《五代史补》卷一谓其入吴越国依钱镠而终。《文薮》所载早期诗文多有抨击时弊、同情民瘼之作,其中《正乐府》诸什继承白居易《新乐府》,尤为著名。皮陆唱和诗中亦不乏佳作,胡震亨赞其“《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唐音癸签》卷八)。今人萧涤非、郑庆笃校点之《皮子文薮》较为完备。《全唐诗》存诗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唐诗汇评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逸少,后改字袭美,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家贫,隐鹿门山,苦学。早年曾南涉洞庭,登庐山,经箕颍、樊邓入蓝关,行程二万馀里。咸通七年应举不第,退居鹿门,自编诗文十卷为《文薮》。八年(867),登进士第,苏州刺史崔璞召为军事判官,与陆龟蒙等交游唱和,唱和诗编为《松陵唱和集》十卷。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广明元年,黄巢入长安,以日休为翰林学士。巢败,被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流落江南病死。有《胥台集》七卷、《皮日休集》十卷、《诗》一卷、《皮氏鹿门家纱》九十卷,均佚。其《文薮》十卷及《松陵唱和集》存。《全唐诗》编诗九卷。全唐诗补逸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咸通八年登进士。授著作佐郎。迁太常博士。乾符中为毗陵副使。黄巢之乱。陷贼中。伪署学士。使为谶文。疑其讥巳。遂害之。(谨按宋尹师鲁作皮子良墓志云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徙籍会稽依钱氏官太常博士赠礼部尚书与该闻录文献通考诸书所载不同)
作品评论
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若皮日休《九讽》,不足为骚。沧浪诗话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唐才子传
日休性冲泊无营,临难不惧……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诗镜总论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陆龟蒙、皮日休知用实,而不知运实之妙,所以短也。诗薮
七律……皮日休、陆龟蒙驰骛新奇,又一变也。唐音癸签
皮袭美……律体刻画堆垛,讽之无音,病在下笔时先词后情,无风骨为之干也。《诗源辨体》
皮、陆律诗实流于恶,而或以为巧,此千古大谬。《诗源辨体》
予尝以唐律比闺媛:初唐可谓端庄,盛唐足称温惠……皮、陆乃怪恶其丑,见之必唾其面。今好奇之上反以为姣好而慕悦之,此人情之大变,不可以常理推也。《唐诗评选》
皮、陆松陵唱和诗奕奕自别,巧心佳句,城不可掩,如天台、雁宕自不欲与岱、华竞品目。十驾斋养新录
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至皮、陆《松陵集》,则举之不胜举矣。《载酒园诗话又编》
渊明《五柳先生赞》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读《松陵集》仿佛犹存其致。诗不为佳,笔墨之外,自觉高韵可钦,其神明襟度胜耳。吾尤喜其诗序,或数十百言,或数百言,皆疏落有古意。皮、陆并称,吾之景皮,更甚于陆……读其《五贶》诸篇,令人忽忽与之神游。《载酒园诗话又编》
(日休)集中诗亦多近宋调,吴体尤为可憎。四声、叠韵、离合、回文,俱无意味。《石园诗话》
袭美好以“僧”、“鹤”为对仗,如《题鲁望屋壁》十首,言鹤者五,及“因分鹤料家赀减,为置僧餐口数添”、“昨夜眠时稀似鹤,今朝餐数减于僧”、“园蔬预遣分僧料,𢊬粟先教算鹤粮”之类,皆未免词意重复,数见不鲜。与郑都官诗多用“僧”字凡四十馀处,韦庄诗好用“马”字,同是一癖。《东目馆诗见》
袭美律诗无晚唐衰𦬼气……《正乐府》十章,虽不及乐天《新乐府》深透沉痛,而指抉利弊,何让讽谕。时无忌讳,乃得此稗世之作。杂体拟作,亦不减韩、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王绩、王建二家,而祖述汉魏乐府谣谚。寄情疏逸,怀词讽诽,毁华去饰,自有林下风;而显露无馀,排比见迹,是鲁望一流,神情又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0—1002 【介绍】: 宋河南人,字益之,一字师皋。安重荣子。太祖开宝二年进士。初重荣败,其军校秦习匿而养之,因姓秦氏。孩提时即喜笔砚,及就学,遂博贯文史,精于礼传。习卒,行三年丧,乃还本姓。累官知广济军,作《军记》及《图经》,诏嘉奖。太宗至道三年,授金部郎中,出知睦州,还判太府丞。有文集。全宋诗
安德裕(九四○~一○○二),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祖开宝二年(九六九)进士。在宗雍熙初直史馆。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知睦州,还判太府寺。真宗咸平五年卒,年六十三。有集四十卷,已佚。《宋史》卷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1—996 【介绍】: 宋沧州南皮人,字娲民。贾玭子。幼聪悟,六岁举童子科。十五岁举后周进士。累迁著作郎、直史馆。宋太祖建隆三年,为左拾遗。开宝八年,判太常礼院,评定礼文,损益称职。太宗淳化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多荐引文士,然畏慎过甚,时论亦不之许。四年,出知澶州。至道初,拜礼部侍郎兼秘书监。曾集《神医普救方》千卷。有文集。全宋诗
贾黄中(九四一~九九六),字娲民,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六岁举童子科。十五岁举进士,仕后周为集贤校理、直史馆。宋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为右拾遗,历右补阙。开宝八年(九七五)通判定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知升州。五年入为知制诰。八年充翰林学士。端拱初加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参知政事,五年出知澶州。至道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
贾黄中(九四一——九九六),字娲民,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幼聪敏,六岁举童子科,十五岁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太祖建隆三年,迁左拾遗,历左补阙,判太常礼院。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知升州。会江南初平,黄中为政简易,奏上李氏宫中财宝直数百万。归阙,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再知贡举,掌吏部选,加中书舍人。淳化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黄中素嗜文籍,多知台阁故事,有文集三十卷。《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1003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大辨。李昉长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迁第四室长。太宗居藩邸时,每有篇咏,令昉属和,前后数百章,皆宗讷缮写,帝爱其楷丽,擢国子监丞。太平兴国中,预集《神医普救方》。颇习典礼,淳化中吕端引为同判太常礼院。官终比部郎中。全宋文·卷一三二
李宗讷(九四九——一○○三),字大辨,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李昉长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迁第四室长,擢国子监丞。雍熙初改秘书丞,历太常博士,判礼院,累迁比部郎中。咸平六年卒,年五十五。《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18 【介绍】: 宋洛阳人,字乐道。赵孚子。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历太常丞等职。真宗朝,拜右正言,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知审刑院,充翰林学士。从真宗至澶渊订和盟,并撰答书。后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谥文定。有文集。全宋诗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诰。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罢(《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传。全宋文·卷一六七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赵孚子。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咸平三年知制诰、副夏侯峤巡抚江南,还,知审刑院。继判尚书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陪伴辽使臣,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修国史。累迁尚书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59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仲祖。李宗谔子。以荫入仕。赐进士出身。历河北转运使,措置抚定江陵屯兵哗动。徙知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而欲为乱,因昭述而寝其谋。累迁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水灾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官终尚书右丞。卒谥恪。全宋诗
李昭述(?~一○五九),字仲祖,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赐进士出身,累迁开封府推官。仁宗天圣七年(一○二九),知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迁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康定元年(一○四○)徙陕西转运使(同上书卷一二八)。入为三司户部副使,枢密直学士。历知成德军、秦州、真定府、郑州。入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仁宗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铭》)。谥恪。《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八三
李昭述(九六一——一○五九),字仲祖,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宗谔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外郎、开封推官,出知常州,迁三司度支判官。历知潭州、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陕西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河北都转运使、陕西都转运使等。官至尚书右丞。嘉祐四年卒,年九十九。谥恪。见胡宿《文恭集》卷三八《李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六五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13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昌武。李昉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判集贤院,纂《西垣集制》。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整顿乐工,修完器具,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为《乐纂》。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同修昭应宫。拜右谏议大夫。工隶书。有《翰林杂记》、《谈录》、《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等。全宋诗
李宗谔(九六五~一○一三),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昉子。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隆平集》卷四),授校书郎。真宗景德二年(一○○五)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改工部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六年卒(此据《学士年表》,《宋史》作五年),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四十卷(《隆平集》、《东都事略》卷三二本传),均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九八
李宗谔(九六四——一○一二),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昉第三子。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端拱二年进士。授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咸平三年,命知制诰、判集贤院。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三年,知审官院;四年,拜右谏议大夫。五年五月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乐纂》一卷、《永熙宝训》二卷、《翰林杂记》一卷、《诸路图经》九十八卷,今存《先公谈录》、《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另与宋白纂《续通典》二百卷,与丁谓等纂《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五十卷。《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7—1034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希圣。钱俶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真宗时,改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时,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及谓将得罪,复挤谓以自解。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卒谥文僖。博学能文,辞藻清丽,常与杨亿、刘筠等相唱和,家储文籍侔秘府。有《典懿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等。全宋诗
钱惟演(九六二~一○三四),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俶之子。归宋,累迁左神武将军(《东都事略》卷二四本传、《隆平集》卷一二)。真宗咸平中召试学士院,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擢知制诰。给事中。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为翰林学士。天禧四年(一○二○)为枢密副使(《学士年表》、《隆平集》)。仁宗即位,为枢密使,俄罢知河阳。天圣三年(一○二五)加同平章事判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八年,判陈州,权江宁府。明道二年(一○三三)以泰宁军节度使判河南府(以上同上书卷一○九)。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全宋词》卷一)。谥思,改谥文僖。有《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等(《东都事略》、《隆平集》),皆佚。《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钱惟演诗,见于《西昆酬唱集》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周桢、王图炜注本(简称清注本)、中华书局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简称王注本),编为卷一,另从《湘山野录》等书所录诗,编为卷二。全宋文·卷一九四
钱惟演(九七七——一○三四),字希圣,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王俶子。从父归宋,历右神武军将军。大中祥符元年,擢司封郎中、知制诰。八年,为翰林学士。擢枢密副使,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朝拜枢密使。初,惟演附丁谓逐寇准,谓祸既萌,复挤谓以自解,因被罢为保大军节度使,出知河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判河南府。后被劾,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思,庆历间改谥文僖。惟演博学能文辞,尝预修《册府元龟》,与杨亿分为之序。著有《拥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遗事》等数种。《宋史》卷三一七有传。(唐圭璋《全宋词》钱惟演小传谓生于九六二年,今人多从其说,此不取。参日本池泽滋子《钱惟演年谱》,载《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二○○三年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仁府济阴人,字仪父。李涛孙。真宗咸平五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终户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饮酒。言谈不及势力,时称长者,然吏事非所长。有《冠凤集》。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仪父,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咸平五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累擢监察御史,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天圣中,以起居郎为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官至户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宋史》卷二六二《李涛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尉氏人,字元之。家本茶商,娶刘美女。初补越州上虞尉,入为刑部详覆官。仁宗初,太后临朝,迁光禄寺丞。累擢兵部郎中。因缘以进,无他行能。太后崩,降屯卫将军,滁州安置,徙寿州,致仕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8—1042 【介绍】: 宋歙州新安人,字长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嗜学好古,尤工诗。大臣交荐,由连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与撰《景祐广乐记》,特迁刑部郎中、直集贤院。奉使辽,辽主慕其文词,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有《蕲春集》等。全宋文·卷三六四
聂冠卿(九八八——一○四二),字长孺,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为集贤校理、通判蕲州。再迁太常博士,预撰《景祐广乐记》,特擢刑部郎中、直集贤院。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判太常礼院。使契丹,还为翰林学士,同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庆历二年九月卒,年五十五。冠卿嗜学好古,工诗,有《蕲春集》十卷。《宋史》卷二九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