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黄太史


《芥隐笔记》
『黄太史庭坚年十七八时,自称清风客。俞清老澹见而目之曰:「奇逸通脱,真骥子堕地也。」』
典故
周南太史公
 
周南客
 
周南滞
 
太史南留

相关人物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晏注:「自陕已东,皆周南之地也。」

例句

尉佗虽北拜,太史尚南留。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杜甫 寄韩谏议

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 杜甫 敬简王明府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杜甫 晴二首

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 白居易 咏身

《國語辭典》:太史  拼音:tài shǐ
职官名。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秦汉称为「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转归著作郎,太史则专掌历法。隋改为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则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名太史院。明清改为钦天监,修史之职则归于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國語辭典》:太史公  拼音:tài shǐ gōng
1.职官名。汉武帝置,位在丞相之上。《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2.汉司马谈为太史令,其子司马迁继任,皆称「太史公」。《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唐。司马贞。索隐:「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称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宋。辛弃疾 沁园春。叠嶂西驰词:「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漢語大詞典》:太史氏
史官。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而太史氏又能大张其事,为传继二 疏 踪跡否?” 宋 梅尧臣 《同梅二十五饮永叔家观所钞集近事刘敞》诗:“观书太史氏,全性市门翁。”
分類:史官
《國語辭典》:太史令  拼音:tài shǐ lìng
职官名。编载史事兼掌天象历法。参见「太史」条。
《漢語大詞典》:太史简(太史簡)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 齐 崔杼 弑其君 庄公 ,“太史书曰:‘ 崔杼 弑其君。’ 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 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在 齐 太史简,在 晋 董狐 笔。”
分類:史官
《分类字锦》:太史顺时(太史顺时)
国语古者太史顺时茧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
分类:藉田
《分类字锦》:太史簪笔(太史簪笔)
裴逵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 太史新簪笔,高台纪彩云。
分类:冬至
《分类字锦》:太史占星
沈佺期 扈从出长安应制诗 太史占星应,春官奏日同。
分类:省方
《漢語大詞典》:旧史氏(舊史氏)
即太史。原为史官,兼掌星历, 魏 晋 以后,专掌星历占候。《文选·张衡〈西京赋〉》:“有 凭虚公子 者,心奓体忲,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 薛综 注:“旧史,太史掌图典者也。”
《國語辭典》:典礼(典禮)  拼音:diǎn lǐ
1.公开且庄重的仪式。如:「每年元旦,总统府前都会举行升旗典礼。」
2.典法礼仪。《易经。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文选。曹植。七启八首之八》:「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
3.职官名。掌管礼仪,清末有典礼院,由礼部改设。
《国语辞典》:左传(左传)  拼音:zuǒ zhuàn
书名。春秋鲁太史左丘明撰。西汉刘歆始引传文解释春秋经义,列为春秋三传之一,初与春秋分行,晋杜预乃附于经,唐孔颖达作正义。也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国语辞典》:史籀  拼音:shǐ zhòu
1.周宣王的太史。名籀,姓氏不详,故称为「史籀」。也称为「太史籀」。
2.史籀篇的简称。参见「史籀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