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太上 拼音:tài shàng
1.最上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2.远古、上古。指三皇五帝之世。汉。扬雄《法言。问道》:「太上无法而治,法非所以为治。」《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3.居上位的君主。指帝王。《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太上皇的简称。参见「太上皇」条。《宋史。一一○。礼志十三》:「帝诣德寿宫恭请太上、太后至延祥观烧香。」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俟太上升殿,皇帝起居拜舞如仪。」
5.道教称至上至高的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品格》:「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
2.远古、上古。指三皇五帝之世。汉。扬雄《法言。问道》:「太上无法而治,法非所以为治。」《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3.居上位的君主。指帝王。《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太上皇的简称。参见「太上皇」条。《宋史。一一○。礼志十三》:「帝诣德寿宫恭请太上、太后至延祥观烧香。」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俟太上升殿,皇帝起居拜舞如仪。」
5.道教称至上至高的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品格》:「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
《國語辭典》:太清 拼音:tài qīng
《漢語大詞典》:神农(神農)
(1).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 神农氏 。又传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 炎帝 ,谓以火德王。《易·繫辞下》:“ 包牺氏 没, 神农氏 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淮南子·主术训》:“昔者, 神农 之治天下也,神不驰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穀蕃植。” 郭沫若 《星空》诗:“ 伏羲 之后,不知历多少年代才有 神农 。”
(2).谓土神。后世称司农事之官为神农。《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郑玄 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於稼穡。”《吕氏春秋·季夏纪》:“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高诱 注:“昔 炎帝 神农 能殖嘉穀,神而化之,号为 神农 。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
(3).《庄子》书中所记述的人名。《庄子·知北游》:“ 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 神农 隐几闔户昼瞑。” 成玄英 疏:“ 神农 者,非三皇之 神农 也,则后之人物耳。”
(4).古代学派名。《孟子·滕文公上》:“有为 神农 之言者 许行 ,自 楚 之 滕 。”
(2).谓土神。后世称司农事之官为神农。《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郑玄 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於稼穡。”《吕氏春秋·季夏纪》:“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高诱 注:“昔 炎帝 神农 能殖嘉穀,神而化之,号为 神农 。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
(3).《庄子》书中所记述的人名。《庄子·知北游》:“ 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 神农 隐几闔户昼瞑。” 成玄英 疏:“ 神农 者,非三皇之 神农 也,则后之人物耳。”
(4).古代学派名。《孟子·滕文公上》:“有为 神农 之言者 许行 ,自 楚 之 滕 。”
《漢語大詞典》:大一
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成玄英 疏:“囊括无外,谓之大也;入於无间,谓之小也;虽復大小异名,理归无二,故曰一也。”
(1).天地未分前混沌之元气。《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於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孔颖达 疏:“必本於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
(2).指原始朴素状态。《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復情以归大一也。” 杨倞 注:“虽无文饰,但復情以归素质,是亦礼也。”
(3).指太古时代。《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杨倞 注:“大一谓太古时也。”
(4).指天。《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 成玄英 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曰通。”
(1).天地未分前混沌之元气。《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於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孔颖达 疏:“必本於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
(2).指原始朴素状态。《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復情以归大一也。” 杨倞 注:“虽无文饰,但復情以归素质,是亦礼也。”
(3).指太古时代。《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杨倞 注:“大一谓太古时也。”
(4).指天。《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 成玄英 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曰通。”
《漢語大詞典》:大上
(1).最上,最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史记·苏秦列传》:“其大上计,破 秦 ;其次,必长宾之。”参见“ 太上 ”。
(2).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陆德明 释文:“大,音泰。大上,谓 三皇 五帝 之世。”一本作“ 太上 ”。 章炳麟 《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则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参见“ 太上 ”。
(2).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陆德明 释文:“大,音泰。大上,谓 三皇 五帝 之世。”一本作“ 太上 ”。 章炳麟 《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则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参见“ 太上 ”。
分類:太古
《國語辭典》:太上 拼音:tài shàng
1.最上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2.远古、上古。指三皇五帝之世。汉。扬雄《法言。问道》:「太上无法而治,法非所以为治。」《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3.居上位的君主。指帝王。《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太上皇的简称。参见「太上皇」条。《宋史。一一○。礼志十三》:「帝诣德寿宫恭请太上、太后至延祥观烧香。」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俟太上升殿,皇帝起居拜舞如仪。」
5.道教称至上至高的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品格》:「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
2.远古、上古。指三皇五帝之世。汉。扬雄《法言。问道》:「太上无法而治,法非所以为治。」《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3.居上位的君主。指帝王。《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太上皇的简称。参见「太上皇」条。《宋史。一一○。礼志十三》:「帝诣德寿宫恭请太上、太后至延祥观烧香。」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俟太上升殿,皇帝起居拜舞如仪。」
5.道教称至上至高的神。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品格》:「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
《漢語大詞典》:循蜚
亦作“ 循飞 ”。 传说太古时代十纪中的第七纪。《春秋命历叙》:“自开闢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叙命纪,七曰循蜚纪,八曰因提纪,九曰禪通纪,十曰疏讫纪。”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历代论·十纪》作“循飞”。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来存》:“ 李 因言其客 喀尔喀 时,其人骑兽,似鹿而非有语言,无文字,亦无机械,如游循蜚、因提之世。” 雷昭信 《名说》:“盖在疏仡、循蜚之上世,盱盱其俗,沕穆其天,各安其澹泊。”参阅《广雅·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