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本心  拼音:běn xīn
1.原来的心意。《三国演义》第五二回:「邢道荣教某如此,实非本心也。」
2.良心。《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巳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國語辭典》:阴德(陰德)  拼音:yīn dé
1.不被人知道的德行。《汉书。卷七四。丙吉传》:「臣闻: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也称为「阴功」、「阴骘」。
2.主管宫内的事。《礼记。昏义》:「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
《漢語大詞典》:开天(開天)
(1).启发天性。庄子·达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闻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郭象 注:“不虑而知,开天也;知而后感,开人也。然则开天者性之动也,开人者知之用也。”
(2).谓布列于天空。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列汉搆仙宫,开天製宝殿。”
(3).创始。 明 刘芳节 《〈太岳先生文集〉评》:“ 高皇帝 为生民以来未有之神圣,开天而作君; 太岳先生 为生民以来未有之异人,中天而作相。” 清 顾炎武 《清江浦》诗:“开天 成祖 代,转漕 北京 初。”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一:“淡粉轻烟佳丽名,开天营建记都城。”
(4).放晴。 梁斌 《播火记》三一:“太阳落在西山上,辐射出锦色的光带,是那样的鲜艳美丽!两个人牵着手儿在堤上走着, 严志和 说:‘多少日子也没开天,今天红军起义了,也开了天了,看看是幸运不是?’”
《國語辭典》:天民  拼音:tiān mín
1.人民。《礼记。王制》:「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孟子。万章上》:「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2.贤者。因明天理,故称为「天民」。《孟子。尽心上》:「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國語辭典》:养性(養性)  拼音:yǎng xìng
涵养天赋的善性。《淮南子。俶真》:「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镜花缘》第九七回:「道姑笑道:『我们出家人只知修行养性,那知破阵之术。』」
《國語辭典》:天姿  拼音:tiān zī
1.天赋的资质。《三国志。卷四二。蜀书。谯周传》:「陛下天姿至孝,丧踰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
2.天子的仪容。《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葬高平陵」句下裴松之注引孙盛曰:「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
3.天然生成的质料。《文选。马融。长笛赋》:「唯笛因其天姿,不变其材,伐而吹之,其声如此。」
《漢語大詞典》:全生
(1).谓六欲皆得其所宜。管子·立政:“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居无以自守也。全生之説胜,则廉耻不立。”《吕氏春秋·贵生》:“ 子华子 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陈奇猷 校释:“子华子以为‘生’之至上者为六欲皆得其宜之‘全生’。”
(2).保全天性,顺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唐 元结 《喻旧部曲》诗:“劝汝学全生,随我畬 退谷 。” 胡适 《读〈吕氏春秋〉一》:“全生要在适性,全性即是全生。”
(3).保全生命。 唐 卢纶 《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旧里赠朔北故人》诗:“结髮事疆埸,全生俱到乡。” 宋 梅尧臣 《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诗:“纵横尸暴积,万殞少全生。”
《國語辭典》:全真  拼音:quán zhēn
1.道士的别称。《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多备斋供,不问云游,全真道人都要斋他。」《西游记》第二四回:「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
2.保全其自然的天性。《庄子。盗蹠》:「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曹毗传》:「梁生适南越以保慎,固能全真养和。」
《漢語大詞典》:真天
真性,天性。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民之性如兰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繅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分類:真性天性
《國語辭典》:天戒  拼音:tiān jiè
1.上天的警示。指日蚀、月蚀。《续汉书志。第一○。天文志上》:「言其星辰之变,表象之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2.天性戒绝某些嗜好。如不饮酒等。《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酒至曹豹面前,豹曰:『我从天戒,不饮酒。』」
《漢語大詞典》:本真
(1).犹正道,准则。 汉 扬雄 《〈法言〉序》:“事有本真,陈施於意,动不克咸,本诸身。譔《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十四:“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朱子语类卷一二六:“盖道、释之教皆一再传而浸失其本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至於记録他人之言,岂可过加润色而失其本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过言有诛,矧旁饰躗言?故慎毋借言矣。”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正谊堂文集四十卷》:“且其所刊布儒先之书数十种,悉经删节,多失本真。”
(3).犹天性,本性。 明 宋濂 《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 茅盾 《子夜》十二:“那书房窗外的树木苏苏地讥笑他的心乱智昏。他又坐下了,咬紧着牙齿想要再一度努力恢复他的本真。”
(4).质朴。 周立波 《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在生产上总是亲自带头干,并且吃得苦。”
《國語辭典》:天全  拼音:tiān quán
保全天性。指不假雕饰而浑成天然的状态。宋。苏轼书韩干牧马图〉诗:「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國語辭典》:天属(天屬)  拼音:tiān shǔ
1.自然关系所结合的亲属。指直系血亲而言。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一。槐西杂志一》:「兄弟天属,已不可言报施,况君臣父子夫妇,义属三纲哉?」
2.天性相连。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虽事缘义感,而情均天属。」
3.天子的亲属。即皇族。《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中山虽为皇太后所养,非陛下天属,不可以亲义期也。」唐。杜甫行次昭陵〉诗:「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漢語大詞典》:母道
(1).为母之道。道,指道德、天性、天职等。礼记·昏义:“天子脩男教,父道也;后脩女顺,母道也。” 汉 刘向 列女传·弃母姜嫄:“ 弃 母 姜嫄 ,清静专一。履蹟而孕,惧弃於野。鸟兽覆翼,乃復收恤。卒为帝佐,母道既毕。” 唐 韩愈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夫人 李 姓, 陇西 人。君在,配君子无违德;君殁,训子女得母道甚。”
(2).母亲的行辈。礼记·大传:“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孔颖达 疏:“道,犹行列也。若其夫随属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云‘妻皆母道也’。”
《國語辭典》:禀性(稟性)  拼音:bǐng xìng
天赋的品性资质。如:「班代表的禀性善良,屡次获得师长的赞扬。」《三国演义》第五七回:「腾身长八尺,体貌雄异,禀性温良,人多敬之。」《红楼梦》第一回:「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