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49,分170页显示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6 87 88 89 下一页
释大居(字 同六 )
释大千(号 大千者 )
释大生(字 等印 )
释大受(字 朗印 )
释大述(字 碧印 )
释大智
释儒施(字 大力 )
释惟政洪济大师(号 松云 名 惟政 )
释兴彻(字 大空 )
释圆珑(字 大觉 郑 )
释真融(别称 大智禅师 )
释真圆(号 遍融 字 大方 鲜 )
舒大猷
苏大(字 景元 )
其它辞典(续上)
释大惠(字 灵源 邵 )释大居(字 同六 )
释大千(号 大千者 )
释大生(字 等印 )
释大受(字 朗印 )
释大述(字 碧印 )
释大智
释儒施(字 大力 )
释惟政洪济大师(号 松云 名 惟政 )
释兴彻(字 大空 )
释圆珑(字 大觉 郑 )
释真融(别称 大智禅师 )
释真圆(号 遍融 字 大方 鲜 )
舒大猷
苏大(字 景元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大惠,字灵源,姓邵氏,仁和人。幼挺特姿,托志超旷,虽处华年,淡于荣利。时莲居绍觉,从云栖分席土桥,惠以白衣参叩,问《观经》上品上生章,夙通顿发,慨然遂禀归戒。询及法要,觉为首举台、相二宗,惠即锐心研习,多所诠解,觉深器之。越十载,游燕都,四威仪中不忘正定。偶于慈慧寺闻愚庵贵师《八识标指》,微参疑义,贵为叹服,就咨决焉,请登讲座,惠以未唱善来为辞,强而后可,一音演畅,皆莲居唯识宗旨。庚申至悯忠寺,乞大慧海律师薙发受具,时年已五十七矣。寻即登座谈宗,辩如瓶泻,继历牛宫、石镫诸席,道风弥煽,熹庙闻之,赐紫伽黎。皇太后复遣中使,赍香供奉。禅林荣遇,惠略不介意。海昌有刻《唯识疏》者,与觉义稍嫌骈出,惠固服膺觉师教义,恐学者浸寻剿说而失其宗,乃奋起欲釐正之,遂南还,栖黄鹤山,发故帙纂《成唯识自考录》,盖不敢主名述作也。同门新伊古德金台元著诸上座,咸卒读赞叹,谓俨若莲居讲筵未散。惠以北缘未了,复如石镫冲、元净凡,请归杭,驻锡昭庆诸山,瞻礼者日益众,受请复开适园讲席,居士戒坛院,宏教者六年。复往吴中龙树庵、慧庆寺,大演法化,乙亥始还昭庆。惠传觉苑心印,台教刚宗,埽波旬障于唯识真诠,获旋陀罗于法华元义,对机设化,身性互融,摄偏归圆,权实无碍,而襟怀洒脱,行履孤高,虽历主名蓝,仍随缘旅泊,诚非四流小果六欲梵天所能企及。有《自考录》及《元签妙乐仪注》三种、《备简》、《山宗笔要》 、《毗檀意旨》、《棱伽日记》、《唯识證义》、《重订因明论解》若干卷。将寂之日,声钟集众,唱经佛名,安详而游。寿七十有三,塔于玛瑙山之阳,吴本泰为之铭。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大居,字同六,秋潭之弟,以兄为师,住普善庵。喜模晋唐书法,亦工诗。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又大千者,大同人,七岁出家。明中叶来滇,驻锡曲靖玉龙庵,年五十矣。夜诵经,虎尝守户。后寿百龄。与净莲号大千者,同名异籍,或以为一,谬矣。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大生,字等印,海盐资圣寺僧。见《十印社草》。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大受,字朗印,海盐天宁寺僧,见《十印社草》。小萍庵曰:“受公矫庸激腐,探景副情,洗削铅华,别生孤调,然亦不自知其出入弘秀集中也。”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大述,字碧印,海盐资圣寺僧,玉芝孙。有《如是斋集》。小萍庵曰:“述公尅意创新,吐华茹质,如游孤村绝顶,旷不逢人,四顾徘徊,颇多幽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有大智者,燕人也。行脚至白崖,每见鸡,辄与食。常以布囊成米肘后,累累如斗大。人戏之曰:“老僧何为饲人鸡,欲其肥邪。不然,于尔何与?”大智喟然曰:“人家畜鸡而不饲以米者,欲其多食虫蚁乃肥耳。吾以米易之,正为诸虫度厄也。”一日,遍谢市中所相识者,曰:“吾往矣。”众叩所之,曰:“不远。”众随之去,至一蚁垤傍,闭目端坐,口吐白气如虹,向西而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又有儒施,字大力,宜良人也。本所庵弟子。初入鸡足,四林密茂,人迹罕到,乃辟地结茅。山中初无习静者,建立静室,自儒施始。性素朴直,行止敦厚,有古人风。本修苦行,更习禅那,晚年兼以净土导人,孳孳不勌。将示寂日,自云:“见西方一池,生大莲花,水清蕖碧,花叶无数,一花一人,端坐其中,已亦与焉。”欢欣无既,因合掌向西而逝。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惟政 松云洪济大师 壬辰变后。为义僧将。阵于岭南。倭将清正。要与相见。松云入倭营。贼众列立数里。枪釰如束。松云无怖色。见清正从容谈笑。清谓松云曰。贵国有宝乎。松云答曰。我国无他宝。唯以汝头为宝。清曰。何谓也。答曰。我国购汝头。金千斤邑万家。非宝何。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不敢通和。至癸卯来请信使。人皆愤惋。而朝廷恐其生□。遣山人往试贼情。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绅间。余赠之曰。盛世多名将。奇功独老师。舟行鲁连海。舌聘陆生辞。变诈夷无厌。羁縻事恐危。腰间一长釰。今日愧男儿(芝峰类说)。 万历壬辰。居金刚山榆店寺。倭兵大至。与同舍僧。避冠深谷间。有僧往觇。倭入榆店寺。缚居僧数十人。索金银诸宝。不出将杀之。惟政闻之。欲往救之。僧皆挽之曰。吾师欲为同舍僧救其死。其慈悲莫大。然探虎口将虎须无益。只取祸耳。惟政不从。入乱兵中。傍若无人。倭兵怪之。至沙门。诸倭或坐或卧。釰戟交锻。故不拜揖。不顾眄。不留行。曳筇挥手而入。倭熟视而不之禁。历山影楼。至法堂下。僧皆缚在两庑下。见惟政而泣。惟政不之顾。有倭在禅堂外治文书。如军目者。政立观。倭兵亦不禁呵。观其文字不可晓。直上法堂。诸倭将皆列椅而坐。惟政乘手不为礼。彷徨纵观之如痴人。有一将以文字问曰。尔解字否。惟政曰。粗解文字。又问之曰。尔国尊七祖乎。惟政曰。有六祖。焉有七祖。曰愿闻之。即列书六祖视之。倭将大异之曰。此寺有金银诸宝。尔可尽出之。不然当杀之。惟政曰。我国不宝金银。只用米布。金银诸宝。举一国所罕有。况山之僧。只事供佛。菜食草衣。或绝粒餐松。或乞食村闾以为生。岂有蓄金银之宝。旦观将军能知佛事。有六祖。佛法全以慈悲不杀为上。今观无罪愚僧。缚在庑下。责以珍货。彼一筇千山。寄食民间。以度朝夕者。虽刲身粉骨。岂有一寸宝。愿将军活之。诸倭传示其书动色。顾下卒云云。下卒趍下堂。尽解两庑二十馀僧。惟政又挥袖曳筇而出。倭将以大字书大板。挂沙门曰。此寺有知道高僧。诸兵勿更入。即罢兵而去。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朝廷除政僧将。统营入道僧军。出入倭阵。以游说为任。尝入贼阵。见倭将清正。清正曰。尔国何宝最贵。惟政曰。吾国无所宝。所宝惟将军之首也。清正强笑。而中实惮之。乱既定。奉朝命入日本国。家康以云绵子二万斤与之。辞不得。尽与对马岛主橘智正而归。及朝廷重修庙阙。政鸠一国僧军以助役(于于野谭)。 壬辰之乱。倡义击倭。虏获甚多。上特拜僧大将。名满两国。乱定后。源家康为日本关白。请信使于我朝。人皆愤惋。而朝廷恐生边衅。送惟政于日本。以试贼情。倭素重其名。欲试其节。胁之使降。政曰。吾奉命于吾王。通使于邻国。尔等不宜侵凌。吾膝不可为汝屈。倭又大炽炭火。烈若红炉。使政投入火中。政不动颜色。立向火边。若将跃入者。天忽下雨如注。火即自灭。倭见之以为神。遂罗拜曰。天佑如此。大师真生佛也。即以金轿舁之。自是虽如厕时。辄舁奉之将送。关白问以大师所欲。吾必敬承。试言之。政曰。山人本无欲。唯愿还我国佛画一帧。关白曰。敝国虽小。尚多重宝。何舍此而取彼。政曰。此佛甚灵。可以祈风祷雨。可以禳灾致祥。故愿还也。关白以下齐声言曰。大师亦能呼风唤雨。何必求还佛帧。政不复强迫而归。自是倭奴不敢复喝。至今购得松云笔迹。必以重价贸之。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古有一道买大[绲-比+月]八疋。于燕市。联作一幅。欲画丈六金身为帧。周行八道。广募能画者。数年不得。适值枫岳僧大张水陆。僧俗咸聚。无虑数千人。化主僧遍告大众。愿得画佛手。莫有应者。坐末疲癃一僧。应募自出。与之偕归。斋沐而请。僧曰。此事满三十日乃成。吾处于佛殿隐身而为之。慎勿觇视。涂其四壁。使无孔隙。只存纳饭一窍。三日一纳。而纳时亦勿邪睇。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窥。至二十九日。自料虽未满一日。画必已就。暂流眄而视之。画师大惊。掷笔起立曰。画不就矣。即有黄雀。出自饭孔而飞去。影响寂然。化主僧怪而入视之。画佛已就。而一足未就。仍画著鸟迹而去。即以其帧挂于桐华寺。凡有水旱疾疫。必祷此佛。神验如响。壬乱时。倭奴窃偷而去。松云以此请还。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师自经倭变之后。隐遁于伽倻山海印寺。甲辰正月二十三日。遭法师西山涅盘。奔丧至京郡扬根娱嫔驿。被上命招。未由奔表。乘驲至京师。上下教曰。咨尔惟政。狂彼倭𡨥。采我仇雠。而六载兵尘。万民忧苦。予心不安。尔其往见倭酋。详探贼情。因通和好而还也。太师拜命而退。即治行李。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启程。具威仪[咒-几+尤]服资装。礼待之节。一依使臣前例。二十日至东莱。候风登舟渡海。自对马岛。复开洋前进。数月而达倭都。倭人盛仪以待。去都三十里。设锦绣步幛。左右列立金银屏。屏间尽写倭国人所制诗辞。大师于道上瞥然看过。悉记其诗。及至馆。与倭接伴使。论其国中诗品。辄能尽诵屏间诗。无一差错。使者惊异之。告于其王。其王欲诚其道术。掘坑十馀丈。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布琉璃其上。使郡形毕露。有若纵横于流水之面者。令人𢥠然。邀大师入坐。大师亦疑其为水。掷念珠知其琉璃。而后入坐。倭益服其智。翌朝将见于倭王。倭王立铁马以通路。其下炽炭火四围。使大师缘铁马而入。大师即西向默祷。青天白日。有片云来自朝鲜。大雨旋下。炭火皆灭。倭君臣见者。莫不惊怖。曰此神僧也。生佛也。辄以上品金辇舁入内庭。设大宴师事之。言所皆从。大师托以盘游郡国。赏玩山川。周游倭境。尽探其国物情人心。至乙巳四月将还。倭王及群臣上下。各奉货宝以为赆。大师悉却不受。首言交和宁国之事。以求清正之头。次及刷还我国被虏人民。倭君悚然。即令刷出。壬癸以来被虏者。男女并三千馀口。具舟粮以送。使与俱还。七月十三日还京祗肃。上大加褒赏。特赐一品秧。大师不得已入谢恩命。留三日乞退还。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记)。 甲辰春。倭人橘智正来。恳乞通信。命僧总摄惟政。往日本详探贼情。政渡海托以盘游诸国。玩赏山川。倭人益奇之。肩舆邀请。殆无虚日。及至大坂。首言交和宁国之事。次及刷还我人之言。家康以为。壬辰之役。吾实未见。两国无事。相安太平。不亦可乎。即令刷出被虏人民。使与俱还。但以要时罗事敀曲。惟政曰。我国与日本。虽是万世不忘之雠。而交邻之约素不负汝。一倭有何关胜败。而兵退之后。谋杀往来之使乎。其年某月。要酋回自中原。我国如前接待。同年某月日护送予釜山。今已累年。日本以此归咎。是必讳隐要开衅隙。不然。扁舟沧海。应有漂溺之患耳。倭首等犹以为然。更不言及要政再来。乙巳四月。惟政将还。先以历探倭情。具报朝廷。兼请回泊之日。宜令舟师诸将。聚屯釜山。以壮军容。俾严护行诸倭之瞻视云云。是日统制使李庆浚。领舟师赴釜山。风送未及。竟误师期。惟政以刷还人三千馀口。付季庆浚。使之从便分送。庆浚分付诸船将听其所愿。船将等利其男女争先恐后。絷之维之。甚于抢掳。或问所系。而不能答。则并称己奴。美女则缚其夫投海。而任作己物。如此者非一。怨声传播。天高听卑。即罢李庆浚。以李云龙代之。因令各道水使。摘发边将之恣行者。水使等视以文具。竟不发告云进(士赵庆男经乱录)。 瓶锡空山。索然若枯死木灰。何其静也。一日杖釰而起。斫贼如麻。何其勇也。吾不信佛氏之有体而无用也(赵显命撰真赟)。 僧将惟政。方欲修葺龙起山城。而患其私力不足。令本道巡察使。随便助力。且觅给种子使。惟政率其军百馀。屯田山下。以为积粟之[言*(〡/下)]事(惩毖录)。 巳五月。僧将松云。还自日本。刷还被掳人口一千馀名。分载四五十船。与倭人橘智正同还。松云一名惟政。任姓。密阳人。先世士族。至松云出家为僧。颇能诗。善真草。有名丛林中。壬辰住金刚山。一日倭兵乱入。寺僧奔窜。松云独凝坐不动。倭异之。环立合掌致敬而去。其秋余在安州。通文各道。无论僧俗。令起兵勤王。文到。松云展文佛榻上。率其类涕泣。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结阵于林原坪。连与倭战。自是长在军中。又尝再入清正营中论说。意气激烈无畏慑。前年朝廷命往日本。托以游山。探贱中消息。人皆危之。松云恬然无难色。主是乃还(西厓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兴彻者,字大空,洱海人。依定堂祝发,誓习立禅,终日不坐,终夜不寝。后往孤鸟寺,参天竺。复掩关荡山,学《楞严》于印光,一定三日,光訉曰:“得法喜乎?”曰:“如是如是。”翘一足示之而无欹斜,光首肯之。既而入狮子山,一日报众违别,香烟起处,闻空中梵声渐向西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真融。楚之麻城人也。幼有慧性。十五为沙弥。潜心教乘数年。托钵行游。涉历名山。所至随处结缘。嘉靖丁未。抵建康。入牛首山。修苦行。明年入燕京。挂搭崇国寺。讽法华经。越数月至万寿山。登坛受戒已。入五台山。禁步五年。愈益精进。甲寅。往伏牛山龟背石。炼磨三年。持行益苦。丁巳。自伏牛还楚。寓会城龙华寺转经。明年入蜀。住峨眉山顶。禁步一十二年。集众修安养行。立丛林。建藏阁。名净土庵。接纳云水。孳孳如不及。万历二年。出山。随喜止𨧿华山。𨧿华与峨眉。相拱向。每见朝山人众。山路八十里。崎岖崄峻。风雨不时。措足无地。欲为憩息之所。而难其基。闻山有池。曰金莲池。上平衍可建道场。师大喜。往视果然。遂夷石为址。伐木为材。工勤于趋。人乐于助。不一二年成一大刹。名金莲庵。寔峨山之化城。云水赖之。复修千佛阁。为金莲之镇。既而复念。天下三大道场。五台峨眉。已获朝参。独普陀山。乃观世音示化之地。可弗至乎。以万历庚辰。渡海抵小白华。感大士示相。大慰夙愿。自谓。与此山有缘。餔糜吃菜。了馀生足矣。乃于宝陀寺之左。曰千步沙。迤逦而东。沙尽处有山。曰光熙峰。师结庵其麓。前为楼俨然。观沧海日出。后为大士精舍。其馀方丈香积。靡不翼翼然饰矣。庵成。命之曰海潮。盖视峨眉𨧿华之胜。不相远也。师为人。一味真实。捍忍勤苦。刬灭情识。人无贤愚少长。一以慈眼视之。游泳教海。深入三昧。终不以二门。自居净业堂。一单终身。不与众异也。尝谓人曰。某甲苦行六十年。岂敢妄有希图。但愿与三宝结缘。成人天小果。毕吾志耳。师住山。多神异之迹。痛秘之人。有见者戒勿泄。静极光通。理固然耳。吾自不惑。焉敢惑人。师之道岸。无涯涘矣。故朝海者见大智禅师。以为现在肉身大士。丛林相传。以为口实云。岁□□□月。坐化于海潮院。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真圆。字大方。遍融其别号也。蜀之营山人。姓鲜氏。幼业儒。身长七尺馀。音吐洪亮。年将立。感生死无常。遂舍家入云华山。礼可和尚为师。落发受具。一钵东下。至洪州。葺马祖庵居之。复舍庵入京师。遍游讲席。深入华严法界。心念口演。不离此经。复束钵入匡山。值岁凶。鬻薪度日。采薪遇有材坚寔可为器杖者。辄削成。杂薪中。卖之不论价。随得钱米无多少。一以供众。为之不避风雨寒暑。如是二十馀年。庵居狮子岩。地幽僻多魈伥。常横一棒坐岩口。行脚僧来。辄棒之出。竟无契其机者。前后四入京师。初住龙华寺。听通公讲法。次住柏林阅藏。又移世刹海。接待云水。最后慈圣太后。建千佛丛林。请师居之。陈文端赵文肃二公。为护持。道望赫然。尝在杲日寺。讲华严经。有狂僧。触太宰下狱。词连师。因并逮师下狱。两狱卒甚苦患师。置师于匣。师不胜苦。口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铁栓檀匣。轰然尽裂。狱卒骇异感化。因不复为狱卒。师在狱时。送供入狱者甚众。然必狱众均沾。精好一如始受。否即力却。终不独入口。狱众以此感动。相率皈依。圜扉之中。佛声浩浩矣。师在狱凡三阅月。文肃公疏请。得免。师念苦缘当百日。今未满。且不能舍狱众。坚不肯出。比出。隐谷积山。块然独坐。见人不起。亦不举手。会中贵杨某。奉慈圣命。请居世刹海。赐内帑紫衣宝幡龙藏。时江陵方柄国。尝诣师。侍者屡促师迎。不应。江陵至榻前。始徐起。执其手曰。公来何为。曰来问佛法。师曰。尽心佐理朝廷。此真佛法。舍此俱为戏论耳。张默然。张。又尝偕文肃谒师。问如何是文殊智。曰。不随心外境。如何是普贤行。曰。调理一切心。师性耿直。高声硬语。闻者凛然。不能为豪贵人温愞。此亦其槩也。初师法躯修伟。而不甚肥大。自住刹海。日渐丰硕。至须人扶掖始得行。隆冬冱寒。日必数浴。居恒危坐。默持法界观。或诵华严无停𠷳。甲申九月。师命梓人造龛。促其期曰。宜速成。缓无及也。前三日。孤雁集方丈。师抚之点头曰。尔来乎。盖雁去而师灭。师原无疾。独觉气力渐微弱。至重九日。尚坐绳床。听诵晚课。闻愿生西方句。泊然而化。世寿七十九。僧腊五十。全身瘗德胜门外。普同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武昌府通城人。嘉靖举人。任职于浙江布政司,以文章政事名一时。有《诸儒粹议》、《清心斋集》。
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