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 【介绍】: 元僧,号大林,俗姓武。少好学,性刚毅,负气节。武宗时住五台山普宁寺,为第一代师。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门领旨。及归。复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土。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藏仓毁沮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謟则佞。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了性。号大林。姓武氏。少好学聪睿之性。殆天授之礼耆德安公。为师而落发焉。既登具。历诸讲庠。探颐经论。遇真觉圆师。启悟初心。而周游南北几万里。穷览幽胜。所至必咨访其人。询至道之要。其所师而学者。如柏林潭公。关辅怀公。南阳兹公。皆以义学著称。及归复见真觉于垄坻。愈见墙仞之高。堂室之奥。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乎。真觉殁。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悠然如处江海之上。与世若相忘焉。然以怀璧之美。被褐而莫掩。名既喧于众口。声遂闻于九重。会万宁初落。诏师居之。至大中。大后创寺台山。曰普宁。以兹擅天下之胜。住持之寄。非海内硕望。莫能胜之。故以命师。师居十有馀年而殁。师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俯仰随世。虽居官寺。未尝一至城府。造权贵之门。或谓师少和气。师曰。予以一介苾刍。天子不以人之微。处之大寺。惟竭诚匪懈。图以报国而已。夫何求哉。必有臧仓毁鬲之言。盖亦营营青蝇。止于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纳履而去之。何往而不得于道乎。时国家尊宠西僧。其徒甚盛。出入骑从。拟迹王公。其人赤毳峨冠。岸然而自居。诸名德辈。莫不为之致礼。或磬折而前。抠衣接足。丐其按顶。谓之摄受。师独长揖而已。或谓师傲。师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苟屈其节。而巽于床。自取卑辱乎。且吾于道。何求于彼。彼以其势自大而倨。吾苟为之屈。非谄则佞也焉。有君子而为佞谄之行哉。识者壮师之气。以谓如佛印元公之遇高丽王子。可谓识大体而得乎礼矣。殁时至治元年九月。塔舍利于竹林之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厥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性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性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之。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马瑞,无锡人,字而采,号大林,父世名,与兄世奇齐名。天启元年举人以荐授知州,居乡里称长者。瑞才华富瞻称其门风。崇祯十六年进士,除吉水知县,不赴,改应天府武教授,迁国子博士。
维基
马瑞(?—17世纪),字尔采,常州府无锡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马瑞是天启元年举人马世名之子、崇祯四年进士马世奇侄子。崇祯十二年(1639年),马瑞中式己卯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进士,授江西吉水县知县,未赴,改任应天武学教授,到弘光迁官国子监博士。马士英曾以同姓招揽他,他拒绝后被罢官,回乡写佛书过活终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东香山人,字卓茂,号荫泉,又号长眉道人。监生。官国子监典籍。工山水。有《种玉山房诗钞》。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邓大林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广东东莞人,字震东。乾隆二十六年进士,由户部主事擢员外郎,迁礼部郎中,除广西道御史。乞归。四遇灾荒,皆捐资倡赈。卒年七十一。有《三余斋集》。
《骈字类编》:大林
国语景王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于又左传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 大林
分类:大林
《漢語大詞典》:大林寺
庐山寺庙名。例如:白乐天大林寺诗云。——·沈括《梦溪笔谈》
《漢語大詞典》:斯大林格勒
见“伏尔加格勒”。
《漢語大詞典》:伏尔加格勒
原称“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俄罗斯工业城市。人口97.4万(1985年)。工业有机器制造、冶金等部门。附近有大型水电站。铁路枢纽和重要河港。
《漢語大詞典》: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1942年7月,德军逼进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于9月窜入市区。苏联军民浴血奋战,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城市争夺战。在消耗德军有生力量后,11月苏军转入反攻,并于次年2月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德军共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此役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漢語大詞典》:林牙
(1). 辽 官名。 辽 置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设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等职。 宋 黄庭坚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之六:“虏庭数遣林牙使, 羌 种来窥雁塞耕。” 清 吴锡麒 《新水令·喜洪稚存自塞外归》套曲:“直压得小林牙意气低,越显出大都护威风陡。”参阅辽史·百官志一
(2).指 西辽 或 西辽王 。 宋 李纲 《论不可遣罢防秋人兵札子》:“探报有 林牙 、 高丽 之师, 金 人牵制。” 元 耶律楚材 《赠辽西李郡王》诗:“我本 东丹 八叶花,先生贤祖相 林牙 。”
《國語辭典》:波茨坦会议(波茨坦會議)  拼音:bō cí tǎn huì yì
Potsdam Conference
西元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至八月二日,美、英、苏三国在柏林郊外波茨坦所举行的会议。主要商议处置欧战后的欧洲问题。
《漢語大詞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辑。中文第1版共四卷。1966年出版。包括1843-1895年的著作和书信。每卷卷末附有注释、人名索引等。中文第2版共四卷。1995年出版。
《漢語大詞典》:马恩列斯(馬恩列斯)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 的并称。 毛泽东 《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不要把 中国 同志和 马 恩 列 斯 平列。这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应当如此。” 柳亚子 《二月廿三日红军纪念节有作》诗:“ 马 恩 列 斯 堂堂在,我有 孙 毛 誓勿疑。”
大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寺名)大竹林精舍之略称。(参见: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堂塔)梵名Ven!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参见:迦兰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三藏法数】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