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事变(事變)  拼音:shì biàn
1.世事的变化。如:「白云苍狗,事变无常,令人难以预料。」《诗经。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汉。扬雄 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2.政治或军事上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如:「七七事变」。《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左右走归的来告事变,夫人立斩之;阴召大将约束军士,不得噪动。」《三国演义》第三回:「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
《漢語大詞典》:调元(調元)
(1).谓调和阴阳,执掌大政。多用以指为宰相。 唐 李益 《述怀寄衡州令狐相公》诗:“调元方翼圣,轩盖忽言东。” 元 柳贯 《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夫自建官以来,由是而调元揆路,执法南端者,代不乏人。”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调元归保傅,预政戒中涓。”
(2).调理元气。 李东阳 《孝宗皇帝御书赞》引 明孝宗 《静中吟一绝》:“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红楼梦第八十回:“ 王一贴 道:‘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
《漢語大詞典》:寄委
寄命委政。谓以国家大政相委托。 宋 范仲淹 《谢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国有急难,当忘家忘身之报。自膺寄委,罔敢逊避。”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熙宁 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罢之则伤恩,留之则玩政,遂仍旧宫观名。”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赵公墓志铭》:“陛下始缘都城楮贱米贵,牵挽用臣。今虽楮稍重而贱之源犹在,糴渐平而贵之根自若,惧终不足寄委。”
《漢語大詞典》:调元手(調元手)
指执掌大政,治理国家的人。 宋 唐庚 《内前行》:“明日化为甘雨来,官家唤作调元手。” 元 柳贯 《河南北水后民往往告饥胡安常以工部主事为其省员外郎赋赠识别》诗:“外廷亦用调元手,化地何殊宰相功。”
《漢語大詞典》:纳麓(納麓)
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后以“纳麓”谓总揽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谦度,方追 重华 纳麓之勤;约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宫之义。”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去岁伏遇尊号皇帝陛下,详观国书,追念始祖,顾復不祧之庙,光扬纳麓之勋。”
分類:总揽大政
《漢語大詞典》:训政(訓政)
(1).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 清 朱圭 《〈御制毓庆宫记〉恭跋》:“丙辰元日,重光重轮,授璽於我皇上,以 毓庆宫 为重华之协,训政、听政者三年,所谓继德者如是之久而化成也。” 清 黄遵宪 《感事》诗:“授受元辰纪上仪, 帝尧 训政典留貽。” 何刚德 《春明梦录》卷下:“ 孝钦太后 重出训政,引见迟至黎明,则微露倦勤意矣。”
(2).指 孙中山 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漢語大詞典》:调九鼎(調九鼎)
喻执掌大政。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春来一月尚严凝,天上何人调九鼎?”
分類:执掌大政
《漢語大詞典》:饪鼎(飪鼎)
亦作“餁鼎”。 烹饪的鼎。比喻朝廷大政。魏书·咸阳王禧传:“元弟 禧 虽在事不长,而戚连皇极,且长兼太尉,以和餁鼎。”
《漢語大詞典》:彻坐(徹坐)
撤去座位。旧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赐坐面议。及 宋 范质 执宰,惧面议仓卒有失,每议事则具札子进呈。坐论之礼遂废。见宋史·范质传。 清 龚自珍 《撰四等十仪》之一:“ 范质 尸位於 北宋 ,宰相有彻坐之辱。”
《国语辞典》:复决权(复决权)  拼音:fù jué quán
公民依《公民投票法》有权对法律、重大政策、《宪法》修正案及地方自治法规等行使复决。
《國語辭典》:大政方针(大政方針)  拼音:dà zhèng fāng zhēn
国家施政的大方向。如:「现今我国的大政方针,在于建设自由、民主以及富而好礼的社会。」
《漢語大詞典》:南宰相府
辽 代实行南北分治,设南北宰相府,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大政。辽史·百官志一:“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
《國語辭典》:两党制(兩黨制)  拼音:liǎng dǎng zhì
政党政治的型态之一。在民主国家中,国会由对立的两大政党互相竞争而轮流执政。虽不乏第三势力的小党存在,但其实力远逊于此二大党。与多党制不同。英、美两国是典型代表。